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性事业单位内部机制建设思考
2011-10-09文化部机关服务局
文化部机关服务局 孙 悦
经营性事业单位内部机制建设思考
文化部机关服务局 孙 悦
经营性事业单位,顾名思义,其性质属于事业单位,但却具有鲜明的营利性特征,一般情况下,可以自收自支。这类事业单位在我国事业单位中比重最大,几乎每个行业都有数量巨大的经营性事业单位。在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的大趋势下,事业单位改革不可逆转。对于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将是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企业化几乎是必然。其中人员、资产、体制问题需要政策解决,而内部机制完全需要事业单位自行建立,这是保证事业单位改革成效的重要基础,需要各相关单位未雨绸缪、提早准备。
内部机制 绩效制度 激励制度 惩戒制度
一、内部机制建设的核心内容
内部机制建设涉及内容庞杂,但就核心而言,可以归纳为绩效制度、人事制度及财务制度。
1、绩效制度是龙头
绩效制度是一系列促进各部门、员工创造工作成就的规定、条例、要求的文本。确定绩效制度的龙头地位,是因为企业活动的核心就是创造工作绩效。所以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有效的绩效制度,并持续地贯彻实施。
绩效制度绝非仅仅针对创收部门,举凡企业所有部门、所有员工,都有业绩考核、评价的必要,都须接受绩效制度的约束。按工作性质划分,一线创收部门及人员和后台行政辅助部门及人员,制定、执行绩效制度的内容,考核的标准均应有所不同:前者重在开拓市场,稳定客户,抓住订单,回收货款,规避风险,确保赢利;后者聚焦于工作质量,服务到位,配合有序,节省开支,保障有力,不出纰漏。描述绩效制度的要点大致包括:工作任务;质量标准;数量要求;完成时限;条件与手段;考核与评价;奖惩规定。
2、人事制度为基础
广义的企业人事制度包括机构、岗位设计,员工聘用,薪资福利,绩效考评(与绩效制度有所交叉),档案管理,学习培训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机构、岗位的设计属于相对静态的部分,其制度规范是为了科学地设置企业内部的组织,使其分工合理,配合有序,便于企业内外部的资源组合,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岗位设计更是考虑到最小的职能单位的边界,使其符合科学原则,既能充分发挥在岗人员的能量,又注重相互配合与制衡。组织设计方面的制度安排,可以避免机构、岗位设置的随意性,保证组织的相对稳定,并作为定编、定员的基础。
有关人员使用方面的制度,所规范的对象是具体的个人,是人的组织行为,其目的是找到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做合适的工作,并且不断地学习提高,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需要,高水平地实现组织赢利目标。由此可见,人事制度的确是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基础。
3、财务制度做保证
转企改制后的财务制度变化巨大。企业会计制度完全不同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区别不仅仅是科目的差异,由于法人性质的改变,决定了作为企业的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被赋予极为重要的职责,也即企业正常运行的保障功能。举其要者简单说明。
预算与核算制度。以月度、季度、年度为时间单位的预算,可以在企业的各组织开展,直至落到每个人身上,不仅分配任务,而且提出要求,配置资源,让当事人和管理者都清楚自己要干的工作,以及为此需要耗费多少资源;如果附加奖惩条款,立刻变为激励制度的一部分。核算制度是预算制度的延续,是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和评价,是当事人、管理者最终确定预算执行结果的制度安排。对待不同岗位的员工,安排内容不同的预算,有的既算成本,又算收益,有的只算费用。但凡坚持预算、核算制度的企业,成功的比例较高。
资产管理制度。转企改制一次性核销了各家事业单位多年的呆坏账和库存,大家在新的起点上开始资产的运营和管理。国有资产监管部门针对企业的运营设列了一系列考核指标,资产项下各个指标是考核的重点。为此,建立健全资产管理、使用制度是当下的急所。
资金管理制度。包括资金的给付、汇出,销售款的回收,现金的管理,各类负债、应收款的管理。资金管理不仅是为了保证企业运转顺畅,也是防范经营性风险的需要。
二、机制也是生产力
1、机制与制度的关系
在企业管理的范畴内,机制是指制度化的运作过程,或者是对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可见,机制以制度为基础,没有制度体系,谈不上建立机制。但制度不等于机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还需要附加一系列“要件”。
要件一,对有关联的若干制度进行组合。制度通常是单个的文件,是就某个事件订立的规则;机制针对的通常却是多个对象、多个事件,涉及的制度可能有若干项,建立机制就需要将这些制度组合起来,有序地加以运用。
要件二,制度化的过程注重执行。具体说便是明确制度实施的程序、步骤、方法、对象、执行人。执行是具体的活动,是持续的过程,是必须产生结果的组织行为。
要件三,对机制运行的监督。即便有了“执行”的要求,是否真的在执行?执行的效果如何?机制运行的是否顺畅?一句话,对机制运行质量的保障,靠的是建立起监督机制。犹如机器系统中对机器运行状况自身的监督、报告子系统,组织中的各种管理机制是否运行正常,也要有一套保障子系统,它会自动提醒管理者,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修正偏差。
2、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做“好人”
无数事实证明,企业组织中最重要的机制就是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几乎决定着管理的成败;企业管理制度的相当部分都是为激励机制所立、所用;企业所有成员几乎都被激励机制所覆盖。激励机制直接的作用,就是逼着员工做“好人”,成为组织需要的“好人”。
狭义的企业激励机制是指,以所有员工为对象,运用与员工切身物质利益相关的手段,鼓励大家做好人、做好事、为企业创造优异成绩的一整套制度及其实施办法。广义的激励机制将激励手段扩展到精神层面,诸如荣誉、社会地位、员工自我价值实现,均被引入激励过程。
激励机制的建立、实施有几个基本要点:第一,与员工切身利益高度相关,员工看得见、摸得着、拿得到。第二,与企业效益、发展目标高度相关,机制运行对提高企业效益有明显效果,企业赚钱了才有条件落实激励机制。第三,与员工工作业绩直接挂钩,做得越多越好,得的越多。第四,制度体系设计合理,覆盖充分,衔接顺畅,便于操作。第五,监督机制到位,确保激励机制运行的执行力。
3、惩戒机制提醒大家不要当“坏人”
惩戒机制基本上与激励机制相对应,是一套处置员工违规行为和结果的制度及实施办法。惩戒机制之所以必要,不仅仅是对违规事件的处置,更重要的,是提醒所有员工不能做哪些事。
惩戒机制的建立、实施也有几个要点:首先,惩戒的标的物与员工切身利益高度相关,上至职位变动,下到劳动合同是否继续(触犯刑律由司法手段解决);其次,惩戒实施程度与员工违规事实、对企业利益损害程度高度相关;再次,惩戒机制高度透明,具体规定、要求、运作程序,都应该公示于众,惩戒案例也应该以合适的方式告知全体员工;最后,惩戒机制最好与激励机制作适当捆绑,例如,考核员工绩效时,让激励机制、惩戒机制并存,做得好就奖励,做得不好就处罚。
4、决策-监督机制保护领导少犯错误
决策-监督机制是针对企业领导人做出决策、执行决策全过程所制定的一整套保障制度及实施办法。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多层级组织,决策者不仅只是最高领导,各级管理者既是执行人,也是较低层级的决策者,所以,决策-监督机制的覆盖面较大,功能重要。
决策与监督是两个关联度很高、但又各自独立的过程。与决策有关的制度安排意在保证决策活动严谨、缜密,基本不犯错误;与监督有关的制度既要保证决策过程的审慎,又要跟踪、督促执行过程,保证决策落到实处,并且还负有反馈、甄别之责。某种意义上说,监督机制的重要性甚至在决策机制之上。
与决策行为相关的活动多为认知、求证、判断、推理,对正确决策的制度安排围绕这些活动展开;与监督行为相关的活动更多依据的是既定程序,或既定决策。构造切实可行的决策-监督机制,必须深刻认识决策、监督活动对企业生存发展具有的及其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针对本企业的具体要求制定制度,运行机制。
三、学习机制提升组织整体水平
学习型组织是组织得以发展的真正原因,并非因为时下人们重视我们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实在是因为企业、员工须臾离不开学习,不学习企业必死无疑!而构造学习机制的作用正在于让企业、员工身处一个经常学习、自觉学习的环境之中。学习机制用作解决学什么?怎样学?如何保证学习效果等一系列问题。
关于学什么。从低到高排序,首先学习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所有员工都需要知道本企业的规章制度,了解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知晓本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欲使其为之,先使其知之。其次学习专业技术,不仅是“应知应会”,社会发展太快,知识更新太快,不输于竞争对手靠的就是掌握更新的理念、更先进的技术。再次学习行为能力,包括自省、表达、沟通、合作。
关于怎么学。企业实施学习活动的有效方式之一,是“融入式”学习。学习者融入特定的学习环境中,职业压力和学习兴趣共同作用,个人演示与团队交流相互影响,收效往往超过灌输式学习,除了收获知识,还增长了行为能力。诸如案例学习、情景模拟学习、团队拓展训练都属于“融入式”学习。
把学习成绩与激励、惩戒机制挂钩,将学习过程用制度加以约束,管理者严格执行,基本可以保证学习的整体效果达至较高水平。
上述学什么、怎么学、如何保证学习效果的问题,都可以用制度锁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推动学习机制的运行。
[1]李践.高绩效人士的五项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2]朱飞.绩效激励与薪酬激励全程实务操作,企业管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