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化科研机构运作机制建构
——一种基于知识创新的视角
2011-09-30黄祖军
黄祖军
企业化科研机构运作机制建构
——一种基于知识创新的视角
黄祖军
如何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支持来推动知识和技术创新,是目前我国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过程中问题的实质。本文对企业化科研机构运作机制的建构进行了分析与论述,试图建构既摆脱计划体制弊端,又避免陷入市场体制陷阱,市场拉动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企业化科研机构运作机制,来推动科研机构知识和技术的创新。
企业化科研机构;运作机制;知识创新
1999年,我国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 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对国家经贸委管理 10个国家局所属242个科研机构进行企业化的管理体制改革,开始了中国科研机构企业化改制。经过几年的体制改革,科研机构中的大多数已经完成转制工作,但转制后的科研机构运作情况不容乐观。有的凭借高科技优势已显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但有的却举步维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转制过程中的体制衔接问题;管理方式转型的磨合问题;融资渠道的沟通问题;先进技术与市场需求的对接问题;研究型人才向综合的创新型人才的转变问题等等。但问题的实质,是企业化的研究机构如何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支持来推动知识和技术创新。
本文针对我国科研机构企业化运作的现状,以及暴露的问题,以知识创新为目标,试图建构企业化科研机构有效、良性运行的机制。以此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一、架构合理的组织结构
合理的组织结构是组织效率有效发挥的前提。我国原有的事业性质的科研单位,在组织结构上并不是按照市场原则和知识创新原则来设立的。单位内部的各部门功能重叠、职责权利划分不清、运行高成本和低效率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化科研机构一方面需要以知识创新为前提和目标归属,一方面又要遵循市场规律,要求运行的低成本和高效率。
依循这两个方面的原则,我国科研机构合理的组织结构需从几个方面入手架构。第一,借鉴企业集团模式,在机构内部设立子研究机构。首先,子研究机构设立遵循内容功能原则,以研究性质为纵轴划分机构,比如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应用研究等,同时按照研究的内容为横轴,比如微电子和微系统、生产技术、信息、通讯、能源、交通、建筑等,如图1。按此原则设立的子研究机构有利于避免机构的功能重叠。
图1
其次,子研究机构相对独立,实行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这样每个子研究机构能根据自己的研究计划和需要合理利用资金,也能有效发挥科研经费的效用。第二,设立研究机构的董事会。董事会由代表不同部门的董事所管理,其职责是制定研究机构的重大决策,并设立董事会主席。第三,建构企业、大学和政府合作的组织结构。在这种合作的组织结构里,企业、大学、政府既是科研机构的外部合作伙伴,也是科研机构的内部组织结构。这与传统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大学、政府的合作有区别,这是一种程度更深、耦合更密切的合作,是科研机构的一种新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源于德国“弗朗霍夫学会”的组织结构。“弗朗霍夫学会 (The fraunhofer-Gesellschaft society)是一个工业、大学和政府合作的成功机制。这个组织中的每一个合作者都发挥其特定作用,都对这个组织有所贡献。大学承担基础研究工作和培养学生或雇员的重任;政府在自己的实验室进行应用性研究并为弗朗霍夫学会提供财政支持以保障合同研究的最低成本;工业企业提供合同以及制造条件和营销能力;弗朗霍夫学会的研究机构培养工程人员并致力于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之间的应用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技术商业化方面创造了可观的效益”〔1〕。
二、建构依托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运作机制
依托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既是科研机构生存的根基,也是科研机构利润的来源之一。我国的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既具有创新的可能性,也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第一,我国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中具有重要的优势地位。我国的企业急需技术创新,但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因而急需一种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中介性机构;而我国高等院校大多从事基础研究和前沿性的应用研究,但技术化能力和产业化能力极其有限,因而也急需一种将高科技转化为应用技术的中介性机构。高等院校不可能把高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企业所需的产业技术,企业也难以直接从高等院校中获取所需的产业技术。只有企业化的研究机构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把高等院校和自己的高科技成果进行技术孵化,然后转变成产业技术转让给经营性企业。这种优势地位为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条件。
第二,我国科研机构具有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和能力。首先从人力资源看,我国科研机构具备技术创新的实力。2005年 1239个改制机构的 12.2万科技活动人员中,有科学家和工程师 8.7万人,占 71.3%;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达到 1.3万人,占 14.9%;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人员占 61.5%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2005年改制科研机构科技实力与产业发展概况.http://www.most.gov.cn/kjtj/tjbg/200612/ t20061229_55425.htm。改制机构中,高素质人才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具备了人力资源方面的条件。其次,从科技成果看,我国科研机构具有技术创新的科研条件。2005年,改制机构共申请专利 2899件,比 2004年增加 473件;其中发明专利 1715件,比 2004年增加 397件。2004年改制机构共获得授权专利 2076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 1016件。截止到 2005年底,改制机构已拥有授权发明专利总数 5210件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2005年改制科研机构科技实力与产业发展概况.http://www.most.gov.cn/kjtj/tjbg/200612/ t20061229_55425.htm。
第三,在科研机构中需要建立激励科研人员创新的新型激励机制。科技奖励作为科技创新的动力学模型,对知识创新作用不能忽视。而我国传统的科技奖励重视奖励成果,不太注重对科研人员的个人奖励,可是研究美、英、法等发达国家的科技奖励会发现,无论是政府奖励还是民间奖励都以科学家为主要奖励对象。故我国科研机构内部在设立奖励时,需要设立以科研人员个人奖励为主的新型激励机制,把科研人员的贡献与收益结合起来,调动他们创新的积极性。此外,改善科研人员待遇,为科研人员提供舒适、宽松、和谐的科研环境也是新型激励机制的应有之意,这也有利于科研人员不断创新。
三、建立市场拉动和政府推动的三位一体融资方式
我国改制前的科研机构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拨款,主要靠政府推动科研机构的运转。而完全市场条件下的科研机构,资金来源主要靠专利和知识产权的收益所得,靠市场推动。这两种融资方式都有弊端,并不是最优的融资方案。单纯或主要靠政府投资,会使科研机构运行低效率,同时科研成果不能及时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利于科技和知识创新。这方面的弊端就是我国改制前大多数科研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完全依靠市场来融资,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科技创新。一方面,科技创新的周期相对比较长,一项技术或知识很难在短期内创新。而市场讲求效率,需要资金和技术较快的运转率。另一方面,市场具有风险。如果科研机构的知识和技术创新不能及时获得回报,必将影响科研机构的正常运转,也影响技术创新。
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健全,一方面是市场发育处于初级阶段,低水平的无序竞争不利于技术创新以及创新型企业;另一方面是国家力图保护起飞阶段的企业型研究机构,但又难以找到合适的社会政策。因此,建立既遵循市场机制,又得力于政府支持的企业型研究机构融资方式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我们认为建立市场拉动和政府推动的三位一体融资方式是一种相对比较理想的融资方式。这种三位一体的融资可称为“三三制”,即我国的企业化研究机构从工业合同中(市场竞争)获得 1/3的收益,从政府委托合同中获得 1/3的收益,从各类政府基金中获得 1/3的稳定资金。这种融资方式既有许多优点也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第一,“三三制”的融资方式具有几方面的特点和优点。首先,“三三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企业化的研究机构可以从政府各类基金中获得稳定的 1/3资金来源。这大大降低了企业化研究机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风险,也考虑到了知识创新的周期较长的特点,避免了企业化研究机构不能及时转让知识产权和专利时陷入困境。其次,激活了科研机构活力。科研机构 2/3的资金来源靠开发专利和知识创新所得的回报,这使得科研机构能着眼于知识创新,刺激科研机构保持持续的创新动力。再次,有利于知识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强了创新能力。这种与知识产权和专利转化相结合的融资方式能最有效地促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此外,这种市场拉动和政府推动的三位一体融资方式既有利于摆脱计划体制下科研机构的弊病,又能避免陷入市场浪漫主义的陷阱。而批判计划体制的同时,避免陷入市场体制陷阱正是我国科研机构转制过程中的焦点问题。也是目前许多经营不善的企业化研究机构的症结所在。
第二,“三三制”的三位一体融资方式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首先,我国正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一般企业 100%的利润都是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而企业化的科研机构在市场中实现其 1/3的利润,具有很大的成功概率。其次,企业化的科研机构从政府委托合同中获得 1/3的收益也是可能的。我国目前正在建立创新型国家,政府在研究开发中的投入占绝大部分。企业化科研机构从政府获得1/3的合同收益也具有可能性。再次,我国企业化的研究机构从各类基金中获得 1/3的收益,既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也具有必要性。一方面科研机构转制后,1/3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市场,减轻了政府对科技机构投入的压力,这就有可能使政府有财力把原来用于“人头费”和“维持费”的经费转换成各类研究开发基金投入科研机构。另一方面,国家通过科研开发基金的方式对企业化研究机构投入也是对企业化研究机构的政策支持,是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政策倾斜。具有降低研究机构市场风险、发展国家科技的必要性。
四、建立科研机构与大学互利共赢的新型人力资源培育机制
科研人才是科研机构创新的主体与基础,而根据我国实际建立科研机构与大学互利共赢的新型人力资源培育机制既有必要,也有诸多好处。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培养的科研人才由于教育体制的一些弊病出现了高分低能、眼高手低以及与市场、社会脱节的现象。而科研机构目前人力资源运行成本又相对较高,如果要培养年轻的科技人才,往往需要很长的周期和高额的成本。这种现实状况需要建立一种科研机构与大学互利共赢的新型人力资源运行机制。
这种新型的人力资源培育机制主要有几个要点。第一,科研机构和大学进行教学科研合作。大学为研究机构的科研人才深造提供便利条件,大学的学生可以进入科研机构搞研究。第二,科研机构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大学学生在研究机构工作期间允许学生在研究机构获得博士学位。第三,在研究机构工作期间,要求学生像企业家那样工作。他们不仅需要有责任管理他们的科研项目,而且还需要承担该项目的商业化转化。第四,学生在研究机构搞科研期间,研究机构付给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第五,对研究中获得成果的学生实行奖励。使做出成果的学生雇员可在科技成果的商业转化中获得回报。
这种新型的人力资源培育机制,对科研机构、高校和学生都有好处。大学为科研机构提供学生雇员。大学通过高年级学生把大学的技术实力和基础研究转换到研究机构之中,研究机构对学生的使用相当于医学院的学生在医院里实习——他们工作时间长,但工资不高。研究机构获得了低于商业价值的科技实力。有利于集中财力培养最好的科学家。作为合作伙伴的大学所获得的好处是,科研机构为大学高年级学生提供研究环境,可以弥补目前高校培养学生的不足之处,增强高校的办学能力,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参与合作的学生获得的好处是研究机构为他们提供了大学所不具有的工业和政府的研究合同、先进设备以及发展知识和接触核心技术的机会。学生毕业于产业,他们就获得了初步的高超的技术能力,受到全面的商业技能训练,具备了作为企业家的能力,处于商业的广泛联系之中。几年的投入获得了双倍的回报:带着博士学位进入职业生涯。此外,做出科技成就的学生还可以从工业中获得高额的回报。
总之,通过以上几方面对企业化科研机构运作机制的建构,为企业化研究机构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构建了一个良性的社会生态场域。为企业化研究机构如何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支持来推动知识和技术创新提供了良性的运作机制。这一方面有利于摆脱计划体制下科研机构活力低、缺乏知识和技术创新的状况,另一方面又能避免陷入市场浪漫主义的陷阱。
〔1〕安维复.弗朗霍夫模式:一种可以借鉴的知识创新机制 〔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2).
(本文责任编辑 刘昌果)
F406.11
A
1004—0633(2011)03—077—03
2011—02—23
黄祖军,社会学博士,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与社会发展、社会问题研究。 四川南充 63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