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欧学校体育目标比较与启示
——以中国、德国、奥地利和英国为例

2011-09-28丁建平

运动 2011年2期
关键词:德国技能目标

丁建平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

中欧学校体育目标比较与启示
——以中国、德国、奥地利和英国为例

丁建平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对中国与欧洲一些国家学校体育目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欧各国学校体育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技能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时也存在较多差异,主要包括理念、内容、要求和关注对象差异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几点启示。

中国;欧洲;学校体育目标;比较;社会学习

正当全球经济一体化时,出现了新一轮世界性的学校教育改革热潮。20世纪90年代,我国体育课程开展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教育改革。我国学校体育的实践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必须要“走出去”,防止“闭门造车”。这就要求要加强交流与学习,即深入研究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体育教学现状与先进理念,通过横向比较指出不足,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学校体育目标制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运用;又关系到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因此,本文的目的是研究中国与欧洲各国在学校体育目标的差异性。

1 中国与欧洲学校体育的目标比较(表1)

表1 中欧学校体育的目标的对比

1.1 共 性

首先,各国都比较关注体育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试图通过体育活动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中国的体育课程直接提出学校体育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目标;德国的社会交往目标就是人在交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奥地利则教育学生要对他人、对环境具有社会的责任感,要通过年青时的自我发现、自我实现为他们现在和将来的生活美满作贡献;英国的学校体育目标之一是向所有学生提供学习和进步的机会,并在实践操作层次,进行“个别差异化课程”。

其次,在运动的效果上,各国都十分重视身体健康的作用,中国的体育课程指出身体健康的目标是要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改善体质,促进健康;英国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理解体能、健康和幸福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积极地参与每日的身体活动,并形成积极的健康行为;德国学校体育要求身体素质达到某种要求,维持健康,弥补缺陷;奥地利体育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运动条件下能够有责任心地去运动,以使他们无论是独自或一与他人一起活动时,都能充分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增进健康。

第三,运动技能是学生进行运动的必要条件,各国学校体育目标中皆有一定的要求,如中国学校体育的运动技能目标是要通过体育学习活动掌握必要的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活动创造基础;英国学校体育需要获得终身参与身体活动的基本运动技能;德国则通过自身经验,掌握技术技能;奥地利通过“体育的自主”来掌握必要的技能。

1.2 差异性

1.2.1 中国与德国学校体育目标的比较德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是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学校体育的实践领域和体育社会化、生活化方面上来。通过学校体育的各种实践,不仅培养参与者的体育活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锻炼者创造性进行体育活动所需的必要条件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并将体育融合到日常生活当中去。因此,德国学校体育特别强调在运动场上培养以下能力: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其他锻炼者的能力;宽容待人的能力;灵活参与运动取得乐趣的能力;交往与交流的能力等。以社会学习为主题的开发体育行为的能力,是以学校体育的方式拓展的,使体育知识和技能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于社会,这也是学校体育走向社会,进入生活的发展趋势。

中国学校体育目标主要是坚持“健康第一”理念,强化运动技能,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提高运动水平。而德国学校体育目标包括四个方面,即体力目标、社会交往目标、情感目标和智力目标。两者都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然而不同之处在于中国有传授技能这一方面,发展学生个性,而德国主要在于增加社会交往,发展学生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情感及反应能力。两者比较可以得出,中国的学校体育更重视运动技能,认为不管如何发展,只要体育存在,就存在运动技能的传授。德国更能体现民主特色,发挥了“以人为本”的健康理念,这样更能增加学生参与体育的乐趣,体现了学生能当家作主,真正地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德国提出强调提高运动技术、培养竟技能力等;同时,德国的学校体育注重体育教育的整体效应,体育教育除了进行运动常识、运动技能教育外,将学校体育的外延扩得很开,与其他教育相交叉、相衔接。例如,学校体育中,处处体现体育与人的生存,体育与自然生态、绿色环保,体育与社会和谐统一,体育与人类未来等,学校体育打破原有的技能教学狭窄的框架,打造出了一个开放式的学校体育。

1.2.2 中国与奥地利学校体育目标的比较奥地利学校体育的自主性是其学校体育最重要的目标,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运动条件下能够有责任心地去运动充分体验到体育的乐趣,教育学生对他人、对环境具有社会的责任感。要通过年青时的自我发现、自我实现为他们现在和将来的生活美满作贡献。例如,将体育课与生物课、自然科学课相结合,利用体育与野外教育告诉学生应如何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体育活动;在宗教课里让学生考虑何为公平,再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去实践,从而体会公平的实际意义;把地理课中的对阿尔卑斯山的学习与体育中的登山和滑雪结合起来等的实践是很多的。奥地利的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培养社会自立性为前提,应该是社会学习而不是运动学习,这也是与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不同之处。奥地利的学校体育把主要焦点放在了学校体育应该与各种学科联系起来,与他人在一起获得欢乐,这与上述提到的德国学校体育目标极其类似。而我国的学校体育目标恰恰相反,学科之间、学科与环境等之间的联系少之又少,不注重社会学习,注重发展个性、个人的潜力。

1.2.3 中国与英国的学校体育目标的比较英国的学校体育更注重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体育课程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形成积极态度,促进精神发展;能将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的体育精神迁移到生活中,形成公平竞争的意识与积极运动行为,促进学生道德发展;能帮助学生发展活动中的社会技能,如合作、责任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对技能的学习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环节,开展多样的学校体育课程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这点与中国的学校体育目标相一致。但在指导思想方面,英国则是以体育教育内在的逻辑性为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怎样掌握技能、如何选择并应用;对比之下,我国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而英国更注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虽然课程标准规定了在每一个关键阶段大多数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对那些在某一阶段低于或高于预期水平的学生,教师应区别对待,制定相应的计划,为学生达到目标提供机会。为了保证满足学生的广泛需要,体育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该认识到给所有学生同等机会的重要性,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决不能有歧视现象存在。

2 启 发

2.1 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的联系,并为适应社会服务

从各国体育课程理念的比较结果看,各国都十分重视体育活动在个人的健康、个人幸福与社会或社区安定方面的作用,但这些功能的提出意味着体育在人们生活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与作用。在我国,虽然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的成绩斐然,带动了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体育在人民群众的地位不断上升,但由于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还是较低的,至于要把体育课程与人的幸福、社区安定联系在一起,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尚需作进一步的努力。

2.2 需要进一步突出人的体能、体力在个人的健康中的意义

在各国都比较重视体能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的体育课程目标中虽然也提到了体能的发展,但是发展体能与满足学生运动兴趣始终是一个矛盾,特别是在新的课程要以学生运动兴趣为主,并以选项课的形式来实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只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忽视了体能的发展,从而导致学生体质的持续性下降。因此,在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要十分重视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发展体能,且在水平目标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就需要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处理好运动项目的选修与必修的关系,解决身体素质发展的全面性与均衡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满足运动兴趣的基础上发展良好的体能,为个人的健康乃至社会的人才需要服务。

2.3 课内外体育化是共同发挥学校体育目标的途径

我国学校体育先后于20世纪90年代,尝试了“1+2”体育教育模式,即每周1次体育课和2次课外锻炼。从理论上讲,每周3次体育活动是科学的,但2次课外体育活动由于缺少教师指导,课外锻炼往往是流于形式或空泛的。为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005年又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体育价值观,以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形成了我国学校体育的特色。然而,无论是“1+2”教育模式,还是“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宣传,还都仅仅局限于学校体育教学范畴。德国学校体育的经验为我国开发学校假期体育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德国假期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体现了“大众体育”健身、娱乐、休闲体育的发展观。结合我国学校体育的特点,充实和完善学校体育运行机制,是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是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需要,是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的需要。学校体育资源和社会体育资源共享,既是发展学校体育的导向,也是实现大众化体育的举措。

[1]俞宏建.德国现代学校体育演进及其对我国的启迪[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10):90-91.

[2]张燕.奥地利的学校体育动向和体育课程的状况及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1994(6):68.

[3]花勇民.关于欧洲学校体育概念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3).

[4]陈霞,赵中建.中英美三国的课程标准之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05(7):19-23.

[5]盛晓明,周兴伟.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654 -656.

[6]季浏.英国体育课程标准简介[J].中国学校体育,2002(4):63-64.

G807.7

A

1674-151X(2011)02-056-03

投稿日期:2010-12-22

丁建平(1963~),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2.031

猜你喜欢

德国技能目标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在德国喝啤酒
劳动技能up up!
“梦梦”“娇庆”德国行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开始敲门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