APP下载

二胡演奏中左手手形及其物理因素

2011-10-16韩佩琦高新存刘天山

演艺科技 2011年4期
关键词:手形滑音琴弦

韩佩琦,高新存,刘天山

( 河北科技大学 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二胡演奏中左手手形及其物理因素

韩佩琦,高新存,刘天山

( 河北科技大学 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从弦振频率公式和演奏实践的结合出发,分别对二胡演奏中左手正确手形及横位手形进行了科学的物理分析。与横位手形相比较,提出了正确手形揉弦中的优势及在滑音技巧中的“顺势”。

振动基频;演奏技巧;左手手形;揉弦;换把

1 引言

二胡演奏中,左手持琴按弦的形状科学与否,可决定演奏技巧掌握的快慢,更重要的是对初学者将来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关系。经过历代演奏家在演奏实践和教学中反复验证比较,已探索出公认的正确手形。如图1所示。

在教学实践训练中,教师一般多是示范和针对性纠正,学生则多是观察、记忆和模仿,很少有在理性指导下主动的训练。特别是在左手四指(小指)的训练中,因为手指较短,而不得不暂时调整为带横位倾向的手形。涉及到“开放指法”时,又要求指距加宽,尤其是对于手尚在发育的青少年,重点训练四指的时间一长,极易形成横位的习惯,如图2所示。这样就容易出现在不用四指时,手形依然恢复不到应有形状的情况,而且一旦形成不规范的手形,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整。

一般初学者可以判断手形的正误,但却找不到原因和修正方法,并且教科书及有关专著也只有正确与错误手形的插图,而没有相关的理论分析。事实上,如果根据琴弦振动的物理规律及触弦的物理环境对不同手形进行分析,演奏者可以有效地把握演奏的动作以表达意境;教师把道理变为通俗的语言去启迪学生,可开发他们的理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整意识。

2 二胡的弦振规律与演奏中频率的改变

式中T、ρ分别为弦的张力和线密度,f1与成反比,当手指的触弦点变化时,即变化,则 f1实现相应的变化。演奏时,各手指触弦点不同,即的长度不同,f1也不同,由此实现各音符的演奏。因为ρ是常量,在演奏中通过左手触弦手指的指肚大力压弦(改变T)、在弦上滑动或滚动(改变)、压滚结合以及轻重下指等诸多手法,在一定频率范围内改变琴弦振动频率,实现歌唱性效果。当然,根据琴弦振动的泛频规律,指肚虚按琴弦适当的位置,又可出现清澈透明的泛音效果。

3 对不同手形的物理分析

3.1 正确手形

由上分析,单从各音符的实现来看,手形横位与否关系不大,但二胡演奏中的揉弦变化很多,揉弦的基本动作是“滚压式”,是靠手掌的扇(摇)动并伴随手指的屈伸动作,所以正确的手形触弦的手指是斜向触弦,如图1所示。毫无疑问,这种形状易实现指肚触弦点在弦上的滚动,而且可滚动的面积较大,滚动自然改变了弦长,使基频出现连续变化,即触弦点上移(指肚上滚)时,↑,f1↓;触弦点下移(下滚)时,↓,f1↑。于是弦振频率可在一个小范围内(触弦点附近)上下连续往复变化,实现听觉上的歌唱效果。

由于手掌的扇动驱使指肚下滚时,触弦的压力增大,演奏者会有意识地增大压力,琴弦所受张力T增大,迫使琴弦变形。由(1)式可知,T 的增大可导致 f1上升,这与同时下滚使变短,引起 f1的上升是同方向的;当指肚上滚时,变长,导致 f1下降,T 自然减小, f1也下降,引起 f1的下降也是同方向的,其效果正好与上相反。可见,这种手形在揉弦中可自然的产生连续变化的频率,并且其频率的变化范围对基频 f1基本上下对称,若以横轴 t 表示时间,纵轴 f 表示频率,则图4表示在“滚压式”揉弦中频率的变化规律。由于“滚压式”揉弦是各种揉弦的基础,而二胡的各种揉弦是演奏中经常使用的技巧,所以,演奏者认为这种手形是科学的。

3.2 横位手形

横位手形,即手掌指与琴弦成垂直或近于垂直的状态,如图2所示。在这种状态下,手掌可勉强摇动,但不利用手指的屈伸变化,只能使指尖在弦上做幅度非常小的滚动,变化不明显,因而 f1变化不大。诚然,这种手形可靠抠(或压)弦改变弦的张力T 以改变 f1,但只能以加大压力来增大弦中的张力T,却不能减小T,由公式(1)可知,其改变的频率只能比基频高,而不能出现对称的频率变化,如图5所示。

因此,只能在特殊情形(如激愤、激奋的意境)或特殊曲目(如《江河水》)中才可主要采用压揉,否则,不利于情感的表现,不能更好地表现乐曲的意境。

3.3 在滑音技巧中的情况

二胡演奏中的“滑音”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演奏技巧,由图1可知,正确的手形触弦的手指与触弦点上方的弦之夹角是较小的锐角,在下滑音中,结合手指向上提拉(屈)的动作,存在提拉(屈)的“顺势”;在上滑音中,结合手指向下的伸展动作,存在伸展的“顺势”。如二胡曲《赶集》中的第40小节起的乐句中,有两次定把滑音,一次是带装饰音的音,用微屈的三指向下主动伸展按在的位置, 紧接着伸展的三指在手掌的带动下“顺势”迅速收拢,实现指肚在弦上的迅速滑动,实现愉悦心情的表达;另一次是中的三个音均为一指,先是在手掌带动下由一指的微屈收拢在弦上“顺势”上滑,由 滑到 ,很快又靠一指的伸展下滑由 回到 音,微屈收拢与伸展都存在手指运动的“顺势”。

图3 二胡结构示意图

图4 “滚压式”揉弦频率的变化

图5 “压揉”时频率的变化

对地方风格的“滑揉”,科学的手形应利于手指的屈伸使指肚在弦上快速的上下滑动,以迅速往复地改变有效弦长,实现“滑揉”效果。如二胡曲《一枝花》中的乐句中,演奏 音时,采用“滑揉”可使山东地方风格更加浓郁,而这种“滑揉”多用一指实现,由手掌的带动,加手指(一指)的屈伸,在弦上快速地由高向低实现三度或五度大滑,落到 音位置,大臂配合小臂略微外张,指肚在 音位附近上下滑动,同时伴有压力的变化以奏出“滑揉”效果,并且由 到 的过程也是一指滑动,使二音既连续又可区分,表现了英雄悲愤、激昂的内心世界。

可见,无论手指的屈或伸,都存在“顺势”的优势效应,而在横位手形中,靠手指的屈伸改变有效弦长几乎是不可能的。

4 中下把把位手形的问题

实践中常有这样的情形,演奏者(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在上中把位(指传统把位)时手形较好,但当换到下把后,手形就不由自主地出现横位倾向,这样显然不利于揉弦,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由于人的小臂与身躯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琴弦过于倾斜,琴弦与琴杆二者的距离是上窄下宽,演奏者养成的习惯和感觉只适合于上部较窄区域,解决的办法还得从二胡的结构上入手,因为人的手掌大小和手指的长短是因人而异的。一般二胡的结构尺寸几乎完全相同(特别是琴杆左侧到琴皮端的距离)。对于手偏大或偏小的演奏者,最好定做二胡,届时应重点考虑二胡的结构——琴杆左侧到琴皮端的距离的合理性,定做时手偏大指偏长者应适当增大宽度,手偏小指偏短者应适当减小距离,即前移或后移琴杆位置,以保证琴弦有最佳的倾斜度,才有利于正确手形的形成和稳定,可参见《对二胡结构的理性思考及建议》①有关论述。

5 结语

综上所述,把二胡演奏中左手手形及其物理原理分析清楚,可以提高演奏者的理性与悟性,教师把正确手形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作用变成通俗的语言告诉学生,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艺术界的前辈探索出的正确手形,符合自然科学规律和演奏实践的要求。学琴者为顺利掌握揉弦、滑音等技巧,应自觉培养正确、科学的手形。即在肩、肘、腕、虎口放松的基础上,拇指自然直伸,其余四指呈斜弧型向下(半握拳状),掌心悬空。按弦时各关节要自然弯曲,其弯曲程度按“一、二、三、四”指序递减。触弦瞬间,指肚弧线的上切线一定要和触点上方的弦线成锐角,按中等大小的手而言,其“一、二、三”指与弦的夹角以“15°~20°”、“20°~25°”、“30°~35°”为宜。因小指一般较短而无力,且用小指时一般多以三指保留辅助压弦,其弯曲度及与弦的夹角很难一概而论,演奏时应虑及揉弦及滑音等技巧的运用方便,自行调整。

(注:本文系河北省科技厅项目“振动声学理论在民族弦乐器中的应用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215654。)

(编辑 孟凡颖)

注释:

①韩佩琦. 对二胡结构的理性思考及建议.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1):41-43

[1][美]P.M.莫尔斯 K.U.英格特.(吕如瑜等译). 理论声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4

[2]韩佩琦,王文武,刘天山. 弦振泛频分析及演奏中的泛音.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7

[3]赵寒阳. 二胡.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57-43;84-95

The Physics Elements and Hand Shape of Left Hand in th e Performance of Erhu

HAN Pei-qi , GAO Xin-cun,LIU Tian-shan
(College of Science,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18,China)

We analyse the right hand shape of left hand and wise position shape in the guide of string vibration frequency and performance practice. Comparing with the wise position shape, we put forward the advantage of rubbing string using right hand shape and the “homeopathy” effection in portamento skill.

Vibrating base frequency; performance skill; hand shape of left hand; rubbing string; hold shift

10.3969/j.issn.1674-8239.2011.04.014

猜你喜欢

手形滑音琴弦
上海手语手形调查研究
手形迷宫
声乐演唱中的“滑音”技术探讨
民族声乐演唱中“滑音”的技术与应用
手形的联想
二胡独奏曲《姑苏春晓》中滑音的运用研究(下)
板胡演奏垫指滑音技术探微
我把雨丝当做琴弦
额头上的琴弦
身份验证中基于主动外观模型的手形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