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议“三农”
2011-09-29储亚平,林峰海,迟宝荣等
代表委员议“三农”
3月3日—14日,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围绕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参会的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提交提案、议案数千件,其中涉及“三农”的不在少数。这些提案、议案从关乎“三农”发展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措施,本刊特挑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三农”提案、议案在本期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储亚平(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需要配套设施跟进
我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这种模式应区别于现有的农村、城镇模式,一是以容纳10万至15万人口为一个社区单位;二是居民住房以多层建筑为主,充分考虑贫困家庭廉租住房问题,建设招待所、公共健身娱乐场所、学校、养老院、医院等配套设施;三是社区住房建设可参考新农村建设成功经验。第二,成立集团集约化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社区的土地经营权,应以招投标的形式出让给集约化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健全政府主导与社会公益相结合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这种保障模式的核心是增强保障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
必须解决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
林峰海(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聊城市市长)
要解决好农田水利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必须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弥补历史“欠账”,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参与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
去年汛期,山东聊城遇到了历史上少有的连续强降雨,而去年9月下旬以来,聊城又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四个多月无有效降水。这两年大旱大涝给聊城带来了不少损失,同时也折射出我国不少地方水利设施的脆弱。国家每年水利投资力度很大,但是主要用在了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农田水利设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欠账较多,而且不少工程都面临着老化失修等问题,许多地方有水却浇不到地里。这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水利工程建设中,要特别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使解渴之水能够流到田间地头,洪涝之水能够及时排出。为此,政府要拿出资金用到农村村头的沟塘渠堰建设上来,必须从小处着手,最终变“靠天吃饭”为“可灌可排”。
当前我国水资源总体形势日益严峻,这同时要求政府大力推广和普及先进的旱田节水灌溉技术,引导农民提高节水意识,扶持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传统的大水漫灌等严重浪费水资源的做法。
十二五期间“新农合”需法制化
迟宝荣(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教授)
新农村合作医疗可以改变我国9亿农民的命运。去年农民拿30元钱,两级政府各拿60元钱,一共150元钱,这150元让报销的上限已经提高到2万,而且还有大病的二次补助,几乎可以补到4万,所以“新农合”按农民自己的话说,几乎是救了全家一样。
今年的新农合是农民交50元钱,政府补贴150元钱,这200元钱的起伏线农民报销的上限就在4万元再往上。新医改是不是成功,最关键的是看它是不是符合群众的利益,是不是真正惠及到广大的农民,所以“新农合”最大的亮点就是使所有的群众受益。“新农合”现在的参与率已高于90%,从2005年的1.76亿人群到2010年8.35亿农民都参加了新农合。
医疗体制改革是财政大量投入的民生工程,所以这笔基金是很庞大的,因为加入的农民越来越多,那么这笔基金一定要有效地监管,基金不要流失,我希望十二五期间,“新农合”的运行更加合理,制度更加法制化。
当9亿农民大多有了自己的医疗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医保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民工在劳动中受外伤较多,需要立即救治,因此完善异地就医,在哪打工、在哪跟上医保应该是下一步值得关注的重点。
文化站切莫成为“空壳站”
吴为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雕塑院院长)
我专程到基层乡镇调研后发现,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文化发展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许多乡镇文化站是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设施老化严重。有些乡镇财政紧缺,文化站的设施被出借、转让或挪用,甚至变卖。许多文化站整天不见文化专职干部的影子,一些文化站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壳站”。
我呼吁,当前应整合一切用于农村、服务农民的各项文化资源,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建设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改革现行的乡镇文化站管理机制、投入机制、用人机制,将文化站人员、经费、设施划归文化行政部门,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乡镇文化站的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