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优化

2011-09-27刘学华国晓丽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金融学毕业生金融

刘学华 国晓丽

浅议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优化

刘学华 国晓丽

由于经济形势的发展及金融学学科专业的发展变化,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本文在全面分析了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优化背景的基础上,针对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发展的现状,探讨了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及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反思了中华女子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提出改革与优化的建议。

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对策

教育是一个产业。对高等教育而言,教育的产品就是培养出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毕业生。而高校如何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符合需求的人才,归根结底在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如何,在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内容更新、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有没有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由于经济的发展、金融全球化格局的形成、金融学专业的发展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优化的背景

(一)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1.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的全球化、信息化和工程化特征要求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要具有国际视野,积极拓展专业技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以微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主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各国政府对外管制的放松,金融全球化、信息化和工程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因此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一方面,要提高金融学专业学生的英语和计算机运用的能力,并将这项任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来付诸实施。另一方面,要在提高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其学习能力,提升其专业深造的潜力和空间。

2.金融学科由宏观向微观的转变,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宏观与微观金融课程的设置与衔接,体现金融专业的实用性。国际上金融学科的发展方向有二:一是关注理论问题或宏观问题的“经济学院模式”,二是关注金融市场和公司金融的“商学院模式”。而随着经济金融的全球化、网络革命的爆发,特别是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国内金融学科正在经历一个调整和重新定位的过程,金融学研究对象正在发生变化,我国金融专业的金融教学也偏向“商学院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内容更新及衔接问题将显得至关重要,进而决定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把握金融学科发展的总体方向,能否适应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能否突显金融学专业的实用性。

3.金融混业经营的国际趋势和金融一体化特点,要求我国金融专业本科以培养通才为出发点,淡化本科阶段的专业方向。本科教育属于大众教育和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有较好的综合专业素质和深化的潜能。而且金融学作为一个开放、动态的学科,其内容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与完善。因此,本科阶段应该打破或淡化专业方向的界限,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不同的模块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菜单进行选择,既能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能考虑学生的就业规划和兴趣。

4.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华尔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全世界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让人们意识到金融不只会带来丰厚的利润,也有可能蕴藏着极大的风险甚至灾难。因此,如何增加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及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应该是人们普遍要反思的问题。而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增加或强化金融风险防范、管理及监管的课程,并配合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把握。

5.根据金融业女性从业人员的特点,挖掘和培育金融女性人才培养的特色,做好中华女子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金融系人才培养的定位。从区位上来看,我校位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都北京,但与在京其他高校相比,又面临着人才输出市场的激烈竞争,我系没有任何区位优势可言。唯有做好目标定位,培养出符合规格要求、独具特色的金融女性应用人才,才可能为市场所接受和认可。因此,我校金融系人才培养方案有进一步改革和优化的必要,以进一步形成特色、占有自己特定的人才需求市场。

图1 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金融学专业2008—2010届毕业生就业金融机构情况

(二)我校金融系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①根据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2008—2010年三届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数据整理而成。

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否为社会所接纳,毕业生的培养规格是否达到,从而能够反映出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优势与不足。金融系2004年成立,至今已成功送走三届本科毕业生。三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具有以下特点:(1)从就业数量来看,三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尽管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趋于紧张,但2009届毕业生的未就业率仅为5.3%。说明毕业生能够根据宏观形势的特点,对自己的就业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2)从就业结构来看,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具有多元化特征。首先,毕业生中考研、出国的人数不断增加,三年来考研、出国人数占毕业生人数的比重分别为13%、20%、24.7%,表明我系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有着较好的综合素质和潜力。其次,毕业生就业于非金融性企业的占绝大多数。如2008届和2009届毕业生于非金融性企业就业的人数占比约为63%、64%,2010年由于宏观经济企稳回升,就业形势较好,金融业的人才需求有所增加。2010届毕业生非金融性企业就业人数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与其他毕业去向相比,仍是占比最大的部分。第三,三届毕业生就业于银行类金融机构和证券投资保险类金融机构虽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仍在各种不同就业方式中占比最小。2008—2010三年来毕业生在银行类金融机构就业的比重仅为8.7%、5.3%和13.5%。证券、保险、投资等类型金融机构就业占比仅为4.3%、1.3%、7.8%(见图 1)。这种现象固然受宏观经济、国家政策、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及机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同时不难发现,毕业生在非金融企业就业的比重最高,而在金融机构就业的比重虽有波动性的上升,却占很小的比重,这说明我校金融系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性。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反思,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要求、课程体系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与优化,以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输出质量。

二、我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①参见中华女子学院教务处:《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优势与不足

(一)我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势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我系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公益意识和创新意识,比较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银行、证券、保险及其他经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金融及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女性人才。[1]该培养目标明确了我系金融学专业女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立足我校,结合女性的特点,与我系的发展阶段和规模相适应。

2.将综合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为必修科目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综合实践教学的不同环节分别在不同学期作为必修项目设置,有利于学生随着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加深自觉地参与社会实践、学会用专业知识认识金融问题,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课程设置中有意识地增加专业英语的分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一方面为了发挥女生的语言天赋,另一方面为了将英语技能与金融学专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培育女校金融专业学生的特色,在我系课程设置中开设了金融英语和金融英语口语与听力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二)我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

1.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对我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解释不到位。首先,在我系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中明确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为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素质高,实际操作能力强。但是不难发现,在具体说明规格要求时略显笼统,并没有明确提出应用型人才目标最基本的能力,即应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相关业务的基本能力。

2.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不能体现金融学科的基本内容。与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②参见中央财经大学教务处:《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和对外经贸大学教务处:《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http://sbf.uibe.edu.cn//ViewNews.aspx?T ypeID=7&NewsID=226&T opT ypeID=6。相比(见表1),发现我校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突出的问题在于,不能真正反映金融学科的基本内容,没有货币银行方向的主干课程,如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等课程,因此很容易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不够全面。加上我系采取按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与证券投资这两个专业方向分别选修专业课程的模式,不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比如对于选择金融市场与证券投资方向的学生,很可能因为没有学习货币银行方面的基础课程,影响到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尤其是在国际上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下,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却对银行类金融机构及其基本知识缺乏了解和学习,这需要我们反过来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3.专业方向的划分及当前课程模块的设置会限制学生专业知识面的拓展。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本阶段。通过该阶段的教育,学生应全面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体系和该领域基本工作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2]我院金融学专业方向的划分,明显会使学生在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与证券投资两个方向做非此即彼的选择,由于大三学生并不十分确定未来自己应从事的专业领域,所以这样的选择对学生来说有些盲目。而且课程模块设置有限,没有给学生提供学科选修课程菜单,而且备选的课程较少,加之专业选修课又按照不同的两个专业方向限制选修,会使得学生本科阶段掌握的知识面过窄,毕业就业时自主决定就业去向的可能会减少,也会影响学生对本学科专业基本理论的把握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见表2)。

表1 不同高校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比较

表2 目前我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优化培养方案前)

4.有些课程的设置及学时安排不尽合理,而有些课程在内容上的前后衔接不够科学。[3]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中将管理信息系统设置为48学时,而学科基础课政治经济学(包括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课时仅为32学时,在学时安排上有待根据课程需要及专业特点进行整合。另外,在本科阶段应该提供给学生一些必需的方法类课程,有利于他们工作或继续读研时能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如我系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安排在第七学期,由于有的学生因为前面的学分已经选够就不再选择这门课程,有时会导致该课程不能开设,为此建议将这门课程提至至少与学年论文同学期开设。

还有关于公共基础课程与金融专业课程的衔接也要探讨。如金融学专业对学生的数理要求要高一些,而我系全部是女生,与男生相比,通常情况下女生在数学或计算机知识方面相对弱一些,为此应该在本专业课程中适当增加经济数学或金融统计分析等课程,并配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女生数理分析的能力。

5.金融学专业内容要与时俱进,突出其实用性。首先金融学科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容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如全球金融危机,让人们对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及金融工具的双面性有了更多的认识,为此在教学中应增加金融风险方面的课程。另外在课程安排中除综合实践环节外,对于个别课程要根据其特点开设独立的实验课程,以突显其实用性、可操作性。

6.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有待多元化,开设课程的时间也应有弹性。目前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多以考试、考查等方式为主,在实践中还有待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增加学生考核的方式,以更全面地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检验。另外,针对我系目前课程贯穿一个学期,耗时较长的现象,高年级学习任务重与进行实习或实践时间与之冲突的矛盾,我系应该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化解该矛盾,以更利于学生最后顺利就业。

三、我校金融系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优化的对策

(一)继续提炼人才培养的特色,明确细化人才培养的规格

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找准自己的办学方向,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立是教育教学实施的出发点。我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还需进一步对我系人才培养特色进行总结,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特别应该明确提出培育学生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相关业务的基本能力。

然而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又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因此下面主要就课程体系方面提出具体改革与优化的建议。

(二)取消按专业方向选修专业课的模式,增加选修课程的不同模块

为打破学生本科阶段专业方向限制,克服专业难以达到专和深的程度,应借鉴中央财经大学的做法,在必修课程里细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并且打破按不同专业方向提供课程菜单的做法,在限制性选修课程里逐渐增加学科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在这两种课程下提供不同组别的菜单供学生进行自主选课(见表3)。每组别课程可根据我系的传统习惯和定位、结合女生的特点,同时参考中央财经大学的课程设置进行整合,这将是一项繁杂的项目,对于我院金融系培养方案的调整将是大幅度的,为此,可先从选修课入手。

表3 我校拟优化培养方案后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

(三)精选专业核心课程[4]

首先,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应该增加货币银行方向的主干课程,最基础的包括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当然仍不提倡本科阶段划分专业方向)。其次,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机构间的竞争也与日俱增,可增加金融中介学或金融营销学课程。

(四)对个别课程的学时安排及前后顺序进行微调

如前述提及的课程,政治经济学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建议将32学时改为48学时,管理信息系统由48学时改为32学时,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学年论文排在同一阶段、甚至再提前,将有利于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增加金融风险类课程及实验教学课程[5]

为了能够体现金融学专业的时效性,除及时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外,要考虑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增加金融监管学等课程。同时为增强金融学专业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要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改变过去把仅为4课时的实验教学作为课堂教学形式上的辅助局面,单独设置实验课。形式可灵活一些,如每门实验课32学时,或两门实验课共计32学时。

(六)在学科和专业选修课中增加经济学科基础或理论课程、素质能力提高课程和专业技能培训课程

选修课程下不同组别课程的设置要体现我系的特色和培养目标。如应在学科选修课菜单里增加经济学科基础课或理论课程,还可增加经济数学、专业英语及统计软件等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专业选修课程下除按专业性质需要增加备选的课程外,还应增加专业技能或资格证培训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七)探索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灵活富有弹性的开课时间

金融学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考核学生时必须将多种方式结合起来,综合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如开卷考试、闭卷考试、撰写课程论文及课程答辩等方式都可以尝试。另外,考虑到学生到大三、大四阶段会将更多时间用于实践和实习等活动,我系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指导,并且在部分课程时间设置上要有计划地多集中在前六个学期,有的课程可以两两组合,实行集中小半期上课的模式,这将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课程的学习,时间比较集中,不仅利于知识的连贯掌握,也有利于学生集中时间安排实习实践活动,便于他们将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习或兼职联系起来,使二者互相补充、相互促进。

[1]刘学华,李树杰.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兼论中华女子学院金融人才培养工作[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5).

[2]梁玉,韦耀莹.金融学专业教改的整体方式探索(一)——如何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

[3]钟燕,韦耀莹.金融学专业教改的整体方式探索(二)——如何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保证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

[4]马钦玉,郭志忠.现代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策略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2).

[5]梁艳,刘美珍.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3).

责任编辑:贾 春

The Reform and Optimiz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Plan of Finance Specialty:Taking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U Xuehua,G UO Xiaoli
(Finance Department,China Women's University,Beijing 100101,China)

Finance specialty talents trai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s facing a new challenge with the change of economy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e specialty.Based on the status of China Women's University,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of finance specialty and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graduates in finance department of China Women's University.Therefore,this article makes the reflection of the talents training plan and pointsout its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At last,the article gives some measureson reforming and optimizing talents training plan.

finance specialty;training plan;curriculum system;measures

10.3969/j.issn.1007-3698.2011.01.021

G642

A

1007-3698(2011)01-0113-06

2010-09-01

刘学华,男,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实务、证券投资分析;国晓丽,女,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微型金融。100101

本文系中华女子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及优化研究——兼论中华女子学院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经验、困境与对策”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80101。

猜你喜欢

金融学毕业生金融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