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块理论的中学通用技术课程教学
2011-10-09林建煌
林建煌
(莆田第五中学,福建 莆田 351100)
基于模块理论的中学通用技术课程教学
林建煌
(莆田第五中学,福建 莆田 351100)
一、模块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理论的提出
1.模块理论。模块理论原本属于心理学界的名词,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感知神经学的教授Michael Gazzaniga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之后美国的JerryA.Fodor在其专著《心理的模块》中从人工智能理论和计算机学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
2.教育学领域中的模块理论。教育学学科首次把模块理论运用在教学上,认为把一门学科中抑或不同学科中所具有的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者能力项目合成知识模块或者能力模块,使得整体功能大于局部总和。CBE教学模式是Cannada荷兰学院最有代表性的典范,它以针对技能岗位型专门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模块式教学,其基本看法同中学通用技术课程的以培养技能素养为基本目标的指导思想有吻合的地方。
(二)模块理论的几个特征
1.学生是主体。模块理论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它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性,并树立起“尊重差异,追求个性,宽容另类”的现代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以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它有意识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现自己和学习的机会,着重关注后进生的学习进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探求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2.强调具体实践。模块理论首先运用在职业教育上,教学以市场需求为基本方向,调适和安排课堂教学,综合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以培养适应职场需要的专项技术型人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同其未来所从事职业相同的工作环境让学习者学习。所以,相对忽略基础理论的学习,而重视学习者在课堂中的具体实践,以锻炼职业技能为主。
3.富有灵活性。模块理论认为,教学模块的设计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进度、学生的水平等情况来安排。一本书可以视为一个总模块,教师可以将之分割为以单元为单位的模块,或者因教学需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元合并为一个模块,还可以将一个大模块划分为更细的模块。因此,模块理论的模块设计富有灵活性。
二、模块理论在中学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1.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中学生的创造潜力是巨大的,他们的批判精神、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有明显发展。模块理论因材施教,营造了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创造力的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和辩证,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模块理论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以及创新精神,教师在教授通用技术课程时,通过技术试验、技术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勇于创造、富有创新的精神和探究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良好的引导,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应是充满探究、富有生机、活泼有趣的活动过程,也是不断拓展能力、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模块理论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引导者。模块理论还指出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要组织学生,并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因此,中学通用技术课程要按照学生的技术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情况,指导学生采用网络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方法学习。模块理论能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终身学习意识。
3.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模块理论重视学习者在课堂中的具体实践,以锻炼实用性的技能为主,强调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这与通用技术课程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而选择课程内容的要求是一致的。通用技术课程重视学习者从现实生活所接触的技术内容向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延伸,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有机会接触到所能理解的最新发展成果和技术信息。在中学通用技术课程中运用模块理论,能让学生领略到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意义,增强对当代先进技术及其文化的理解。
三、在中学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模块理论的策略
1.划分模块,按模块设计教学。教师可以把通用技术课程划分为9个模块,即技术设计1、技术设计2、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养。笔者以为,教师还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地合并模块。比如电子控制技术和简易机器人操作这两个模块,在技术原理上存在着交叉和融合的地方,联系密切,教师可以合并这两部分模块。以机器人的工作原理为例:
教师可以进一步延伸,以手机内电子控制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机器人工作原理结合起来,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块时,还要明确教学目标。通用技术课程虽然以训练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实现技能性目标为核心,但教师也不能彻底否定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这两者对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激发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以上述的例子来说,教师应尽量培养学生在解决技术难题的曲折和艰辛中,形成精益求精、实事求是、不屈不挠的学习态度。
2.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中学运用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创造、以实践为基础、知识高度综合、技术性强的课程。它立足于“学中做”和“做中学”,要求学生亲自历练、亲历情境、躬身操作,注重学生的全程参与和集体参与。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调查、观察、制作、设计、实验等活动,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与教学模块相关的教学情境。比如,笔者在讲“技术的价值”时,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技术情境,先后请几个学生利用电动转笔刀、手动转笔刀、普通小刀,用以削材料相同的一支铅笔,并分别计算时间,让学生自己判断用何种刀时间最少、效果最好,结果一目了然。以学生亲身经历的实境搬移到课堂上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容易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技术可以解放人”、“技术的价值”这样的基本道理。教师也可以在课后布置模块任务,让学生动手完成。笔者曾经让学生合作设计一盏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大小适当、稳定性高、成本适中的台灯,并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于是,笔者将学生分组。第一组去图书馆查询资料、参观商店各式台灯,让他们选取一盏台灯模型;第二组画出电路图、收集灯头、电线、变阻器、灯泡、开关等元件,并让他们亲自试验;第三组以竹筒为灯座制作日光台灯。学生反复测试,最后通过增加重量来解决台灯的稳定性问题。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锻炼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
3.注重模块教学的实用性,突出模块重点和难点。许多教师在进行模块教学时,没有把握好案例数量的度,教学效果反而不理想。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是比较明确的,已规定了“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等,而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如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难点等则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确定。教师没有处理好重点和难点的关系,课堂效率就会低下。有些教师以追求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和高密度,未充分考虑到教学重点,大规模地寻找资料。比如,有些教师在讲技术的性质内容时,接连提供了十几个例子,授课内容十分“丰盛”,没有凸显重难点,学生反而产生了被灌输的厌烦心理,真正明白和掌握得不多。通用技术教学的重难点要选取有关材料,重视妥帖、有效、适度。教师在正确地抓住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的基础上方能实现最佳的教学设计,正确处理材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笔者授制图课时,认为绘制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提高和发展学生技能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授绘制环节,笔者尽力以学生的个人动手操作为主,熟悉绘制图的有关技巧。首先,让学生初步做好确定作品尺寸、画出效果图、制定设计方案等准备工作;然后,在授课时更加仔细地说明了制图标准,包括图线、制图工具字体、尺寸标注、比例的具体使用标准,并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接着,笔者又根据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更详细地讲解、展示三视图的含义,让学生清楚绘制三视图的标准和注意事项,按组研讨各组绘图的亮点、不足等;最后,让每位学生都绘制出本组的图形,标注标题栏目,提示有关绘图信息。笔者从绘图的准备阶段、实施过程、结束阶段几个部分都凸显了绘制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学阶段的通用技术仍在义务教育的范围之内,是从增强学生的基本技术素质为宗旨的教育。通用技术课程应当给每一位学生提供接受技术教育的机会,要摆脱枯燥、僵化的技术培训,要在着重培养学生形成技术素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模块理论不但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而且越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具体实践,实现理论知识同具体实践的接轨。中学通用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技术能力为基础的课程,模块理论运用在中学通用技术教学中是可行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唐文娟.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看高中技术教程的开设[J].软件导刊,2011,(4):77-78.
[3]章亚钧.用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11,(4):34-35.
[4]陈伟强.通用技术教程教学评价应把握的几个要点[J].教育实践与理论,2011,(8):5-6.
[5]李晓明.浅谈模块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8,(29):181-182.
[责任编辑:贺春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