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宇宙的炼金术:创世神话与体系史诗
——读蝼冢《黑暗传》(第一部·混沌之岛)

2011-10-09熊提

延河 2011年2期
关键词:炼金术史诗文体

熊提

宇宙的炼金术:创世神话与体系史诗
——读蝼冢《黑暗传》(第一部·混沌之岛)

熊提

蝼冢 《黑暗传》

木铎文库·传统诗教与现代精神系列

新世界出版社 2011年

人与 《智慧国》

新世界出版社 2010

此次出版只是该作品的整理出来的局部,费时十四年。它已经见证了一个具有纯净精神追求者的愿望,也是一部心灵史,正如书中的主人公双岸黄源所说:“我要去耕耘人类的清晨。使人类成为一个全称。”

谭毅、一行 《戏剧三种》

新世界出版社 2010

这三个剧本被一种激烈而毫不妥协的真实所贯穿。它们一方面渗透了现代思想的理解力,另一方面又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古典悲剧。它们从知识与权力、艺术与真理、暴力与恶的角度出发,对几个人们熟知的中国历史题材进行了颠覆性、富于精神重力的重新阐释。作为哲学戏剧,这几个剧本试图将自身钉子般的尖锐深深地嵌进我们时代的世界图景中。文字细腻性感,可读性强。

蝼冢的《黑暗传》属于某种非常古老的文体的现代变式。这种文体,在西方世界从巴门尼德的《残篇》肇始,途经柏拉图《蒂迈欧篇》、普罗提诺《九章集》和卢克莱修《物性论》,一直到斯宾诺莎《伦理学》和谢林的《世界时代》,最后在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那里达于终结。(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这个传统。)而在东方,这一文体的主要代表是中国易学和道家的若干典籍,西亚的灵知主义和拜火教经典,以及印度《吠陀》与《奥义书》传统中的部分文献。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在于将形而上学与宇宙论、神话与思辨哲学、概念推演与神秘主义揉合在一起,并用诗的形式来表现宇宙本身的形态和演化。在经过二十世纪“逻辑经验主义”对旧形而上学的拒斥之后,这样一种文体在如今的时代里已经基本绝迹了。蝼冢重新拾起这种文体,并以之来创作一部“史诗”,不能不说是逆潮流而动的一次冒险。一切冒险都试图越出某种先定的界限或规矩,而这一冒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冒险者对于既定界限的合理性及其缺陷是否有足够深入的理解,取决于他对可预见的和不可预见的问题是否有足够充分的准备。我想说的是,蝼冢的《黑暗传》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形而上学图景,这一图景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想象力,也赋予了世界一种精神性的秩序。然而,我们最好将它只理解为“诗”,而不必理解为当代学院意义上的“哲学”——就知识的经验根据和论证的逻辑严格性来说,我们无法让“诗”去做它无法做到的事情。由于诗与形而上学都诉诸于“直观”,它们二者是统一的,并且都与现代知识论所要求的“论证”无涉。

一般意义上的“史诗”可分为三种:英雄史诗、创世史诗和迁徙史诗。《黑暗传》无疑属于创世史诗。“黑暗传”这一篇名,来自胡崇峻1984年发现的中国神话民歌的手抄本,这是一种从明末清初开始流传于湖北神农架地区的丧鼓歌。蝼冢在“后记”中认为:

《黑暗传》中将“混沌”“玄黄”并置,有时候又分出先后,显然概念很混乱。本人认为来源于明教――即摩尼教,其一是明教在明代受宠;其次是摩尼教的二元宇宙论“黑暗”与“光明”也就是“天地玄黄”的本土说法,也是流于丧鼓歌体系的非正统性的关于“阴阳”哲学体系的神话学表述。

由于中土明教将中国的阴阳哲学与摩尼教的二元论混合在一起,作为民歌的《黑暗传》就具有了杂揉中国创世论与西亚创世论的暧昧性质。不过,蝼冢对“黑暗传”这一名称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借用而已。“我的‘黑暗传’和民歌版‘黑暗传’在内容上丝毫没有共通之处”——这就意味着,蝼冢版本的《黑暗传》并非对民歌的整理或改写,而是他自己个体化的创造。

“一种个体书写的史诗”如何可能,或者说在何种意义上可能?蝼冢将西方个体史诗的传统上溯至但丁(荷马史诗仍然是集体史诗),在我看来,这一上溯是成问题的。这里的原因在于,但丁意义上的“史诗”或“诗剧”仍然是以情节和人物为其核心,它是对行动的摹仿;而蝼冢在这里扩展或不如说改写了“史诗”概念的用法,将一种基本没有情节的、纯思辨性质的创世论冥想也归入到“史诗”的行列中。用蝼冢的话来讲,他所写的《黑暗传》是一部“体系史诗”。如果这种史诗成立,那么,这一意义上的个体史诗在西方就根本不应从但丁开始,而应从巴门尼德或赫拉克利特开始。那么,究竟《黑暗传》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被称为“史诗”呢?我们不妨引用谢林的《世界时代》这一体系残篇说明这一点。《世界时代》开篇的著名箴言,听上去与蝼冢《黑暗传》拥有相似的声调:

过去的被知道,现在的被认识,未来的被推算。

知道的事物被讲述,认识的事物被表述,推算的事物被预言。

尽管《黑暗传》所使用的主要词汇、句式和修辞,都属于西方(以及西亚)传统,但在某些特定的措辞和思维方式上,仍然浸润着中国古代思想的光泽。无论是“盘古创世纪”或“太极子”这个名称,抑或是其中所遵循的中国创世神话的基本原则(见作者“后记”中列出的四个要点),都是从中国神话和思想中汲取的。它们一方面不同于犹太—基督教传统中的“上帝创世论”,在另一方面由于强调“肉身向宇宙”的转化,而与西方泛神论中的纯精神倾向(精神创造世界)区分开来。因此,我们可以将蝼冢的《黑暗传》视为一个特殊的史诗文本:它既是西方意义上的“历史”(口头讲述)和形而上学沉思,也是中国道论的现代转化形式。

《黑暗传》作为“一个炼金术士的一生”,其中的“炼金术”也正是在“转化”的意义上被强调的。在荣格的解释中,炼金术士从贱金属中创造纯金的举动是对“精神之转化过程”的深刻象征。“在物理层面上,这种特殊的石头象征着宇宙的终极秘密,只有发现了这个秘密,才能把铅变成黄金。在精神与个人的层面,它指的是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秘密,这个秘密掌握着把自我转变为自身的钥匙。”(引自庞思奋《完整之梦》)而在蝼冢这里,炼金术不只意味着精神或心灵中的转化,同时,它也是宇宙中发生的物质—意识的转化,是一个念头向实在的“我”的转化。创世过程就是神的炼金术,但神又是在这一炼金过程中被最后淬炼成形。

栏目责编:张艳茜 宋小云 刘全德 何超锋 马小盐

猜你喜欢

炼金术史诗文体
乐昌柰李“炼金术” 套袋果身价十倍
英雄史诗音乐的风格构成与结构程式——以史诗《江格尔》五首曲调为例
大地史诗——大运河
炼金术并不神秘
另类文体巧谋篇
商誉“炼金术”
梵克雅宝再现艺术史诗
史诗
杭港地铁:公用事业“炼金术”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