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文化
2011-09-29闵长富
□闵长富
年文化
□闵长富
年,是一个厚重的话题,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最醒目的文化符号,它是亲情、伦理的载体,也承载着对未来生活企盼及理想的文化意义。因此,年与其它节日无可比拟,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心灵的栖息地、千古传承的同心结,更是炎黄子孙缠延不断的情感结。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年这个传统节日中得到放射和弘扬是必然的,它以浓浓的民族情、亲情、友情、爱情和乡情,撞击人们的心灵火花,再从火花中迸发出深远的涵义,也正是这种文化的软实力所在,使年,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的古老和创新得到有机的链接。
年文化的孕育时间较长,可以说孕育时间往往超过年文化的辉煌时间。它是在几千年风俗中逐步形成的特殊情愫,那古老的民间艺术、古朴的民俗风情使年文化的展现虽含有些迷信色彩,但那是一种以质朴、儒学的文化形态传递思想内涵。它集中体现的时间往往分两个阶段,从进腊月门到腊月二十三,那是初级阶段,此时才开始忙乎,年味还不浓,而到了腊月二十四,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那才是年俗的高潮阶段,这期间贴春联、剪窗花、糊年画、挂桃符、放鞭炮、送(祭)灶、守岁、叩头、拜年、烧香祭祀、元宵闹花灯、玩龙踩街……隆隆重重,忙忙乎乎,红红火火,形式多样,花招百出,这些代表年俗的形象符号其内涵归结为心声的语言即驱邪降福,恭喜发财,吉祥如意。那些奉祀族祖先宗、亲人团聚的活动,使年的精神洗礼与传承更新,在亲情浸润和新旧交融的年俗文化中得到升华。
记得儿时,乡间的“跳财神”“舞狮子”“唱麒麟”……蹦蹦跳跳,堂锣敲敲,给几个赏钱,后面还跟着一群孩子起哄。还有唱乡戏的,有的搭个土台,有的围个圈子,锣鼓一响,二胡一拉,笛子一吹,立马唱了起来,具有草根味的乡土文化。
这些年俗文化盛宴,正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集中展示,一年一度精神情感的大爆发。可是,这种年俗文化在“文革”期间,却被作为破四旧的重头戏,对传统的习俗进行禁止和限制,倡导革命化的春节,此时,正值我在农村“接受再教育”,记忆中除夕那天扫四旧的社员上工挑灰下田,正月初一大家唱着毛主席语录歌下田干活,一时年文化陷入断层的尴尬。但是,这传统文化是“革”不掉,“刹”不死的,他们自己的意识形态,有他们不变的文化坚持,人们有权传承年文化,因为它是感情传递的载体,无论那个年代,它会延袭下去。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传统年文化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传统的习俗出现复兴的趋势,深沉的年文化得到召唤,人们的心灵企盼在年文化中格外显现,瞬息万变的时代呼唤并催生着符合时代需求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产生,使如今的年文化不仅丰富多彩了,而且年俗大张旗鼓地改头换面,传统与现代相融,古朴与新潮碰撞,热潮汹涌,势不可挡,当我们看到上亿人过年往家赶演绎的亘古未有的、让人为之感动的“春运”大潮时,也不应漠视那“守岁”已被“春晚”倒计时的欢呼声替代,一家一户自己动手做的、富有亲情味的年夜饭也被移师到餐馆享用了,作揖道贺古老的拜年方式以新型的电子邮件、短信代劳了,一笔一画的写春联变成千人一面的印刷体。总之,从一年一俗的“虔诚礼仪”、“郑重其事”演变为“喜庆娱乐”、“喧嚣浮华”,再到形式过年的世俗化,不免使人感到把年“实用化”“工具化”了,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年似乎少了祭祀的原意,少了拜年的真诚,少了相聚的真切,少了思乡的愁绪……陷入了伪文化的尴尬,从人的内心上少了许期翼,失去了往年的肃默、激动和温馨。
春节还是那个春节,年还是那个年,但由于年随着时代脚步的迈进,年文化的功能变化,内容的娈异,使传统的年味正与我们渐行渐远。诚然,也不否认一些替代的内容使传统的年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让传统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年终饕餮盛宴,演绎为今天的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昌盛,这其中最珍贵的意义是在辞旧迎新、亲人团聚的时刻所折射出的社会和谐的本质。
我们更要看到,在传统的年文化逐渐淡化的背后,加之富人的炫富,利益群体的腐败,人们要质疑的是在无可阻挡的物欲横流的大潮里,日渐式微传统年文化,到底是物质的丰盛还是文化的丰美,到底是传统文化的弘扬广大还是金钱染指了文化?人们在辨别,在寻找,在思索,有时也有迷惘。
文化是有尊严的,这种尊严在现实生活中无时不在地在体现,而不能俗,一俗它就失去了文化应有的尊严。然而在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也在所难免,年俗文化中的一些异味也见怪不怪。当看到最忙乎的商家,最兴隆的商场,金钱至上乃是年俗的乱象之时,不能不使人由此而产生很深的失落。那些本不是年俗的东西,又趁机乔装打扮混了进来,尤其是金钱对文化的指手画脚以后,文化便失去了尊严,传统的自然年俗就被异化了。拜年本是年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可如今拜年渗透了铜臭味,拜年不仅被官场和商家利用了,而且社会风气也被污染了,传统的道德情操变味了,即使家庭拜年也比起红包的大小、厚薄了。过去“跑年”(讨饭)为的是养家糊口混口饭吃过日子,如今“跑年”视作营生,是新辟一条生财之道。有些地方过年,就像跳脱衣舞似的,不少传统的文化精髓都被扒掉了,有些珍贵的传统年俗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过年简单地沉浸在吃喝玩乐和请客送礼之中,使年只剩下“吃”和“玩”两种。吃的丰富,玩的低俗,请客送礼风之盛,物质与金钱的诱惑,不良的风气,让年离文化渐行渐远,并异化成一种豪夺和奢侈,与传统的年文化格格不入,甚至跑偏了方向,难免让人有些担忧,也让人有些无奈。
究其年文化异味的根源,是我们对年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弱化了对年文化的引导,未能对年文化科学地组织,往往追求了年的休闲效应和经济效应,而背离了年俗文化的原味。
年,犹如高悬在民族天幕上永恒的灯,以其独特的光茫辉映着当代中国社会现象,我们决不能忽视这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因为它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这种文化元素是年的精神和灵魂,是操控年方向的决定性因素,作为中华民俗文化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和民族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珍视、呵护它,并要善于提高它、优化它,在此基础上经营它。因此,我们当今的责任是要把“年”生活上的必不可少,转化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捍卫年文化的尊严。事实上现代社会和传统文化并不互相排斥,那么,如何使传承千载的生活年完善地转化为文化年,使年俗在旧俗的载体上升华,就必须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用新兴的文化元素,对年俗文化进行揉合,去其糟泊,汲取精华,使年俗赋予现代内涵,以新的文化符号、艺术形式来继承和扩大年俗的传统,使年俗既充满现代信息,又能成为新老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富有开放型、时代性、多元化的“年”,让它闪现民族、多元的光辉,这样才能使人们在文化中体验年味,用我们的身心去贴近传统,展现新潮,在欢庆的气氛中感受和体味年文化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