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大开发中产业经济突破点
2011-10-09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唐昭霞
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 唐昭霞
一、西部大开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地区经济差异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比内地和西部地区高很多,尤其是在90年代以后,东西差距逐步扩大。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并明确指出了在政策上更多的重视西部地区的发展。国家在七五计划中明确规定了80年代重点发展沿海地区,90年代发展中部地区,2000年后重点发展西部地区。因此,西部大开发是国家对西部地区老百姓承诺的兑现。
从战略上分析来看,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卖方转为买方,区域间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因此,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从效率与公平的角度分析来看,西部大开发的提出对于优化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组合产业布局,实现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西部大开发的提出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西部大开发的着眼点
(一)正确的认识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中,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首先让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来后,通过东部地区的带动作用来开发西部,发展西部。有些人认为东部地区发展成功以后,应该全力以赴的支持西部地区的建设,因为在发展东部经济的过程中,西部地区在过去曾无私的支持着东部地区的发展,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东部地区应该无私的回报西部;也有人认为,既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政府就应该全力以赴的满足西部发展的要求,无论是物资,资金还是在技术和人才方面都要全力支持。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关系只能是“西部大开发,东部大发展”。只有正确的认识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正确的搞好西部大开发,实现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这是西部大开发中的前提和最基本的着眼点。
(二)正确认识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首先,西部大开发必须立足于现有的自然资源和人力物力等资源优势,从西部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千万不可眼高手低,盲目与西部攀比;对于东部地区发展的经验,西部地区也不应该盲目的采用,而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酌情采纳。
其次,西部大开发不能盲目的引进,必须把握住对外开放的度。在引进开发项目的过程中,西部地区应该本着有利于该地区经济发展,同时能够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来做出选择,重视技术的创新,严格审核把握质量关和科技观,不要盲目的引进,盲目的对外开放。
另外,西部大开发必须正确的处理引进人才和稳住人才的关系。人才紧缺是西部大开发最严峻的问题,有效的解决西部大开发是促进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应该通过各种措施留住人才,留住他们的心,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同时还要做到人才的充分利用,做到有用、有节,重视人才的潜能发挥。
(三)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西部地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决定了西部大开发必须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效的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转变资源开发和资源利用的思路,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同时,在西部大开发中,对其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掌握好是否开发,何时开发,怎样开发的问题。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一旦遭到破坏,其后果就难以想象。因此,西部大开发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治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西部大开发中产业经济的突破点
(一)西部大开发中产业生态化建设
西部大开发中产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其最重要的一个突破点就是必须实现产业生态化。产业生态化的目标是在人类发展的自然环境下再生产的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产业生态化的特征主要有:产业生态化的核心是实现产业系统的生态化;建设产业生态化主要是为了把产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产业生态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它需要不断的完善。西部大开发实现产业生态化必须坚持其基本的途径和思路,即以制度和技术为保证,改造传统的产业经济增长方式,重视生态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做到产业和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
建设西部大开发的产业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农业生态系统和工业生态系统两个方面。
运用生态理论指导西部大开发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的发展。其中,生态农业主要是走现代化的集约型生态农业道路,推动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建设西部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快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坚持有序的发展农业,突出重点;最后,一定要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保证,创新农业经营,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大力发展“高产、优质、低耗”的集约型农业生态化道路。在推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必须从系统分析和规划的角度认识并采取行动,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的农工商经营。
另外,在发展西部地区的工业生态化建设中,要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展:一个是企业层面的,企业必须积极的推行生态化生产;一个是工业集中区,其建设必须组成生态工业园;另一个则是在开发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区域层面进行副产品的生产,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西部大开发中产业承接策略
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是其开发和发展的又一突破点。西部地区应该根据我国产业转移规律以及产业转移主体企业的选择偏好和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基本意见来进行。
首先,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必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西部地区的经济活动行为,确保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其经济活动的保证,政府应该以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发展为原则,维护市场秩序并加强管理,加强市场的法制环境建设,都将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此外,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
其次,加强开发区的建立。
政府应该通过规划和政府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的发展,政府在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除了市场之外,还有个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规划和基础设施的投入,调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建设。
另外,引导产业链式的转移和产业转移区与承接区的对接。
一般而言,传统的区域理论强调了地区的自然优势,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关转一批、提升一批、培植一批”的产业发展战略,同时引进大项目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通过龙头企业引进并形成产业集群,形成产业转移的范围和集聚经济。
(三)西部大开发中产业组织的优化和经济的集约增长
首先,坚持适度集中,提高产业的集中度。西部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市场改革,通过市场使资源向一部分企业集中;同时,还要求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适度提高企业的进入门槛,从而改善西部生产极度分散的状况。
其次,调整企业规模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率。针对企业规模普遍小型化的特点,西部地区应通过企业破产、兼并机制来实现存量资产的重组,对那些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小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西部各省区必须下大力气促进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鼓励企业专业化经营,通过发挥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另外,降低行业退出壁垒,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针对大量经济效益差、难以为继的企业不能退出市场的问题,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应从全局出发,降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退出壁垒,真正让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迫使大量成本高、效益差的企业按市场规律从行业中退出。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及西部地区还需不断完善有关养老、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职工下岗、失业、再就业等问题,通过以上措施改善西部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的局面,促进资源在企业间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净收益。
四、结束语
西部大开发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性政策。西部大开发的实现需要国家,企业和人民的共同支持与努力。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西部大开发将会得到长足的建设和发展。
[1]跨入新世纪的行动纲领—十五大文件学习问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7
[2]傅桃生.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3]高镇钢,高缅厚.西部大开发之路———新亚欧大陆桥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周民良.二次西进论:理论的重大突破与现实的可行选择[J].经济学家,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