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竞争战略与绩效的关系
2011-09-29郑兵云
郑兵云,陈 圻,李 邃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2.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41)
基本竞争战略与绩效的关系
郑兵云1,2,陈 圻1,李 邃1,2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2.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41)
本文以波特的基本竞争战略分类范式为基础,梳理了基本竞争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相关研究。首先剖析了相关文献在理论研究上的异同,重点讨论了众多学者对于是否可以同时实施低成本和差异化战略从而为企业带来更高绩效增长的争论;然后,对经验研究中的数据来源、分析方法和研究结论进行了详细的综合归类;最后,展望了相关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企业绩效;综述
1 竞争战略的分类范式
竞争战略类型的划分可以为经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在目前的分类范式中,Porter基本战略模型被认为是业务层战略中最完整、最成熟的代表,是很适合于经验研究的划分。除此之外还存在其他分类范式,其中,最典型的是Miles、Snow和Mintzberg的框架。
Miles、Snow区分了四种战略类型,即防御者、探索者、分析者和被动反应者。防御者寻求稳定性,试图定位于相对稳定的产品或服务领域并维持一个安全的市场,比竞争对手提供更为有限的产品或服务,同时努力通过提供高质量、优异的服务以及低价格来保护其市场领域;探索者关注灵活性,一般在比较广泛的产品——市场领域中运作,并且会经常重新定义自己的产品—市场领域。企业非常重视率先开发新产品或进入新市场,会对机会信号作出快速反应,并且这种反应通常会导致新一轮的竞争;分析者既强调稳定性也强调灵活性,试图维持稳定、有限的产品或服务,同时快速开发产业内新出现的发展机遇,很少率先研发新产品和服务,但通过仔细监测主要竞争对手的行动,能够快速地以能够有效降低成本的产品或服务随后跟进;而被动反应者在战略选择上缺乏一致性,一般没有一致的产品—市场定位,既不像竞争对手那样积极维护现有产品和市场的地位,也不愿承担风险,而是根据环境压力被迫作出反应。
Mintzberg认为成本领先战略是是一种特殊的差异化形式,即价格差异化,Porter的差异化战略可以分解为市场形象差异化、产品设计差异化、质量差异化、支撑差异化和无差异化几种情况,它们分别强调广告、R&D与产品开发、可靠性与性能、系列产品和模仿的作用。
Campbell Hunt在波特基本竞争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分型类别,他利用在ABI-Inform中检索到的 17篇关于“Competitive Strategy” 和“Generic Strategy”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文献的数据,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基本竞争战略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强调成本领先、强调差别化、混合战略和没有明显强调。
Miles、Snow虽然也认为某些战略不能带来高绩效,但却明确提出了一种组合战略即分析者可以带来较高的绩效水平;相对于Miles、Snow,Mintzberg的分类更为完整、细化,更能够把握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Parnell等对Miles and Snow的框架进行了检验,Hudson对Mintzberg的分类也进行了经验考察,他们分别提供了支持这些划分的证据,但是这些分类范式还不像Porter的模型那样广为接受。因此,本文的后续内容也主要基于Porter的分类范式。
2 竞争战略与绩效关系的理论研究
波特根据企业竞争优势与竞争范围将竞争战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战略。波特认为,基本竞争战略都可以为企业带来绩效增长。
低成本战略要求积极地建立起达到有效规模的生产设施,在经验基础上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抓紧成本与管理费用的控制,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研究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从而为企业带来绩效增长,建立起竞争优势。差异化战略主要通过研发或建立完善的分销渠道使企业在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外观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及其他方面和竞争对手不一样而获得为企业带来绩效增长和竞争优势。而集中战略是将差异化和低成本战略运用到某一个特定目标市场的结果。
波特认为三种基本战略在架构上存在很大差异,成功的实施需要不同的资源和技能,基本战略也意味着在组织安排、控制程序和创新体制上的差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如果同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将陷入“夹在中间”的困境,无法获得绩效增长和竞争优势。
对于竞争战略的绩效性,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基本竞争战略的实施可以为企业带来绩效增长,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选择合适的竞争战略。但对于是否可以同时实施低成本和差异化战略,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绩效增长,相关研究出现了很大的分歧。
部分学者支持波特的观点,认为低成本和差异化战略不可以同时实施。Dess、Davis分析总结出了波特基本竞争战略的21种驱动因素,通过比较分析认为从产品层次衡量竞争战略时,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之间是相互排斥的,企业在竞争战略选择时只能根据环境和资源的实际而定位其中之一[1]。Kim和Lim认为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在组织安排和市场要求上有很大差异,甚至矛盾[2]。低成本战略要求严格的科层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生产以提高效率,而差异化战略需要宽松的管理制度以利于创新的发展;另外,低成本战略需要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从而有利于规模经济和学习曲线,而差异化战略往往与争取较大的市场份额相矛盾。因此,企业只能选择战略之一。Nayyar认为从事业部层次的衡量标准并不能较好体现产品层次的竞争战略,从产品层次衡量竞争战略时,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之间是相互排斥的[3]。
但许多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主要基于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差异化与低成本的驱动因素不同且二者外生独立,并不存在内在的矛盾关系。Hill认为差异化对需求的影响取决于企业的差异化能力、产品市场的竞争性质和消费者对竞争企业产品的承诺;而成本的降低有赖于学习效应、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4]。Murray则认为成本领先的源泉来自于规模经济以及其他独立于规模的经济性等产业结构特征,而产品差异化的先决条件主要来自于消费者对质量、可靠性和服务的偏好[5]。Ward认为产品差异化强调产品质量特征以及准时配送等,而低成本是制造效率(如标准化)和规模经济的函数,从而,企业可能同时强调质量和低成本[6]。Jones和Butler认为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他们将成本分为制造成本和交易成本,将两者纳入商业战略的分析框架之中,认为企业与消费者的交易不仅要考虑产品的交易成本,还要考虑制造成本[7]。Jones和Butler指出交易成本是差异化的主要构成要素,而生产成本是成本领先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而,两个战略的差异是程度问题而不是类型问题。如果制造成本下降的幅度等于或大于交易成本上升的幅度,那么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就没有以牺牲成本领先为代价,反而有助于成本的下降,此时两种战略的实施就是并行不悖的。
第二,在某些条件下组合战略是企业的必然选择。在某一产业中尤其是在一些成熟的产业中,已经实现了显著的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和范围经济,企业有着极为相似的成本最小化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差异化才能够创造出某企业特有的而很难被其他企业模仿的持久资产,甚至差异化也可以是企业取得低成本地位的一种方式。这就意味着,在都已经获得了最小化成本的群体里,持续的竞争优势可以基于差异化和对某个最小成本地位的维持。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差异化与取得低成本地位是一致的:该公司区分产品的能力很强;当顾客对竞争对手的产品的忠诚度比较低;市场增长迅速;市场结构极为分散;产品制造工艺较新或复杂;规模经济(尤其是在公司这一层面上)存在;范围经济存在。
第三,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为混合战略的实施提供可能性。全球化和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可以有效地融合。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低成本资源。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层面和管理层面的运用,也使大规模定制、个性化生产成为可能。大量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运用,可以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实现差异化。以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与商务模式创新可以使更多的企业更容易地降低内部管理费用、与战略伙伴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成本。同时,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与通信技术基础之上的创新还能使很多企业反应更快更灵活更具有柔性、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更高。美国David Besanko等学者提出了竞争战略的融合理论,他们认为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发展,企业的低成本与差异化是可以融合的,并且从理论上分析了一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差异化与低成本之间的不相容性得以削弱[8]。Joseph Pine提出了大规模定制的概念[9]。人们对产品功能需求既有岐异性,又有共通性。岐异性是指每个消费者都有其特殊的需求,他对产品的需求是具有个性的;共通性是指尽管每个消费者的需求各不相同,但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或一致的,具有共性。对共性方面,实施大规模生产;对岐异性方面,则实施定制生产。大规模定制将大规模生产与定制生产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生产模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企业在利用规模化的低成本的同时,还能快速地满足客户对产品提出的差异化需求,从而实现低成本与差异化的有效融合。
3 竞争战略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经验研究
3.1 数据来源
现有经验研究文献的数据来源于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利用一些已有的数据库,如PIMS数据库、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数据库等等。典型的有Miller、Friesen从PIMS中选择18个变量测度波特的基本竞争类型,Phillips,Chang、Buzzell利用 PIMS数据库中的数据分析基本竞争战略的绩效问题,White利用PIMS数据库中69个企业的研究数据进行研究,Miller、Dess从PIMS中选择715个制造业企业的数据绩效研究,David利用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数据库构建了6个指标度量竞争战略类型。
PIMS(Profit Impact of Market Strategies),即市场战略的绩效影响,这一数据库最初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市场营销研究所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于1972年以考察研究的形式建立起来的,目的是确定战略计划与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认清对盈利及增长产生影响的主要战略因素。1975年,战略规划研究所(Strategie Planning Intitute,SPI)承担起PIMS研究,构思了最初的创造性数据分析方法,使之成为有效的战略评价工具。目前,该数据库拥有200多家公司、3000多个战略业务单位(Strategic Business Units,SBU)的财务和战略方面的信息,并有100多份调研报告利用它探讨了影响绩效的诸多战略因素,以及相应的市场环境。对每一经营单位所收集的信息条目达100多项,它们可归为5大类:经营单位环境的特性、经营单位的竞争地位、生产过程的结构、可支配的预算分配方式和经营单位业绩。可以说,PIMS作为一种校正竞争优势和开展战略分析的多种市场数据库,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关于战略盈利性关系的最全面、最详细的信息来源。PIMS数据库为研究竞争战略与绩效的关系提供了数据支持,极大地促进了竞争战略的绩效影响研究。
第二个方面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相应数据,如Dess、Davis开发的量表,一共21个问题分别用来测度波特的三种基本竞争类型;Spanos利用对希腊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考察了企业和产业的因素对绩效的影响;Allen使用包含25种竞争策略的问卷调查了美国和日本企业的参加过MBA课程学习的管理人员,获得226个美国和101个日本的有效样本;Acquaah、Yasai-Ardekani通过对已经实施经济自由政策的加纳200家大中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了战略绩效关系的研究。
由于公开数据库在使用上的限制,更多的学者倾向于问卷调查的数据。
这两种方法测量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可以用Mintzberg提出的战略5P模型来解释。Mintzberg 认为计划(Plan)、计策(Ploy)、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和观念(Perspective)构成了企业战略的“5P”。可见战略既是计划,又是一种模式。实践中,计划往往没有实施,而模式却可能在事先并未计划的情况下形成。因此,即使在不存在感知偏差的情况下,采用问卷的方法测量的结果一般反映公司计划好的战略;而用现有的数据库,比如公开的财务信息数据,构建的指标则侧重于反映公司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的战略。经验研究中最好能结合问卷数据和公开数据进行交互验证。
3.2 研究方法
对竞争战略的绩效绩效进行经验研究,需要分析两个关键问题:竞争战略类型的识别和战略对绩效的影响。对于竞争战略的识别,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这些方法一般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初步建立竞争战略的识别指标集,然后运用相应的分析方法进行运算,剔除检验不显著的指标,并将指标集有效地分为两类,从而识别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
而竞争战略对绩效的影响的主要分析方法方差分析、T检验方法、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和T检验是根据实施不同战略的企业集合之间的绩效是否有显著差异来判断竞争战略的优劣,而回归分析建立绩效回归方程,根据基本竞争战略在方程中对绩效的影响是否显著绩效来较优劣。
部分文献采用了案例研究,如Thompson A.J.通过案例研究认为“丰田在凌志产品线中实施成本领先和产品差异化融合战略”。但是,当丰田推出其凌志系列新车型准备参加与豪华车的竞争时,实施的确是经典的低成本与差异化的融合战略。
目前的战略绩效研究中还没有发现采用结构方程的方法,而结构方程作为一种较新的分析方法是很适合于我们的研究对象的。特别是结构方程中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潜在变量的概念与内涵是基于理论的推导,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资料搜集之前提出的假设,并根据观察数据分析与假设之间的差异性,决定研究者对于潜变量所提出的假设是否被合理。同时,该方法还可以判断模型本身是否适用,即模型的有效性。结构方程无论对于竞争战略的类型识别还是对竞争战略的绩效分析都是比较好的分析方法,后续的检验研究应该尝试采用。
3.3 研究结论
由于研究者选取的行业、变量和方法不同,竞争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经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
一部分研究发现低成本战略的企业绩效占优。Dess、Davis分析总结出了21种驱动因素,设计了一份度量竞争战略类型的量表,然后请7位战略管理学者座谈、19位企业CEO问卷调查,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企业确实存在波特的几种竞争战略类型,并且以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增长率度量的绩效指标在几种战略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采用低成本战略的企业绩效最好,其次是差异化战略,两种战略不能同时采用。Parker、Helms以Dess和Davis的研究方法为基准框架,对英美两国的纺织业进行了研究,发现追求低成本战略的企业其财务绩效显著高于追求 差 异 化 、 集 中 化 战 略 的 企 业[10]。 Kumar,Subramanian、Yauger对医院的研究发现实施集中成本领先战略的医院绩效表现最好(如收入增长、资本投资报酬、支出控制),其次是集中差异化战略,而混合低成本与差异化战略的企业绩效表现最差[11]。Alamdari、Fagan采用了7个体现航空公司产品及运作特征的指标,利用相关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和评估了10家分别来自于美国和欧洲的具有较长历史的航空公司的绩效及其经营模式,结果表明,对成本领先战略的高度坚持与其赢利性之间具有潜在联系。
一部分研究发现差异化战略的企业绩效占优。Koo C.M.运用波特的竞争战略来分析独资电子商务,以及以传统方式经营的企业的战略模式,验证了在电子商务中竞争战略和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从韩国123家公司的调查,采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建立模型,研究发现在线公司倾向于选择差异化战略来获得高绩效[12]。Kim以韩国75家网上商城为样本,通过在线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验证了波特的一般性竞争战略在电子商务时代同样是适用的,在数字化时代,采用差异化战略的在线公司的绩效明显高于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公司的绩效水平[13]。
更多的学者经验研究表明同时实施低成本和差异化的混合战略会带来更高的绩效。White对PIMS数据库中69个企业的研究表明在样本总量中,有19个企业同时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且它们的投资回报率最高。Whight、Kroll、Tu和Helms的样本包括56个生产机械螺丝的企业,研究的5个假设中,只有“同时采用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的企业要比那些采用纯战略的企业有更好的绩效”得到了支持[14]。Helms、Haynes和Cappel通过对美国零售百货店、杂货店和日用品店等零售业态中40个零售企业的聚类分析和方差检验,发现采用组合战略的企业有12家,它们有较高的销售利润率,那些同时追求低成本和差异化的零售企业比那些采用纯战略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15]。Parker和Helms对纺织产业中的组合战略进行了分析,其结论认为纺织产业中的企业如果同时追求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能够比采用纯战略的企业获得更高的绩效水平[16]。Spanos利用对希腊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考察了企业和产业的因素对绩效的影响。他们将波特基本竞争战略划分为纯战略和混合战略,发现企业实施混合战略明显优于实施某一具体的单一战略。Acquaah、Yasai-Ardekani通过对已经实施经济自由政策的加纳200家大中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证实了企业实施联合战略比实施单一战略能够为企业的业绩带来明显的增加。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混合战略在任何条件下都有高的绩效表现。Miller、Dess发现在所有战略群中,宽广领域的差异化和低成本组合最具有盈利能力,但与较窄战略目标相联系的战略组合盈利能力更差。Kim发现尽管混合战略可以为企业带来高的绩效,但只有纯网上业务(Pure Play)企业的混合战略才能有高的绩效,而既有商店又有网上购物业务(Clicks and Bricks)的企业实施混合战略的绩效并不好。事实上,波特后来在《竞争优势》中除了指出企业的不同SBU可以采用不同战略以外,还明确指出只有在三种条件下,企业能够同时取得成本领先和标歧立异的优势地位,即“对手夹在中间、成本受市场份额或产业间相互关系的强烈影响和重大创新”[17]。他还认为,只要当公司离生产率边界很远时开始或在生产率边界外移时,成本与差异化的同时提高才有可能。
因此,探讨混合战略适用的具体条件很有必要。差异化与低成本战略能否混合实施有赖于企业的独特能力。这些独特能力主要在于对独特原材料、生产与加工技术和分销渠道的掌控,对全面质量管理、灵活制造等现代管理工具的把握。
4 未来研究方向
可以说,目前对于竞争战略对绩效的影响问题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这些研究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通过前面的文献梳理分析,我们认为还有一些相关的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4.1 竞争战略理论基础研究
波特在《竞争战略》中直言其书是“实战”风格而不是“学术“风格,虽然波特也认为他的著作提供了竞争战略的“分析基础”,然而事实上从基本概念的定义、基本原理的论证和概念框架建立都不严谨和完整,竞争战略理论至今还有许多基本问题的论述都不够清晰准确,如波特对于“产业”“成本领先”“差异化”等都没有做严格概念上的界定。之后,国外管理学者的研究更多地采用实证方法研究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别化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更多关注竞争战略的驱动因素,而概念基础却处于非统一状态。学者们在实证研究中判断一家企业是否采取“成本领先战略”或“差异化”的标准通常基于对调查问卷数据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而调查中被访问者对成本“领先”或产品“差异”基准的判断大多以“竞争对手”为参照对象做出。由于受调查者和学者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看待所谓成本领先或差异化战略,这种基本概念的歧义就给相关研究带来目前的混乱局面。由于两种一般战略本来就没有严格定义,也没有对其相互关系的定义,因此,降低了相关研究结论的科学价值,这也是导致检验研究结论大相径庭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竞争战略理论基础需要加强研究,要严格定义“产业”、“成本领先”、“差异化”等基本概念,确定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的参照产品或参照产业,明确提出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的划界标准。建立在统一基础概念和标准之上的研究会才具有科学性和可比性。
4.2 竞争战略对长期绩效的影响
现有的文献侧重分析竞争战略对短期绩效的影响,而能否给企业带来长期的绩效没有进行研究。只分析竞争战略的短期绩效影响,有时可能造成检验研究上的偏误,如低成本战略前期可能有很高的购买先进设备的投资和激进的定价,此时在短期绩效上可能是较差的表现,但企业一旦建立了低成本优势,在长期看来又会有较高的绩效增长。
竞争战略对企业长期绩效的正向影响可以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盈利能力,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应更关注低成本竞争战略和差异化竞争战略对企业的长期绩效影响是否可以持续。所以,今后的研究应重点关注竞争战略对长期绩效的影响,这可以沿着两个思路进行。第一个思路是使用长期时间数据,通过建立相应的滞后变量模型来分析。对于调研数据来说,获得比较长时间段的战略和绩效数据是十分困难的,这也可能是目前较少分析竞争战略对长期绩效影响的原因之一,而从公开的数据库中可以获得,如PIMS数据库中保存着3000多个战略业务单位4~10年的财务和战略方面的信息,上市公司较长时期的财务数据也容易获取。第二个思路是直接使用反映长期绩效的指标,研究文献中一般运用短期财务指标来测量企业绩效,如资产收益率;投资回报率;销售收益;价格成本差;也有少量研究涉及到成长指标的,如增长潜力。后续研究可以直接采用长期绩效指标研究竞争战略对企业长期绩效的影响,如经营业绩增长指标。其中,销售收入增长率可以测量企业成长能力;市场份额增长率更能够反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而决定企业未来竞争优势的获取;利润增长率不仅反映了企业当前的生存能力强弱,还可以说明企业比竞争对手获取更多的比较竞争优势。另外,企业战略绩效指标也需要考虑,如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是决定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4.3 研究视角的深入: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引入
相关文献集中从两者简单的直接关系视角研究,分析企业实施明确的竞争战略是否对绩效有显著的影响,以及哪种竞争战略的绩效更优。这种宽泛的研究结论对企业管理实践而言,其指导价值很有限。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环境的特征不同,竞争战略对绩效的影响也可能不同。因此,企业关心的不仅仅是竞争战略是否对绩效有影响,本行业哪种竞争战略更好,企业更关心的是竞争战略对绩效的影响受到哪些环境因素的调节。除此之外,企业也更关心竞争战略是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的,即通过什么中间转化途径影响绩效的。这是竞争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分别是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调节效应体现了战略管理的权变思想,表明竞争战略在不同情景下效果不同;对中介效应的研究能进一步清晰有效地反映从竞争战略到绩效增长的转化途径,挖掘黑箱内部的作用机理。分析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才能更好模拟复杂的企业竞争现象,研究结论也更为科学准确。然而,竞争战略与绩效关系受到哪些环境因素的调节影响,以及哪些因素发挥着中介作用,如何发挥中介作用,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目前,已有部分学者研究企业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Lee J.,Miller D研究表明战略与环境匹配的做法不论对于调整战略以适应环境的企业、还是对于选择一个小市场积累战略能力的企业都不无裨益[18],进一步地说,创新差异化和市场差异化战略适合于不确定环境中,而低成本战略适合于稳定环境中。Griffith等提出战略匹配概念[19],这一概念运用整合的观念将环境与战略选择相结合,从企业战略与环境相匹配入手,提出了一个战略匹配的模型,并提出企业进行战略决策的一般流程。Hsueh-Liang Wu以2001—2002年全球经济衰退为背景,对来自30个国家32个行业共1054个样本的研究考察环境敌对性对竞争战略与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20]。Lindawati Gani,Johnny Jermias根据 S&P 500 数据库中1997—2001年的129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在动态环境中,追求差异化战略的企业的绩效比低成本战略企业的绩效好;在稳定环境中,低成本战略实施绩效比差异化战略绩效好[21]。
竞争战略与绩效关系的中介效应的研究文献极为匮乏。中介变量在战略管理问题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就目前作者搜索的文献看,还没有发现中介变量应用于竞争战略影响企业绩效的研究中。中介变量的加入,能进一步更清晰有效地反映从竞争战略到绩效增长的转化途径,挖掘黑箱内部的作用机理。其中,一个重要的变量是企业创新行为。大量研究表明,企业的创新活动是提高组织绩效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每种基本竞争战略都重视创新[22-23]。那么,创新是否中介了竞争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同的竞争战略在创新选择(渐进创新和突破创新)上是否不同?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同时考虑环境的调节效应和创新的中介效应,可以更加系统研究竞争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图1整合了这些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这个整合模型中,竞争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有两种情形,一是竞争战略直接影响企业绩效;二是竞争战略并不直接影响企业绩效,但可能显著影响企业创新行为,而创新行为又显著影响企业绩效,因而竞争战略可以间接影响企业绩效。在这两种影响情形中,环境特征都可能调节其影响效果。本文提出了一个整合模型,在以后研究中有待于深入的实证研究来进行验证和拓展。
其他相关前沿研究还有很多,如竞争战略柔性对绩效的影响、竞争战略的演化升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等等。可喜的是,部分学者开始依据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实际情况研究企业竞争战略的绩效问题[24-25],并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这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企业如何选择竞争战略和制定相匹配的策略手段从而获得长久的绩效增长,并在复杂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具有借鉴价值。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将会有更多相关深入研究出现,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1]Dess Gregory G.,Davis Peter S..Porter’s generic strategies as determinants of strategic group memb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4,27(9):467-488.
[2]Kim L,Lim Y.Environment,generic strategies,and performance in a rapidly developing economy:a taxonomic approach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8,(31):802-27.
[3]Nayyar Praveen R.On the measurement of competitive strategy:Evidence from a large multiproduct U.S.firm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3,36(6):1652-1669.
[4]Hill C.W.L.Differentiation versus low cost or differentiation and low cost:A contingency framework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3):401-412.
[5]Murray A.I.A contingency view of Porter’s“generic strateg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3):390-400.
[6]Ward P.T.,Bickford D.J.,Leong G..Configurations of manufacturing strategy,business strategy,environment and structur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6,22(4):597-626.
[7]Jones G.R.,Butler J.E..Costs,revenue,and business-level strateg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2),202-213.
[8]David Besanko,Da Jones G.R.,Butler J.E..Costs,revenue,and business-level strategy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2),202-213.
[9]Joseph Pine.Mass customization——The New Frontier in Business Competitio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3.
[10]Parker B.,M.M.Helms.Generic strateg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a declining industry [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1992,32(1):23-39.
[11]Kumar K.,R.Subramanian,C.Yauger.Pure versus hybrid: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Porter’s generic strategies [J].Health Care Management Review,1997,22(4):47-60.
[12]Koo C.M.,Koh C.E.,Nam K.An examination of Porter’s competitive strategies in electronic virtual markets:a comparison of two on-line business model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 Commerce,2004,9:163-180.
[13]Kim E,Nam D,Stimpert J L.Tes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Porter’s generic strategies in the digital age:a study of Korean cyber malls [J].Journal Bussiness Strategy,2004,21:19-45.
[14]Wright P.T.,Kroll M.,Tu,H.,Helms,M.Generic strategies and busines s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screw machine products industry[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2:57-65.
[15]Helms M.M.,Haynes P.J.,Cappel S.D..Competitive strategies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with in the retailing industr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and Distribution Management,1992,20(5):3-14.
[16]Parker B.,Helms M.M..Generic strateg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a declining industry [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1992,32:23-39.
[17]Porter M.E.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ork:Free Press,1985.
[18]Lee J.,Miller D..Strategy,environment and performance in two technoloical contexts:Contingency theory in Korea [J].Organization Studies,1996,17(5):729-750.
[19]Griffith D.A.,Jacobs L.,Richey R.G..Fiting strategy derived from strategic orientation to international contexts [J].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6,48(2):239-262.
[20]Hsueh-Liang Wu,Bou-Wen Lin,Chung-Jen Chen.Contingency view on techn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in an economic downturn[J].R&D Management,2007,37(1):75-88.
[21]Lindawati Gani,Johnny Jermias.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environment-strategy-governance misfit [J].Gadjah Ma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2009,11(1):1-20.
[22]薛红志.试论竞争战略对创业导向——绩效关系的影响[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12):82-90.
[23]孙永风,李垣,廖貅武.基于不同战略导向的创新选择与控制方式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4):24-30.
[24]刘睿智,胥朝阳.竞争战略、企业绩效与持续竞争优势[J].科研管理,2008,29(6):36-43.
[25]张正堂,张伶,刘宁.HRM系统、竞争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8,(2):132-144.
(责任编辑 胡琼静)
The Relationship of Generic Competition Strategy and the Performance
Zheng Bingyun1,2,Chen Qi1,Li Sui1,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0016,China;2.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233041,China)
Based on the classifying pattern of Porter’s generic competition strategy,the paper reviews the correlativ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generic competition strategy and the performance.First,the paper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theory studies of the documents.Then the paper disputes whether it is reasonable to implement the low cost strategy and 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synchronously.At last,this paper sorts the data resource,analysis method and study conclusion in the experiential research approaches.
low cost strategy; 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firm performance; overview
F270
A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071001)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点项目(V0726-093)。
2010-10-26
郑兵云(1977-),男,河南信阳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安徽财经大学教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数量技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