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六六《心术》看社会问题的文学救赎

2011-10-09李存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河南南阳473004

名作欣赏 2011年3期
关键词:病患医患医生

⊙李存[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河南南阳473004]

从六六《心术》看社会问题的文学救赎

⊙李存[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河南南阳473004]

六六新作《心术》以现实主义的视角,用体验记录体和博客体的叙事方式多角度凸显了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的紧张。医患双方基于信息不对称所形成的彼此对立、互相怀疑的情结,导致医患地位不平等的状况难以改变。在制度改革等因素之外,《心术》更强调医生用善意和道德来取得患者的信任,进而倡导用理性宽容的社会心态应对整个社会信仰的缺失,这反映出文学在医治社会问题方面的独特特质,更为文学自身多元价值表达提供了有益探索。

心术社会问题文学救赎

六六新作《心术》(《收获》2010年第4期)以作为医生的主人公和作为观察者的作者本人之间的文本穿插为叙事线索,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多角度凸显了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的紧张。面对信息不对称下的医患困境,六六给出了饱含人文情怀的文学解答,这为文学社会价值的发挥开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对于唤醒医患双方之中“人”的意识乃至最终解决医患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心术》不啻是一次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文学救赎。

一、热点现实的巧妙攫取

六六一贯关注社会热点,素有“社会话题女王”之称。在《蜗居》关注社会民众关注的“买房难”之后,《心术》又将视野转向了“看病难”。对于由“看病难”衍生而来的医患矛盾这样一个盘根错节、高度复杂的社会问题,六六怀着宏大的叙事的野心,从现实的细节着手,以小见大,于丝丝缕缕的琐碎故事和街谈巷议的闲言碎语中时时切中问题的症结,不着刻板说教却意味深远,令人反省深思。《心术》将现实主义风格贯彻在整个文本过程之中。六六不仅从医生、病人各自的视角,把医患的常态、突发事件、各方主体对医患关系现状的思考纳入文本之中,而且通过身为观察者的作者和网友把医疗制度、医疗保险等社会问题都纳入描述、讨论的范围,给我们呈现出一个真实、复杂的医患生态系统。更重要的是,六六力图给出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从而启发读者由小及大地思考、体悟现象背后的深层文化意蕴。如文本中讲到医院经过检查认为一名病患未到手术时机,但该病患后来自行到他院诊治后便认为先前检查受骗来索要检查费的事件,六六从对医患的不信任谈起,推演到做善事的不易,人们同情心的减少,由此带来的是全社会的信任缺失,而这一切都会导致社会无效成本的提高,生活质量的下降。最终六六感叹:“摧毁信任只要几年、十几年,而建立起这个信任需要上千年的时间。”这种由点到面的推演,抽丝剥茧般地慢慢地刺痛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回味着平日里不敢仔细思考却又时时存在着的现实,从而生出急切改变的愿望。这些都显示出《心术》巨大的现实主义能量。

为了能够完全客观、真实地反映医患关系的状况,六六采取了体验记录的方式展开写作。“六六在写作前,曾在医院体验生活数月,亲历各种案例,努力探讨社会信仰缺失问题。听到意见后,她再一次地将工作室搬入医院,追加住院10天,寻找患者的感觉,修改后的成稿饱满且弥补了原稿的不足。”①六六这种体验式的写作,如同摄像机一样忠实地记录着发生的一切,在最大程度上逼近了事物的真实,以致在《心术》完稿后,六六认为,“我想什么就记录下来。我曾经一度怀疑,它是否可以称之为书。”②事实上,真实最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真实的过程本身就会让写作的结论更让人信服。更为难得的是,面对繁杂的材料和问题,六六在文本体例上也进行了创新,引入了博客体叙事。博客分散穿插在文本主要章节之后,表述的是六六以作者身份在医院体验的感受和网友的跟帖评议,它通过博客之中多人之口巧妙地把一些经典的医患故事、细节琐事穿插其中,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这些博客内容像文本注释似的夹叙夹议,对相关故事内容总结升华,与小说主线虚实相映,极大地丰富了对医患关系这一主题的表达,同时,博客体部分独立成章,与小说人物没有交叉,避免这些文本片段直接引入小说主题叙事后,可能产生的故事情节拖沓和内容繁杂,大大地精炼了文字,缩减了文章的篇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如文本中设计了一位“水平不怎么地,但收到的锦旗挂满他们科室的墙面”的医生,原因就是他认识到,“病人每个都是善良的,可爱的,好哄骗的。如果连病人你都不肯哄骗。你还做什么医生啊!”在文本叙述之外,六六将与真实的医院院办主任的交流通过博客的议论展示出来,再次强化了这种观点。最后,六六用卧底医生经历验证了这段话,六六这位“假”医生却获得了患者的好评,缘于其采用“出借耳朵和同情心再加上温存软语”的方式。这种作者感受与文本描述的交叉互动,有效地激发文本的现场感,使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和延伸思考有很大帮助,但如果依靠传统叙事很难将这些评论性或孤立性的内容纳入文本,六六运用博客体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信息不对称的怀疑情结

六六在对医患问题的长时间近距离感知中,形成了对医患双方的同情和理解,但对医患为什么会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六六在看似感性的叙述中,也在进行着严谨的逻辑推理,六六分析了医生被怀疑的客观原因,“它不是ISO9000标准管理系统,它全凭主观和经验。即使有先进的科技保驾护航,但在治疗上,依旧以个人判断以及对医学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不同的人,标准截然不同。”③这种专业化的科技力量在患者眼中,就成为了一种不可知的力量,同时,医疗的积弊使国家和病患支付的金钱主要消耗在制度、单位和极少数无良医生手中,而绝大多数一般医生,则只是面对年复一年的高强度工作和与工作不对等的待遇,这就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格局,这种从医导向直接导致了患者对医生怀疑升级,医生被不信任成为了一个正常的现象。反之,患者对科学的无知和对医生深深的怀疑,加剧了双方就技术问题沟通的难度,患者常常在怀疑的情绪中摇摆,乃至于六六本人,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发现在最悲观失望对一切产生怀疑的时候,我把医生当做精神寄托,也不断质疑他们每句话的潜在意思,他们是不是暗示我,我已经病入膏肓了?他们是不是故意把我的病说得很严重,以方便榨取钱财?我在负面情绪中摇摆。”④同时,面对自身或亲人的病痛,患者情绪始终处于波动的不稳定状况中,尤其在花费巨额金钱而收效甚微之时,感性的痛感超过了理性的思考,极易使其行为出现过激。患者对诊治过程的不了解和情感的过激反应容易让医生觉得患者不可理喻,患者不被医生信任也成为了正常的现象。总之,这种双向的怀疑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医患双方,进而不断摧毁着彼此的信任,导致矛盾越发激化,造成最终的困局。

六六既痛心于彼此怀疑的困局,更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她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医患双方都应承担责任,但显然,医生的责任要大得多。因为产生怀疑情结的根源在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在医患关系中信息不对称也体现为医患双方在信息占有上绝对不平等,面对各种疾病和日益复杂的治疗手段,患者和家属是无力真正了解的,抛却了态度和沟通的问题,即使医方完全尊重患者的知情权,患者也不可能完全准确理解其内容,患者及家属能够选择的除了极端的对抗,只有听从医生的指示,承担所有可能的后果。这种因医患双方在信息占有上绝对不平等,进而导致就医行为发生过程中的医患地位的不平等是客观存在且无法改变的。正是发现信息不对称的必然性,六六并不着意从揭露医院黑幕这个层面来解决医患纠纷,六六认为,与其毁灭性对抗,不如直面现实,承认病患的弱势地位,病患应被同情并帮助的要求具有天然性,不能平等地为医患双方设立权利义务,拥有信息优势的医生应有更多的义务来改变这种现状,于是《心术》自然而然地将问题导向了信任,既然医生拥有信息的优势,医生就应用心来思考并采取行动以取得患者信任,这不仅是医生的权利,更应该成为医生的义务,只有这样,信息不对称的单方优势才可以在特殊保护中实现真正公平,医患问题才可以有效地解决。

三、社会问题的文学考量

在当前的医患矛盾之中,医德沦丧成为社会公众广为诟病的重要问题,也是医患关系恶劣的一个重要原因。医德沦丧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它恰恰是社会转型给每个行业所带来的副产品。当对物质利益的追逐成为了一部分人衡量个人成败的唯一标准,与此相适应的必然是整个社会道德、尊严、信仰的逐步弱化、缺失,个体也逐步演变为一个个有物欲无性情的自然生物。但在医生如何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的诸如改革制度、增加竞争等选项之中,六六却仍然看重“人”的力量,把要求医生承担更多的道德责任作为主要的叙述方向。她认为,医者不仅不能“躲避崇高”、“去道德化”,将对患者的优势地位转化为个人收入,反而应该更关注自身行业的特殊,更在意这种信息不对称的不可改变,在现时代应更强调道德化,用更多的仁爱来改变现状,她在《心术》中借主任的口把“经历各种打击磨难而无怨无悔最终成为英雄”作为了医生应有的精神境界。六六指出:“《圣经》上说,这世界有三样东西对人类是最重要的,Faith(信),Hope(望),Love(爱)。我认为,我能看到的对这三个字最好的诠释,就是医院。”她毫不吝啬地将这三个字给予了《心术》的三位医生主人公。在这样的取舍意图下,《心术》没有涉及更多的制度因素,而是主要强调了医生的善意和道德,医生应是仁心与心理学知识齐备的,用道德的坚守来取代利益的诱惑,用心理学技巧哪怕是善意的谎言来安抚病患的心灵,让患者信任医生。六六说,“我也把我的理解尽量地告诉医生朋友们:很多时候,无关你们职业的判断,有关你们语言的温暖。你如果换一种柔和的语气,多说哪怕一句关爱的话,病患和家属,无论如何都对你恨不起来。”⑤

六六选择了大众直觉最容易接纳的方式——改变态度,她满含善意地亮出了写作《心术》的意义,“心术,揭的不是黑幕,是成见。”⑥她对医患关系的解决之道,简言之就是把理解宣讲给患者,把责任加之于医生。事实上,这样的叙述在实际医患问题的解决上,有些讨巧和宣教的意味,因为单纯的人性呐喊并不会长久地激励医生或患者的内心,缺乏制度的保障,一切善念可能只会长久地停留在心间。政府的投入和医疗体制的改善是根本,而追求一个鼓励行善的机制也是相互信任、仁心长存的根本。事实上,人与人的情怀难以负担起如此的重荷,即便是六六本人也承认,“如果我们有非常完善的健保制度,药品公平竞争进入市场,由病患自己选择,医生只有处方权而没有推销权,国家提高医生问诊的待遇和专业技能的待遇,而药物因渠道畅通价格低廉,医保局不是只下拨医院固定的数额,余额让医院自己补齐解决;那么,我们或许就能从医生和病患的直接对抗中走出来,就不会再把原本属于制度的问题,直接推及到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上去。”⑦但文学毕竟是文学,我们既不可能也不需要把文学作品写成一份医疗改革调查报告,也不需要把作家都变成打黑英雄。文学只要通过描摹社会片段把情感的东西拿出来,触动我们的感觉,就实现了它的文学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心术》把浪漫主义情怀和实实在在的现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处处彰显着崇高的精神情怀和满怀善意的祈求。正如《心术》书名取意“仁心仁术”,既可象征有德医生之仁心仁术,又强调为医之道必先治心。更深意义上,它并不只限于分析医患关系这个具体的社会问题,而是努力探讨整个社会信仰缺失,倡导理性宽容的社会心态,真诚地寻求当代社会的治心之术。《心术》刻画了矛盾,也给出了希望,六六在这里呼唤一种新的秩序,在此可以重建那些近乎被我们遗忘的理想,这使整个文本有了新的超越,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文学医治社会的影子,看到了文学在欣赏把玩之外的价值,看到了文学带给公众认知的变化,这是一个有益的信号,文学理应在人们闲适的精神空间之上增添些信仰的力量,《心术》做到了,它无疑将成为文学自身多元价值表达的一次有益探索。

①乐梦融:《六六推出新作〈心术〉》,新民晚报,2010年7月11日。

②六六:《感谢〈心术〉让我度过中年危机》,青年时报,2010年8月14日。

③④⑥⑦六六:《误解医生?理解医生——作家六六“卧底”医院,揭的不是黑幕,是成见》,南方周末2010年7月28日。

⑤吴波:《〈心术〉直面中国式医患关系》,广州日报,2010年8月10日。

作者:李存,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编辑:钱丛E-mail:qiancong0818@126.com

猜你喜欢

病患医患医生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危机管理减少耳鼻喉科医患纠纷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术中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肝癌介入栓塞术患者自我效能、不良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最美医生
医患沟通障碍之医方因素分析
介入治疗及护理知识科普
超大号病患
肺心病的护理措施都有哪些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