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教学中的课堂互动行为研究
——以重庆市多媒体教学优质课堂实录为例

2011-10-13晏兴琳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年1期
关键词:课例言语比例

晏兴琳,瞿 堃

(西南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多媒体教学中的课堂互动行为研究
——以重庆市多媒体教学优质课堂实录为例

晏兴琳,瞿 堃

(西南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为发现多媒体教学中课堂互动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进,研究以重庆市初中多媒体教学优质课为例,采用S-T分析法分析其课堂互动模式,并利用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编码系统对课堂师生的言语互动行为作进一步分析。在归纳多媒体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和互动行为表征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S-T分析;ITIAS分析

一、引言

从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领域来看,教育信息化可分为家庭教育信息化、学校教育信息化和社会教育信息化三个层次。[1]在目前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下,学校是教育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首先应该是学校教育信息化。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学校课堂教学环节,从而使多媒体教学成为学校教育领域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构成的信息反馈系统,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交流保持畅通的课堂,才是一个良性的教学系统;课堂教学作为目前中学主流的教学方式,仍是影响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主要因素。[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这种师生互动状况并不理想。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主体性教育思想进入国人的视野,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始了对课堂互动的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由于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大量引入,互动的本质、特征和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也反映出了互动形式单调、互动层次不深、情感互动缺失等众多问题。故此,本文将采用S-T分析法和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编码系统(Information Technology-based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简称ITIAS),对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互动模式和师生言语互动行为进行研究,为优化多媒体教学,更好地促进互动,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1.分析材料的准备

本研究的案例来自重庆市2009年初中年级多媒体教学的优秀课堂实录。笔者从全市40个区县的56个初中多媒体教学示范课例中,按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分类、配置和特点,分别选取课堂教学中3种主流的多媒体教学硬件环境:多媒体演示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室及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实录作为案例,共3个。[3]案例组成:多媒体投影教室的课例为地理 “中国的海洋资源”(课例1)、多媒体网络教室的课例为英语“Clothes Make The Man”(课例2)、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例为物理“杠杆的平衡条件”(课例 3)。

2.分析工具

(1)S-T 分析法

本文主要采用S-T分析法,定量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将教学中的行为分为学生行为(S)和教师行为(T)两大类。通过计算T行为占有率Rt、S行为占有率Rs和师生行为转换率Ch,确定师生互动行为教学模式。若Rt≤0.3,是练习型教学模式;若Rt≥0.7,则是讲授型教学模式;若 0.3<Rt<0.7 且 Ch<0.4,则是混合型教学模式;若Ch>0.4,则是对话型教学模式。

(2)ITIAS 分析法

弗兰德斯认为语言行为是课堂中主要的教学行为,占所有教学行为的80%左右,因此评价一堂课的最佳方法是对课堂内的师生语言行为进行互动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握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语言行为也就把握了课堂教学的实质。[4]

为了深入分析师生言语行为,体现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言语互动的特点,本文采用改进后的Flanders行为分类法(ITIAS),对教师言语的提问、学生言语进行细化,同时增加技术的类别,力图反映课堂中师生丰富多彩的活动。[5]

3.分析过程

(1)S-T 分析过程

我们使用S-T分析方法,以10秒的时间间隔,对课堂实录进行采样并判别其行为类别,以相应的符号S或T录入Excel,用一整行来记录1分钟的数据,从而创建S-T数据表,然后再通过S-T分析软件绘制S-T曲线图和Rt-Ch图,直观地反应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

(2)ITIAS 分析过程

我们使用ITIAS对三节课堂录像课进行数据采样,每3秒钟取样一次,并用相应的代码记录该样本的课堂言语行为,录入Excel形成一个编码序列,从数据序列中依次取相邻的两个数作为序列对,然后以分析矩阵中的前一个数据为行数,后一个数据为列数,在所对应的单元格中计数一次,最终形成课堂言语互动行为分析矩阵。

三、数据处理和结果

1.S-T分析结果

通过S-T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3个课例课堂教学的S-T曲线图和Rt-Ch图,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结果显示:课例1的教师行为占有率为64%,学生行为占有率为36%,师生行为比例相当;师生行为转换率为35%,接近对话型互动模式的临界值,师生行为交互模式属于混合型;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教室的优势,根据教学需要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展示教学内容,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以小组学习为单位进行组间竞争,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例2的S-T曲线中有4次比较明显的学生活动时间 (4条纵向线段),这说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留了较多的活动时间和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得学生行为占有率为60%;但师生行为转换率为19%,师生之间活动转换较少,特别是在4个学生活动集中的时间段,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较少;从课例3的S-T曲线中可以看出师生行为交替出现,其间分别有1次明显的教师活动时间和学生活动时间;学生行为占有率为36%,其中较多的是与电子白板进行交互;同时师生行为转换率为33%,说明师生活动比例相当,但尚未达到师生活动交互程度较高的对话型交互模式的要求。

2.ITIAS分析结果

利用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编码系统(ITIAS)分别对这3个课例进行分析,可得到相应的迁移矩阵。

结合课堂言语互动行为迁移矩阵和比例统计可得ITIAS分析结果,如表所示。

表 课堂言语互动行为比例统计(%)

(1)课堂结构分析

从教师言语比例、学生言语比例、课堂沉寂率和教师提问比例四个方面,可以看出:课例1和课例3都是以教师言语为主,学生言语比例略低于Flanders规定的传统课堂中学生言语比例为20%的标准,分别为19.57%和15.70%;相比而言,课例2的师生言语比例比较接近,学生言语比例远高于Flanders传统课堂学生言语比例的标准,学生主动言语较多,是一个比较开放的课堂。虽然课例1出现了12.50%的课堂沉寂率,但课堂的沉寂是由于学生在思考问题,混乱的情形不多,可以算作学生的有效行为,课堂利用率较高,该课例强调的行为复杂性层次较低,教师提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比例约为12:5,接近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7:3;而课例3所强调的行为复杂层次则较高,开放性问题的比例为41.77%,接近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的最佳比例6:4,教师更加注重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6]这三节课中,教师都使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讨论的比例分别为12.9%、37.36%和7.41%,但是对于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中应该注意什么,如何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问题,教师都没有很好地理解。同时,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都较低、问题意识淡薄,教师也没有创设主动提问的课堂气氛,因而不能启迪学生心智、促进高级思维的发展。

(2)教师风格分析

教师积极影响与消极的比例,可以反映出教师课堂言语对学生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的倾向、风格。而教师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的比例,则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课例1的教师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比例139.33%最大,教师对学生的言语以鼓励、接纳和赞同为主,注重对学生施加间接影响,体现教师主导的教学观念。相比而言,课例2和课例3的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有所欠缺,在学生表达见解的同时,没有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教师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的比例也小于1,倾向于编码6~8所代表的讲授、指示和批评。

(3)情感气氛分析

在ITIAS迁移矩阵中,1~3行和1~3列相交的单元格叫积极整合格,其记录的次数反映师生之间情感融洽的程度;8~10行与7~8列相交的单元格被称为缺陷格,其记录的次数反映师生之间情感隔阂的程度,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三节课总的来说师生情感气氛较为融洽,但课例3的教师对学生的应答反应过于理性,在学生答不上问题的情况下没有给予情感上的理解,而是以教师的想法为基础进行批评教育。

(4)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使用分析

课例1中信息技术工具使用的比例为11.74%,其中教师使用媒体技术来呈现教学内容为29次,学生观看媒体演示为64次,师生与技术的互动体现为教师操纵计算机通过大屏幕进行教学演示,学生被动接收各种信息。课例2中技术使用的比例为14.32%,仅学生操纵技术就达到了108次,师生都能与计算机进行双向互动,从而获取资源、展示成果。课例3的技术使用比例最高,为22.21%,其中教师使用电子白板展示内容、说明观点的次数为73次,学生在白板上展示成果的次数为112次,教师和学生与白板的互动比例较为平衡,师生在白板上的操作能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学生本人更容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讨论

有研究者认为,教育工作的最基本最具体的体现,乃在于师生之间的交互行为。[7]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中亘古不变的话题,不管是师生互动的频次与质量,还是同伴之间互动的频次与质量,都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通过对多媒体演示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室及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实录进行分析,笔者就如何促进初中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互动,提出以下建议:

1.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的使用鼓励性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激发学习动机,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但教师的表扬一定要真诚,不能没有原则的随意赠与。如果教师习惯性的、没有标准的给学生一致的表扬,不但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反而容易使学生不以为然,失去教师评价的意义。教师也应调和课堂气氛,尽量避免师生情感上的隔阂,以实现有效的互动。该案例的三节课中师生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隔阂,师生关系有待进一步发展。

2.坚持主体性原则,注重师生互动的过程性

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师生言语行为及教师间接影响的言语行为比例,尽可能地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成主动积极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内因,要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给予其一定的自主选择、参与的权力。同时,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不成熟的个体,其认知能力有待完善,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改变过去教学中直接告知学生结论的方式,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学生学习动机、提供学习帮助、要满足其求知欲望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注重师生互动的过程性。就本案例而言,有两节课出现了学生言语行为比例、教师间接影响的言语行为比例偏低的情况,没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动应答和主动提问的情形也非常少见,质疑和批判的能力亟待提高。

3.减少课堂互动的差异性,创建多维的课堂互动模式

课堂师生互动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学生群体互动比例的差异,还表现在教师与不同成就、不同空间位置的学生互动比例存在差异。师生交往沟通时,要将传统的单向传授、被动参与的“接受性”教学模式改变为多维互动、主动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师生互动可以选用 “一对一模式”、“一对多模式”、“多对多模式”,生生互动可以采用星型模式、环型模式、网状模式和层级模式等,视教学特点和互动内容选用不同的互动模式。本研究中,师生互动基本只局限于教师与学生个体和教师与学生全体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小组讨论,从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尝试给出解决方案、交流方案到得出最终结果,用时在5分钟左右,各小组均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分组过程中的学生换位、小组组合、任务分工等比较混乱,小组合作的时间分配也不够严谨。

4.强化教学设计意识,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习资源发生了变革,而且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不仅教师可以利用技术来呈现内容、说明观点,学生也可以利用技术来表达观点、展示学习成果。对于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教师应该强化教学设计意识,使技术成为课堂互动的交流工具、创设情境的工具和促进认知的工具,拓展课堂师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以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率。像课例3,师生都通过白板来说明观点,白板已经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一个平台,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的一次尝试。

五、结束语

影响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原因很多,本文只是一个个案的研究,旨在揭示目前重庆市多媒体教学中课堂互动的客观现象。在选择案例时,采用的是在多媒体演示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室和交互式电子白板三种硬件环境中各自随机抽取一堂优质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并非全面。此外,本研究仅以S-T分析法和ITIAS分析法进行量化分析,缺乏更详细的质性研究,无法更全面有效地描述多媒体教学课堂互动行为的真实情况,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7-29.

[2]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2-84.

[3]吴永志,周丽英.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分类、配置及特点[J].电化教育研究,2000(8):33-35.

[4]时丽莉.“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163-164.

[5]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7):19-21.

[6]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73-76.

[7]王陆.信息化教育研究中的新内容:互动关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1):11.

(编辑:杨馥红)

G434

B

1673-8454(2011)01-0060-04

猜你喜欢

课例言语比例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人体比例知多少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课例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DVD)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
关于冬天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