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有制能否长久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主体
2011-10-13刘先锋
刘先锋
【摘要】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一直是我国的经济发展理念。然而,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加入,使得传统的公有制无法与私有制进行抗衡。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公有制一直被认为是经济的基础,并占有主体地位。也正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才让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有了本质上的区别。那么在传统公有制地位失落趋势不断下滑的形势下,间接共有制就更具有优势。本文主要对公有制能否长久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主体进行讨论。
【关键词】 高中政治 公有制 经济基础
1 引言
公有制在现在人们的心中,已经从原来的主体地位下降到主导地位了。这样的现象与市场经济的引入与深入是分不开的。不难发现,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正在逐年大幅下降,已明显呈现出不可逆转的衰退之势。那么,对于我国而言,公有制是否还能够长久地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主体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做呢?
2 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探讨
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说,公有制对世界而言,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对社会主义而言,则更不是一个可多可少的东西。
尽管有上述结论,我们也不能不正视这样一个史实:由于经济权利与经济利益的非均衡性和非同构性,传统公有制对内缺乏由利益激励机制引发的持久驱动力,对外缺乏由市场竞争法则形成的硬约束与强大压力,因而始终未能摆脱物质供应短缺、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经济增长内在持续性活力不足等难题的困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人们就已经发现,这种困扰越来越明显地成为阻碍社会主义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致命性问题。因此,后来前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绝望之中,纷纷改制转轨,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目前的情况是,这些重新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的前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一小部分,如波兰、匈牙利、捷克发展得较为顺利,其它国家的整体状况还没有恢复到剧变前的水平,少数国家甚至长期处于混乱的泥沼之中,举步维艰,不能自拔。所幸的是,后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经济改革,比较而言,却发展得相当顺利,连续20多年国民经济平均每年以近两位数的水平向上递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并受到世人的广泛赞誉。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切非但没有增强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反而削弱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向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故然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出在所有制领域: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一方面,传统公有制虽然一开始占有绝对优势地位(99%)并拥有绝大部分国民生产要素,后来也为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的稳定作出过不小贡献,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所起的作用却呈加速下降之势;另一方面,20多年前,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中国的私有制几乎从零起步,但却迅猛扩张,一发而不可收,直至发展到今天,成为一支最有生机、不可忽视的重要经济力量。有资料显示,在1990~1999这10年之间,私营企业的户数年均增长35.50%,而同期外商投资企业为26.62%,集体企业是负增长、国有企业仅为4.07%;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年均增长68.29%,而同期外资企业为34.11%,集体企业仅为10.30%,国有企业也只有15.46%;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31.67,而同期个体经营为12.84%,外资企业为28.07%,集体企业为-7.78%,国有企业为-2.06%;私营企业产值年均增长49.08%,实际零售额年均增长56.49%,都远远高于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①由于资料不全的缘故,私营经济在20世纪整个80年代的发展情况虽无法准确指证,但考虑到基数越小,扩张速度越快这一基本经济学定律的作用,此间的各种经济指标理应更高。总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私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一种经济成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并且是最突出的增长点。现在,任何不带偏见的人都能看出:尽管私有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和弊端,但在振兴、繁荣中国经济,在丰富、方便人民生活,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方面,传统公有制只能望其项背;它不仅立有头功,而且目前仍然保持着相当良好、强劲的拓展态势。②再把农业中的个体家庭经营实事求是地验明正身(按照传统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红头文件”的规定,我国农村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为没有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只不过是集体所有制这种公有制形式下的一种家庭经营方式,不能独立作为一种所有制或经济成份对待。这种观点已经不能解释新的经济现象,必须尽快扬弃更新。对此,后面也有专门论述),也算作一种变相的,或者说新的私(民)营经济成份的话,那么,中国至少将有近一半的省级区域事实上已经不是传统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了。更为重要的是,现在哪里私有制成份多,哪里的经济就更活跃,哪里的人民就更富强,哪里的社会事业就更发展,哪里的政府的财政状况就更充裕,烦心事就少得多,日子就更好过。反之,公有制成份多的地方,则是另一番逆向境况。现在,连浙江本地的干部都说:在浙江当官很容易,只要不扰民就行;老百姓比政府更聪明,都知道怎么干更好。另据2001年最后一期《南风窗》报道:去年年底朱镕基总理与江泽民总书记先后造访过的广东省南海市,早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就允许搞商品经济的农村副业人员的存在,但要向集体交钱;这些身在“农业集体”公有制但却从事工商业的人成为南海私营经济的最早源头;这种通过交费戴上“公有制面具”,取得合法身份的形式也成为南海“变通”之道的源头。20世纪80年代,这种形式又复制到工商业领域,私营企业靠上交管理费,挂靠集体公有制企业,寻找享受贷款、土地使用权、出口配额、税收等与集体、国有这些公有制企业平等的待遇,规避国家对私有经济政策歧视带来的壁垒,“红帽子”企业大批出现。这种“真私人,假集体”的企业贯穿了80年代到90年代早期,受到南海政府半公开的支持。③当前,像南海、温州那样,通过发展私营企业而使自己成为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排头兵的乡镇乃至县市,在全国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仅都有那么一小批,而且数量正在年复一年地迅速扩大。这一切遂使传统公有制感到现在担当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主体地位已是力不从心。预计,再经过短则3至5年,长则6至1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会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传统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问题将成为历史的烟云。事实上,用发展的眼光看,历史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只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传统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难以为继,而且势必被取而代之。
3 结语
对于传统的公有制而言,大势已去似乎已经成为了定局,对于所处的主体地位,似乎也难以继续坚持了。但是对于公有制的未来发展,应该也是可以有突破的可能性的。按照数据的分析表明,公有制主体的地位看来真的失去了,至少传统的公有制离我们越来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