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翻译的认知阐释

2011-10-12朱俊浩赵家明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源语喻体范畴

朱俊浩 赵家明

(三峡大学,湖北宜昌443002)

隐喻翻译的认知阐释

朱俊浩 赵家明

(三峡大学,湖北宜昌443002)

由于认知科学的发展以及隐喻认知功能的发现,隐喻研究日趋活跃,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问题发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原型理论、关联理论等理论对揭示翻译的思维过程、准确传达隐喻意象以及确立隐喻翻译策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隐喻;认知;原型理论;关联理论;翻译策略

翻译活动无非是译者的思维认知活动过程,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探讨认知思维在翻译过程中的机制与作用,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翻译的本质、了解翻译的特征并在翻译实践中遵循翻译规律,从而提高译品的质量。

1.翻译的过程就是认知的过程

所谓认知,就是认识,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从表面上看,翻译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是译者将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翻译的过程就是语言转换的过程。实质上,翻译是一个认知过程,是翻译主体即译者对源语的解码和译语的编码过程。在解码与编码的过程中有着极复杂的认知活动。

翻译主体面对源语符号,通过思维活动,理解源语符号并把它用目的语表达出来。源语符号是固定的、不变的,目的语是不固定的、可选择的。翻译主体通过对源语符号的理解,还原其表征对象,并对源语的语境、文化、意象等进行信息加工,这是译者对源语的思维过程。最后,通过译者思维的选择、调节,用恰当的目的语把源语表示出来。这就是翻译过程,同时也是认知过程。译品质量的高低,全赖翻译主体的认知能力与思维取向。这里,译者的认知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认知原理与隐喻的翻译

认知语言学是以认知科学为依托、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要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反应。语义是体验性的,我们必须”通过对进行认知活动的生活体的身体构造和经验的研究来理解意义。”[1]认知语言学强调体验和认知对隐喻乃至语言的塑造作用,认为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根据的,都可以从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

由于人类语言整体上就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隐喻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2]所以在翻译中必然会遇到大量的隐喻。隐喻常常是句意的集中所在,不当的隐喻翻译对句意伤害最大,成功的隐喻翻译对句意贡献最多,隐喻翻译的成败往往决定着整个句子翻译的成败。所以我们应该在认知原理指导下研究隐喻的翻译问题。

2.1 隐喻认知与隐喻的翻译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它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3]。按莱考夫等人的理解,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我们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我们以一个概念去理解或表达另一个概念。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前者是我们已知的或熟悉的事物,后者是陌生的或不太熟悉的事物。通过将源域的关系、特征和知识映射到对应的目标域上,目标域得到理解。这里隐喻是媒介,它帮助我们完成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跨越,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从而具有了认知功能。

隐喻的翻译是认知主体对隐喻的语境、文化、意图的认知。认知主体通过对源语符号(喻源域)的理解,确定并描写其对象域(隐喻意象),最后在目的语中复原其对象域(隐喻意象)。译者通过对源语符号的认知和思维过滤,找到合适的译文意象,并用目的语表达出来,这就是隐喻的翻译过程(见下图)。原文喻源域的意象与译文喻源域的意象基本相同,是隐喻翻译成功的条件。隐喻的翻译过程也是一个映射过程。它包括喻源域中的各个关系映射于目标域的各个关系。如果目标语中某个隐喻的喻体与喻源域的喻体在映射上基本对应,对象域基本吻合,该隐喻的翻译是恰当的。如二个对象域不能吻合,则隐喻意象必有走失。隐喻翻译中的原文喻体的意象与译文喻体的意象互为映射,彰显了认知语言学的映射理论,为我们开启了认识隐喻翻译机制的大门。

2.2 原型理论与隐喻的翻译

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由一个或数个本质特征构成,并由一系列充要条件定义。范畴内所有成员均满足这些条件,这些成员地位是平等的,一个事物要么在范畴内要么不在范畴内。而20世纪70年代Rosch通过实验提出的原型理论揭示:范畴成员的地位并不平等,处于中心或显著位置、最能代表该范畴成员的便是该范畴的原型。如在鸟的范畴中,麻雀处于非常中心的位置上,鸭子则趋于边缘化,企鹅和鸵鸟则是非常边缘的成员。因此,麻雀便可称为鸟类的原型。隐喻的翻译以范畴理论为基础,传达的却是隐喻的非典型特征。隐喻被认为是语言的非常规现象,是因为隐喻的范畴间不存在经典范畴理论所称的本质特征的对应,因此被认为是反逻辑和反客观的。如Alex is a dealer中Alex,dealer都有|+human|这一本质特征。二者以此建立逻辑关系。但在Alex is an eel中Alex,eel却缺乏作为连接基础的相同本质特征。原型理论认为:范畴的特征既有典型的又有非典型的,既有处于中心位置的又有处于边缘位置的,特征是人通过体验认知而获得的。Alex is an eel成立的基础是选择eel的非典型特征,如“圆滑、狡猾”等而将其典型特征如”水生动物”隐去。所以隐喻的翻译不仅要传达隐喻的意象,更重要的是传达隐喻的非典型特征。这样上句可译成:阿历克斯是一条滑溜溜的黄鳝。同样,Man is a thinking reed.隐去了芦苇”植物”典型特征,而取其“脆弱性”这一非典型特征。翻译也主要是传达其非典型特征:人类乃一会思想的脆弱之苇。

2.3 关联理论与隐喻的翻译

作为认知语用学基础的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无需遵守什么准则,交际就是对话语过程的认知,即找到新信息和语境假设之间的最佳关联。其理论的核心是两个“关联原则”,即:(1)关联的认知原则: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相吻合;(2)关联的交际原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具有最佳关联性。

例如在“Jim is an ass”句子,我们不能把Jim和ass直接联系起来,我们借助隐喻来理解。把目标域Jim投射到源域ass上,建立最佳关联,从而明白该句的真实含意:杰姆十分顽固。所以,理解隐喻就是寻找喻体与本体之间的最佳关联。

在隐喻翻译中,关联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推理交际过程、体会原文作者的意图、处理原文和译文的文化意象转换问题,根据与之有关联的信息来认知事物。如:The patient was a regular milch cow to the doctor.这个病人成了医生的摇钱树。milch cow在英语认知环境中理解为“财源”,但这个认知假设在汉语的认知环境中不存在。汉语中财源与母牛并无关联,汉语中与此假设关联性最强的形象是“摇钱树”,所以我们取这个形象来翻译。

3.隐喻翻译的策略

隐喻的翻译是一包涵了语言、文化、思维的复杂问题,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隐喻翻译可采取的策略有:

3.1 意象对等

人类面对着相同的物质世界,人们对世界的隐喻认知也有着相似性。所以,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语言上必然有相似或完全对应隐喻。对于这类隐喻,我们使用相同的概念域,通过隐喻概念的对应映射进行翻译,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感受。如:to show one’s cards摊牌。To turn over a new leaf翻开新的一页。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红楼梦》)One is the moon reflected in the water./The other but a flower in the mirror(杨宪益、戴乃迭译)等意象就相互对应。

3.2 形象借用

当隐喻不能用对应策略翻译时,或隐喻中源域的形象对的语读者非常陌生,就要找寻一个合适的相应隐喻进行形象借用,把隐喻的含义表达出来。即:分别改变源域中的形象映射到对等的目标域。如:as dumb as an oyster守口如瓶。再如:“池子里捕鱼,太湖里放生”中的隐喻形象很难为外国读者理解,所以必须用英美人熟悉的形象替换:Penny wise,pound foolish.同样,汉语的“雨后春笋”翻译成英语:just like mushrooms.也采取了形象借用。

3.3 省略和异化处理

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遇到含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由于的语文化中没有相应的隐喻概念,又无法做到在的语中改变其原文隐喻形象,译者要么隐去这个文化内涵,要么把这种独特文化内涵移植到的语中去。像:不到黄河心不死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情人眼里出西施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译者隐去了原文的文化意象,反而译得比较准确传神。I would have such a fellow whipped for o’er doing Termagant;it out-herods Herod;…有的家伙演凶神泰玛刚特,比凶神还凶,演暴君赫罗德,比暴君还暴,我真想用鞭子抽他一顿。(竺容译)就进行了异化处理。

4.隐喻翻译尚存的问题

4.1 隐喻翻译理论有待建设

传统的翻译理论中没有专门针对隐喻的理论。传统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法、意译法、注释法等,尽管对隐喻的翻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些方法都是针对综合文体语言的,其适用功能不强,而专门针对隐喻的翻译理论却付之阙如。翻译工作者对隐喻认识也不够深入,有意识的探讨隐喻翻译深层机制的就更加鲜见。

4.2 变异难以避免

隐喻翻译中,译文的对象域应该和原文的对象域相同或相近,由于翻译打上了认知主体的主观烙印,所以,严格地说,二个对象域不可能完全相同,变异难以避免。此外,源语和的语都存在隐喻的多义性和可变性,二者交互作用,使严格意义上的直译难以实行。

4.3 其他问题

由于译者的认知能力所限,翻译主体在翻译隐喻时往往难以把握本体与喻体之间相异性、解决喻体意象的转换问题。隐喻翻译中,文化意象也难以准确传递,容易出现文化亏损,这是隐喻翻译的难题。囿于篇幅,本文对以上问题未及探讨。

5.结论

隐喻经常是句意的集中所在,是句子或文章的精华部分,因而探讨隐喻的翻译机制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认知理论、原型理论、关联理论为指导,考察了翻译的思维过程,提出了隐喻的翻译策略,初步解决了隐喻翻译中意象的准确传达问题。解决翻译难题需要创新翻译方法,解决隐喻翻译中存在的难题,还需要我们在认知理论指导下作进一步的探索。

[1]Lakoff,G.Woma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266.

[2][3]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4-5.

[4]莱考夫.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4.

[5]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谢之君.隐喻的认知功能与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

(责任编辑:周金萍)

H059

A

1671-752X(2011)01-0069-02

2010-12-15

朱俊浩(1978-),男,安徽铜陵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赵家明(1966-),男,芜湖南陵人,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电英语、认知语言学。

猜你喜欢

源语喻体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