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1-10-14丁仁船刘晨

关键词:运动队高水平教练员

丁仁船,刘晨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丁仁船,刘晨

通过对安徽省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调查分析,认为高校在体育特长生招生和运动员培养及运动队管理过程中都存在许多问题。提出了优化生源结构、加强教练团队建设、改善运动员课程结构和运动队管理体制等措施。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体育特长生;高水平运动队;学训冲突

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是原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于1987年推出的一项重大举措,目的是通过对体育特殊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其体育优势,带动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并且使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得以全面发展,让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运动员真正来自在校大学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怎样才能更好地结合,如何发挥高校优势,提高运动队的竞技水平?笔者对安徽省7所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试图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安徽省高校在省教育厅和大学生体协的指导下,于1987年首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安徽省有资格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院校共7所(见表 1)。

表1 安徽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情况

通过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推动了各大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发展和竞技体育活动的开展,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运动队总体运动成绩并不理想,只在国内少数项目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国际比赛中参加甚少,几乎没有获得奖项。高校在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培养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一)招生选才及入选学生素质问题

安徽省高校每年的运动员招生工作是由校招生办和体育部共同负责的。由于是高校自主招生选才,这一过程中难免存在不公开、不公正、权力滥用现象。有些教练员从中进行钱权交易,不但影响了学校形象,还动摇了社会对教育选拔机制的信任。普通高校特招生入校,大多是凭体育特长,然而部分体育特长生体育基础和技能并不高,仅靠团体赛中取得奖项而入选,这些队员进校后基本放弃了体育训练。

(二)训练条件及环境难以保障

运动队优秀体育成绩的取得与教练员水平有着紧密关系。教练员是训练过程中主要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运动队最核心的人物。教练员的科学化训练水平,对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和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必须具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实战经验。目前,高校教师最低学历要求是硕士学位,真正专业优秀的教练员由于不具备这么高的学历水平而被拒之于门外。如果教练员不具有专业训练经历,缺乏训练经验,仅仅由学校的体育老师来担任,没有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训练成绩必然会下滑。

另外,部分高校不太重视运动队的培养,管理松散。运动员进入高校后变成一个普通大学生,其体育特长得不到有效发挥,产生强烈的失落感。高校办队经费缺乏也是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很少有学校能为高水平运动队提供充足的专项训练经费,这也成了阻碍运动队迅速发展的瓶颈。

(三)培养模式不合理,学训冲突

运动员一般是由体育部门与专业院系共同管理,专业院系负责制定教学计划,并负责管理运动员的日常生活,体育部负责运动员的训练以及组织和参与比赛等系列活动。由于日常训练和专业课学习由不同的部门负责,难免存在上课时间和训练时间冲突的现象。

运动员除了加强文化课学习外,还要花费大量时间投入训练,他们常常顾此失彼。因学习而无法保证训练时间,导致技能水平停滞不前,甚至下降;因训练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也会大大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因此很多运动员进入大学以后,要么为了今后的出路而放弃训练,专心学习文化知识;要么就是凭借体育技能代表外单位从事各种竞赛。这种现象对高水平运动员大学生涯的均衡发展和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四)学习态度涣散,思想教育不足

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习难度很大,这直接制约了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高水平运动员中国家一级以上的运动员,大部分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进入大学后对文化课的学习普遍感到力不从心。运动员特殊的成长经历与环境也导致他们普遍厌学文化知识。在“学训矛盾”出现时,运动员总会更多的选择训练,不愿意去学习。在非比赛训练期,部分运动员也会以各种理由逃课逃学。由于是跨院部管理,授课教师也难以分辨实情。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影响运动员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基础差,运动员也以这样的理由来建议学校降低考核要求。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运动员文化成绩提高的关键因素是其自身的学习态度,那些学习认真、态度端正的运动员有不少还多次获得奖学金,并在体育竞赛中也获得奖项。

二、改善高校运动员培养工作的对策

针对高校体育特招生管理面临的诸多问题,必须认真调研,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并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

(一)优化生源结构,选拔优秀队员

优化生源结构,首先要解决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对优质生源无序争夺的问题。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应通过协商与合作,研究如何将适龄的运动员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其次,要解决高校间对优质生源不平等竞争的现实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高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生源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是一种客观现实,统一的生源入口规格致使非重点高校处于弱势地位,其结果是办队高校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影响弱势高校办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需要区别对待,使高校能招到各层次的运动员。在招生时,高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省招办的招生要求,所招运动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且必须参加省招办举行的高水平运动员特招考试和全国统一的文化课高招考试。学校要严格把关,杜绝“暗箱操作”行为。考生被录取后,学校应对其进行全面复查,尤其是对运动员竞技水平成绩进行复测,未达到标准者,应该取消其入学资格。

(二)优化师资结构,加强思想教育

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证明,一个运动队的教练员是以团队形式组成的,单一的主教练已经不能适应运动训练复杂性的要求,需要不同门类与职责分工的助理教练协作完成训练任务。根据运动员类别,组建指导团队,主要由教练员、体育部、校医、心理健康等部门组成,定期召开研讨会,提出训练意见,共同攻关。

高校体育教师大都不具备从事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经历与优势,高校运动训练需要体育系统专职的高水平教练员的配合与支持。高校教练员队伍的选拔需打破常规,对于十分优秀的教练员可以适当放宽学历要求,让真正有实战经历、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人进入教练员队伍。可采用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促进高校教练员队伍结构整体优化。

要选择熟悉运动员学习特点、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经验丰富与责任心强的高水平教师承担运动员学习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基于运动员文化知识底子薄的现实,在强调运动员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应该为运动员配置文化学习指导教师,以提高运动员的学力,增强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实效性。

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运动人才。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员,既是体育竞技人才,也是在校大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他们既要有体育专长,也要具备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素质。

(三)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训练体系

高校大学生运动员既要参加运动训练,又要完成文化课程学习任务,面临着训练与学习的双重压力。帮助运动员完成学习任务,应着力于对运动员学习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而非降低运动员课程学习的标准。首先,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可建立针对运动员特点的相对统一而又宽泛的课程体系。其次,要加大对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选课的研究力度,各部分课程的设置比例既要有刚性的要求,又要对其设置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进行考证,既有区别对待,又要有底线控制,管制与放任相结合。

参加运动竞赛是高校办队的目标之一,也是现代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可从两个方面强化:一是拓宽高校参赛渠道。如在全运会、省运会增设高校组别,使高校间运动竞赛组织化、规模化等。二是增设运动员参赛的组别,扩大运动员参赛面,增加运动员的参赛机会。如大运会竞赛组别中,增设以运动员入校竞技体育的级别分组,以高校为单位的单项体育竞赛,按高校的办学层次分组或以运动员入校竞技体育的级别分组。既考虑高校竞技体育资源不平衡的现实,使运动竞赛保持相对公平的状态,又给具有差异性的办队主体以希望,调动办队主体的积极性,促使整个系统持续健康发展。

(四)改善管理体制,缓解学训矛盾

不断提高运动训练水平是解决当前诸多矛盾的关键。高等学校具有人力资源优势,合理整合其人力资源有助于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科学训练至少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人的条件,要有组织科学训练的教练员团队,团队成员分工明确;二是物的条件,即要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目前,对运动员的学习管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这类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数目较多的院校,他们有相对独立的体育学院,运动员进校后统编在同一个班级中学习,有单独的教学计划。训练和教学的管理都在同一个部门,有利于运动员达到考核标准。同时,运动员不会在学习方面有太大的压力,不会产生自卑感。但是,这种方式也有缺点,就是不利于特招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运动员的“特性”容易相互影响甚至被扩大。另一种是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合肥学院这类只招收个别项目运动员的院校,把运动员安排在规定的专业院系中和普通学生一起学习。这种管理形式优点是可以为特招生营造较好的学习氛围,普通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够感染和带动他们;但是,容易使运动员在专业课学习中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学习积极性。

学习与训练的矛盾是运动员培养中的关键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是前提。运动员拥有一定的体育特长,又具有大学文凭,理应更容易就业,但如何将学业与职业挂钩呢?运动员毕业后大多数将在单位组织参与体育赛事,最适合在人力资源部负责企业文化建设或在工会组织各种集体活动。他们所学的专业最好对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要求不高,且知识点关联性不是太强。因为运动员训练、竞赛都会中断课程,而传统的理科课程他们难以自学。鉴于此,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主要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两个专业供运动员选择,取得了良好的衔接效果。运动员在正常的学习任务外,还有运动训练和竞赛的任务,一般无法处理好专业课学习和运动训练之间的关系。因此,对在比赛中取得一定成绩的运动员,可以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让他们可以免修一些公共课程。当然,专业核心课程不可免修。

(五)加强校际合作,促进资源共享

可借鉴职业体育联盟的做法,成立办队高校联盟,统筹安排办队资源。建立若干教学、训练基地,充分发挥各高校的资源效益。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各办队高校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出于对既得利益的保护和对最大利益的追求,高校联盟的建立难以自发形成,需要政策的干预、规范与引导。高校办队联盟可以在两个方面进行合作:一是竞技体育人才招生;二是人才培养过程中资源共享,包括教练员和先进的仪器设施等。

(六)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体育研究

经费问题直接影响教练员、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训练条件和训练质量。高校应尽可能拓宽运动队经费来源,如通过企业赞助、委托培养运动员和学校开列专项经费争取上级行政拨款等,通过多种形式筹措培养经费。要保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经费单独列支,专款专用,要使经费的使用透明化、制度化。高校培养运动员的优势主要在于科研实力强,然而目前这个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几乎没有学校为体育训练投入科研经费。应该在办学经费中划拨一部分作为特长生体育技能研究专项经费,为体育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训练效果。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S].教体艺[2005]3号,2005-04-18.

[2]雷玉山.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成绩提高缓慢的原因分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4).

[3]于震峰,伍勰.我国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科学,1998(3).

[4]杨吉春,须晓东.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初探[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4).

[5]周雷.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目标与管理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6(6).

[6]刘建国,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5(2).

G807.4

A

1673-1999(2011)11-0206-03

丁仁船(1970-),男,博士,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22)副教授;刘晨(1980-),女,安徽建筑工业学院高水平运动队教练。

2011-03-06

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水平运动员个性化培养模式与实践”。

猜你喜欢

运动队高水平教练员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