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KAS模式下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多维度培养

2011-09-28刘培青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多维度国际贸易专业

刘培青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KAS模式下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多维度培养

刘培青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使我国对外贸易领域的贸易磨擦日益增多。因此,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结合KAS模型分析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以此为基础提出构建国际贸易学生实践能力的多维度培养模式,并指出其相关的实施途径,以期为我国对外贸易领域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KAS模式;国际贸易;实践能力;多维度

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对外贸易磨擦日益增多,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严峻的形势下,我国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输送不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质的要求。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

一、KAS模式下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KAS模式源于美国职业培训。其中K(knowledge,指知识)指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岗位知识;A(ability,指能力)指从事某项工作所需的一般能力,如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等;S(skill,指职业技能)指运用专业工具和手段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能力,包括工作技巧、经验等。K,A,S相结合的教育,在美国极其普遍,而且成果显著。

借鉴KAS分析方法,确立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见下表)。其中K主要包括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是从事国际贸易实践的基本前提和基础;A主要指基本能力,是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条件;S指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是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保障[1]。

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多维度培养模式的构建

从KSA模式下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高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必须从多角度的模式来培养,而绝不是一个方面、一个角色的任务。相对于传统的校园学习的单一方式,我们可以构建一种围绕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多维度培养模式[2~3]。

KAS模式下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我们构建的多维度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中需要老师和学生、校内和校外、课堂和课外相结合(如下图所示),形成一个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的共同系统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KSA模式,多维度的培养模式中每一个方面对于国际贸易学生实践能力要求中的K,A,S的培养和提高都有作用。

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知识获得的作用是肯定的。除此之外,老师和学生对实践能力提高中的能力和职业技能同样可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老师可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等一般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老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生动的语言、严谨的作风引导和感染学生。学生主要生活在校园内,但应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内获取各种基础知识,参加社团活动,处理好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校外家庭、朋友关系的处理包括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认真参加专业实习单位的实践等。理论运用与实践,两种资源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知识的获得,也有利于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课堂和课外两者相结合,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主要是获取基础理论知识,学会一些方法和技巧,一定程度上锻炼能力。但是仅靠课堂45分钟是不足以获得职业岗位所需的全部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也不可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学生必须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知识,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方法和技巧分析和解决课外所遇到的问题,包括一般问题和专业问题。比如《进出口实务》这门专业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仅靠老师在课堂的讲授是不可能通晓进出口各环节所需的业务知识和技巧的,必须要求学生认真参加实验,网上查找资料,咨询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等才能学好这门课。

三、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多维度培养的实施途径

(一)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为了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方式必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的培养。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双边性教育活动。“教”制约着“学”,“学”也制约着“教”,教学是教与学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必须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由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型的知识传递模式。因此,必须围绕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比如提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学生讲老师听式教学等方式。这些教学方式的实施既可以传授知识,也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资料收集整理能力等,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倍增的效果。

(二)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

专业意识是指专业人士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所具有的独到的认识和思维。在这里尤指对专业问题的解决思路及方法。马克思曾经指出意识对于一个人的行为具有能动作用。同样,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专业意识对于其在学校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也具有能动作用。较强的专业意识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参与老师的课堂授课当中,自主地利用校内校外、课堂和课外的一切有利条件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专业意识的培养应从新生入校时开始,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生活。国际贸易专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要想培养出有竞争力的人才,就必须培养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意识,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他们的专业意识,使之在毕业后成为合乎市场要求,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有竞争力的涉外人才。

(三)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

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必须根据专业岗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就KAS模式来看,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政治理论课程、管理学、经济学、国际贸易专业课、外语课程、计算机课程、实践类课程和辅助类课程等。特别要强调的是课程开设的顺序。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课程顺序基本上是大一公共基础课,大二学科基础课,大三专业基础课,大四少量专业课。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大三时才开始了解本专业是干什么的,将来就业从事本专业工作需要哪些能力等。大一和大二基本是对本专业不了解,这等于浪费了两年时间去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基本是别人做些什么我也做什么,等到大三、大四时再重视顺序的调整已经来不及。因此,在课程的开设顺序上可作适当的调整,有些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可以提前开设,比如说经济写作、经济史、国际贸易史类的课程可以在大一和大二的时候开设,让学生先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尽早接触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实践能力[4]。

(四)教学资源的拓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经济局势紧密相关的专业,时代感强,传统的印刷资源是不能适应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的。必须建立师生共享、适时更新、开放式的教学资源体系,这种教学资源体系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硬件是教学设备,如多媒体的安装,实验室和场馆的建设,实验器材的及时更新和补充等。软件包括图书馆藏书的快速更新,期刊杂志报纸的持续开放,专业音像制品和电子、网络出版物的购买,校园网络平台的铺设,实验室的开放等。此外,还包括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良好的专业实习平台,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教学资源的支持。

[1]尹姗.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KAS模式实践教学[J].现代工商企业,2010,(8):227-227.

[2]孙旭.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9):26-27.

[3]赵绍全.当前部分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浅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5,(1):84-87.

[4]乔庆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08,(9):66-69.

G642

A

1001-7836(2011)06-0029-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6.012

2010-10-12

2010年湖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国贸专业本科生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研究》(194)的阶段性成果

刘培青(1976-),女,湖北黄石人,教师,从事中国对外贸易研究。

猜你喜欢

多维度国际贸易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多维度评改”方法初探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多维度市南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