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技术合同引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①

2011-10-09胡小娟张智越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中西部系数

胡小娟 张智越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 410079)

我国技术合同引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①

胡小娟 张智越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 410079)

本文选取我国东中西部技术合同引进2003-2008年的面版数据,考察了技术合同引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中部地区通过技术合同引进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效果较为明显;东部地区由自主研发带动的经济增长特征显著。文章分析了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技术合同引进;区域经济增长;消化吸收

一、引言

技术合同引进是获得国外先进知识成果最直接快捷的方式,其效率的发挥不仅要与引进方经济技术水平相适应,还在于引进后的消化吸收能力。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还极不平衡,各区域的经济技术水平以及固有的要素禀赋差异较大,因此我国现行的技术合同引进战略是否能够适应各区域的发展需要,是否能对经济增长产生持续的推动作用,则是需要我们长期予以观察的。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经济联系程度日益紧密,一国技术进步往往来自技术引进和技术外溢,而非完全的独立自主创新。①Keller W.,Knowlege Spillovers at the Worl's Technology Frontier.CEPR Working Paper,2001,No.2815.已有研究显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率是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增函数,即使是发达国家如日本,其技术创新主要也不是来自于自己正式的研究开发,其技术创新还是通过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并加以应用性改造,进而赢得创新的比较优势。②Freeman,C.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London,1987.Frances Pinter.在技术引进中,吸收能力会极大地影响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效果。吸收能力是指技术引进方具有认识新知识、新技术,并能学习、掌握、纳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其加以有效利用的能力。朱美光(2007)运用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区域知识吸收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后认为,区域的技术吸收能力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水平高的区域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经济发展较差的区域吸收能力低下且经济增长缓慢。宁东玲(2009)将区域吸收能力分为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分解,结果显示经济发达地区具有较高水平的潜在吸收能力,落后地区两种吸收能力均受到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技术合同引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方面,李光泗、徐翔(2008)以后发优势理论为基础,根据新古典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分析的框架,以技术合同引进对地区经济增长及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技术合同引进对各地区经济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吴延兵以1996-2003年中国地区工业面板数据为样本,③吴延兵:《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地区工业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研究了技术合同引进对生产率的作用,分析表明技术合同引进对生产率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生产率虽有正向影响但统计不显著,而西部地区有显著的正影响。

二、我国技术合同引进及其吸收能力的区域分布

(一)我国技术合同引进的主要特征

我国技术合同引进额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180多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3039亿元,翻了近17倍,成绩斐然。但是,从我国技术合同引进的特征看,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引进模式单一。我国采用最为广泛的引进模式是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引进,软件模式所占比例不高,对于高端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模式较少单独采用,通常附带在其他引进模式上,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引进模式仍属于中低端模式。二是引进行业集中。我国技术合同引进绝大部分集中在制造业,制造业约占技术合同引进额的60-70%。三是引进来源地有多元化趋势。2007年我国技术合同引进额排在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瑞典、韩国、中国香港、芬兰、英国、意大利,而来自G-7发达国家的份额比20年前减少了约20%。从我国技术合同引进的地区分布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很大。东部地区占引进份额逾70%,而中西部地区所占份额不足30%。

(二)我国技术吸收能力的区域差异比较

研发能力比较:2008年东部地区的R&D经费为540亿元,中西部为98亿元,东部地区是中西部总和的5.5倍,R&D经费投入高度聚集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吸收能力最高。

人力资本比较:2002-2008年,东部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均值为9.3年,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区域;中部地区为8.5年;西部地区为7.6年。人均教育经费上,各区域均保持稳定提高的趋势,其中东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最高,几乎为中西部地区的两倍。因此,人力资本吸收能力水平排序为东部地区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基础设施比较:长期以来东部地区每平方公里拥有的公路里程数均高于中西部地区,基本保持在中西部地区的两倍左右。东中西三大区域每万人拥有的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保持着稳定增长趋势,2008年东部地区为中部地区的1.9倍、西部地区2.1倍。就基础设施看,东部地区的吸收能力较中西部地区高。

经济开放度比较:经济开放度通常使用贸易开放度指标,2008年东部地区的贸易开放度高达0.94,中部地区为0.12,而西部地区只有0.10。显然,在经济开放度上,东部地区的吸收能力要比中西部地区强得多。

三、技术合同引进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一)模型建立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包括截面数据和时序数据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由于青海、新疆和西藏数据缺失,将其从西部地区删除。根据理论模型,整体计量模型设计如下:

上式中,LGDPit表示i省第t年GDP的自然对数,LKit表示i省第t年物质资本的自然对数,LLit表示i省第t年劳动力的自然对数,LTECHit表示i省第t年技术合同引进金额的自然对数,capait表示吸收能力变量,包括基础设施、R&D、人力资本和社会体制四个要素,基础设施分道路交通状况和电信业务量两个指标,分别以各省公路里程数(ROAD)表示和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MOBILE)表示;R&D分为R&D投入状况和R&D产出状况两个指标,分别以研发投入(RAD)和专利授权数(GRA)表示,人力资本以中学生入学率(CP)和人均受教育年限(AVEDU)表示,社会体制以各省贸易开放度(OPEN)表示,capait×LTECHit为吸收能力与技术合同引进的连乘变量,表示对技术合同引进的技术吸收情况;εit为随机扰动项,代表解释变量所不能涵盖的因素产生的影响。数据均根据2003-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整理和计算获得。

(二)吸收能力模型检验

面板模型估计形式:齐性参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面板模型的样本数据中包括个体、指标、时间3个方向上的信息,如果模型形式设定不正确,估计结果将与所要模拟的经济现实偏离,因此进行回归前首先要设定模型形式。面板数据单方程回归基本方程为:yi=αi+βixi+εi。本位采用协方差分析进行检验,选定模型。

根据模型分别对东、中、西部地区进行面板估计,由于人均受教育年限变量的实证结果十分不显著,在实证结果中不予显示,回归估计结果限于篇幅从略。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1.技术合同引进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技术引进对经济增长的效果为负且不十分显著,中部地区效果为正向且显著,西部地区效果为正但不显著。因此,技术合同引进仅在中部地区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直接的推动效果。究其原因,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技术水平较高,与技术引进国存在较小的技术差距不仅使得进行技术模仿的成本较高,甚至还可能由于占用生产资源而产生负向影响。西部地区由于区位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缓慢,技术水平依然较低,通过技术合同引进获得的技术设备不能很好的与当地生产要素结合,因此虽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向影响,但是效果不显著。

2.东部地区是取得良好技术吸收效果的地区。东部地区的吸收能力对技术合同引进取得显著的正向吸收效果,在基础设施的两个指标上其对经济增长作用系数分别为0.0167和0.0193,这说明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对吸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R&D研发投入和专利授权量的两个指标中,研发投入的消化吸收效果不明显,分析其原因,在研发投入中投入主体是政府,而技术引进的主体却是企业,二者不能有机结合影响了技术吸收效果的发挥。而专利授权量的系数为0.0119,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促进作用。在各吸收能力指标中,表示人力资本的中学生入学率的技术吸收效果最为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系数达到0.202。社会体制方面,贸易开放度的技术吸收效果为正向,并且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

中西部地区吸收能力对经济增长的效果均为负且不十分明显。这意味着,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和开放程度还不能有效地取得良好的消化吸收效果。

(三)区域经济增长路径模型检验

根据魏枫(2009)对经济增长路径的研究方法,①魏枫:《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路径转换》,《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3期。通过研究自主研发活动与同期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关系来分析经济增长方式,据此建立变系数模型。同时,由于模型处理的是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且Hausman检验接受零假设,于是我们选用随机效应模型。

建立变系数随机效应模型如下:yit=α+αit+βit·lngrait+εit

式中,i为各区域的省市个数,t=2002,2003……2008,yit为i省第t年的经济增长率,grait为i省第t年的专利授权量,βit为对应lngrait的系数,εit为随机误差项。专利授权量和GDP数据的经济意义和来源均同上一节,经济增长率根据剔除价格影响的各年GDP数值计算获得。

模型检验:对东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设定变截距的随机效应模型,以各年专利授权量的对数形式为时期特定系数,使用Eviews5.1进行计量分析,模型包括11个省共55个观察值,回归结果为:yit=0.0796+αi+βit·rdrateit,(3.3021)括号内为t统计量,东部地区各省系数βt的值和对平均增长率的偏离程度如表1、表2所示。

表1 东部各省系数βt值

表2 东部各省对平均增长率的偏离程度估计结果

中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包括9个省共45个观察值,回归结果为:yit=0.3159+αi+βit·lngrait,(4.3867)括号内为t统计量,同样,中部地区各省系数βt的值和对平均增长率的偏离程序如表3、表4所示。

表3 中部各省系数βt值

表4 中部各省对平均增长率的偏离程度估计结果

检验结果分析:东部地区已基本实现了由自主研发来带动本省经济增长,2002-2008年各省专利授权量对同期经济增长率均为正的贡献,除2008年外,对应t统计量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因此这种正向作用是显著有效的。而同时中部地区检验结果为负,并且在5%显著性水平显著,可认为尚未进入自主研发带动经济增长阶段。从系数βt的数值和变化趋势上来看,东部地区系数在0.005左右浮动,由于2008年系数不显著,整体没有表现出大的变动趋势;中部地区专利授权量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为负,且有所波动,但呈现上升态势。

三、结论与对策

结论1:技术合同引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技术合同引进对经济增长的效果为负且不十分显著,中部地区效果为正向且显著,西部地区效果为正但不显著。

结论2:地区吸收能力对技术合同引进的消化吸收效果不同。东部地区效果显著且为正向,中西部地区效果均为负且不十分显著。

结论3:东部地区已经进入了以自主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中部地区技术引进效果显著且为正,可以继续通过技术合同引进推动经济增长。

对此,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应分别采取适宜的技术合同引进模式。首先,东部地区应以研究开发期的技术为主要引进对象,多采用联合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较高层次的技术引进模式。其次,中部地区应以提高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为目的,以市场前期技术为对象,主要进行软件技术的引进。加速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体系的形成,进一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再次,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以扩大生产规模、形成生产能力、填补技术空白为目的,以能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发挥作用的成熟技术设备、关键技术为引进对象。当然,对整个国家来说,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整体人力资本素质,加大R&D的投入,改善R&D经费来源结构。同时,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栾晓平E-mail:luanxiaoping@163.com)

F061.3

A

1003-4145[2011]03-0101-04

2010-12-06

胡小娟,博士,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张智越,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学生。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09YJA790062)的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中西部系数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这些待定系数你能确定吗?
打雪仗
过年啦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再探索
两张图弄懂照明中的“系数”
河北平原中西部中更新世非海相沉积体系魏县组的建立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