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电视纪录片《铿锵集》30年教育节目分析

2011-09-26张毅莲谈静恩

关键词:纪录片香港中学

张毅莲 谈静恩

(1,2. 暨南大学 人文学院,广东 珠海 519070)

电视纪录片《铿锵集》的前身为《珠玑集》,由香港电台电视部制作,易名《铿锵集》后于1978年3月5日首播,至今已经有30多年历史,是香港最“长寿”的电视纪录片。节目内容广泛,可以细分为专题系列、教育、医疗、疾病、健康、文化、消费和环保等26个题材。[1]

本文选择1978年至2009年30年间《铿锵集》有关教育主题的节目进行内容分析,以研究该纪录片对教育传播的深远意义。

一、《铿锵集》30年教育节目分析

《铿锵集》的教育节目主题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集中在推行免费九年教育;第二阶段主要集中在教育制度改革;第三阶段主要集中在母语教学和中学新学制上。

(一)1978年至1987年

1. 香港教育背景:推行免费九年教育

1974年10月,香港政府完成《香港未来十年之中学教育》的报告书,宣布取消一直沿用的升中试的筛选制度,并且向全香港9岁至14岁的儿童推行免费强迫普及九年教育(简称免费九年教育),所有儿童都可以受到相同的通才教育课程。当时教育司署以新的派位方式中学学位分配方法取代升中试,而且当局对师资教育、学校课程和向学校提供的各种设施、辅助服务亦非常重视。这段时期,学校课程特别重视通才、实用性和学术科的均衡发展。为了加强并发展实用及工业教育,当局设立职业先修学校,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科目。香港的学校制度包括两年至三年的幼儿园教育、六年小学教育、三年初中教育、二年高中教育、二年预科、四年大学课程。

1978年至1987年香港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这段时间香港的经济正在发展,一般市民主要依靠劳力来赚取金钱,而且当时教育还没普及,很多青少年因为家庭的经济问题而失去教育机会,一直到香港政府在1978年实施免费九年教育,让当时的儿童得到教育机会,问题才得以改善。

2. 关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铿锵集》在1978年至1987年的10年间播放约520集,以教育为主题的约40集,涉及大学、中学、小学和幼儿教育,涉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主要集中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关注的问题以幼儿及中小学教育为主(见图1、图2)。具体节目有:《香港教育透视》、《中学派位方法》、《高中及专上教育白皮书》、《玉必琢而成器》、《目不识丁》和《小学教育绿皮书》等。父母是子女模仿的对象,父母的言谈举止、道德观和价值观对子女有很大影响。《儿女债》、《灯蛾》、《舔犊之私》、《黑学生》、《三岁定八十》这几集节目涉及到的不和谐的家庭环境、重男轻女的传统家庭观念、“天生天养”的想法等,都与儿童学习成长和青少年心理发展有重大关系。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免费九年教育使中学学额增加九倍,学额的急速增加使学校教室严重不足,学生不能在合适的教育环境下学习,再加上当时教育师资不足、师生比例悬殊,这些对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带来不少问题。在1986年《不快乐的小学生》这一集节目中,一群小学生在节目中讲述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大部分问题涉及学校为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给他们做大量练习。有些学生还表示,曾经因为学习成绩不佳或达不到父母的标准,而遭到责骂或体罚,让他们感受到很大的压力。

图1 《铿锵集》1978年-1987年教育节目主题比较

图2《铿锵集》1978年-1987年教育节目对象阶段比较

(二)1988年至1997年

1. 关注教育制度改革

1988年至1997年间,《铿锵集》共有79集关于教育的节目,比第一个十年的数量有大幅提升。其中学校教育主题由48%提升到69%,这也和当时香港教育的实情吻合。教育改革是90年代香港教育界的标志,包括学校管理新措施、目标为本课程改革、九年强迫教育检讨、家校合作检讨、特殊教育检讨、公民教育指引、性教育指引、学前教育指引等。随着九年免费教育的实行,高中也开始推行普及教育,这使教育的需求也相对增加,学位不足让预科与大学出现了严重的瓶颈。

《脑筋急转弯》这期节目讲述小学的学能测验对学生、学校的影响。①学能测验是当时升中的标准,当初取消升中筛选制度、改用学能测验是为了杜绝校方及父母强迫学生提升成绩以升读心仪中学而设立的,但结果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学生成绩从而增加校誉,给学生设置大量学能测验的试题作为练习。除此以外,学生在校内要面对大大小小的考试,应付平常沉重的功课压力;在校外,家长还送孩子上五花八门的补习班和才艺班。在密集的学习环境之下,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并因此产生抗拒。这些情绪在《决战前后》、《只问耕耘》、《高手教路》、《考第一》等这几集节目中有比较明显的反映,教育的本质已被颠覆。

图3 《铿锵集》1988年-1997年教育节目主题比较

2. 关注儿童教育和心理

在第二个十年中,《铿锵集》学前教育方面的节目比例由27%上升到38%,其中节目都关注到学前儿童和幼儿的教育、环境等问题。

图4《铿锵集》1988年-1997年教育节目对象阶段比较

在《孩儿泪偷弹》、《零用钱》、《妈妈与菲佣》、《乐与乐》、《快乐不快乐》、《童画童话》和《悲伤的一课》等节目中,都表现出这样一个现象:经济改善带来社会发展,却给儿童和青少年带来心理发展问题。父母尽量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以弥补他们自身成长过程中因为经济问题而造成的遗憾,但他们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以及对子女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六分钟爸爸》这集节目就指出,香港父亲平均每天大概只花六分钟与子女相处。1992年4月,《快乐不快乐》、《童画童话》、《悲伤的一课》连续三个星期播出,这三集的内容都讲述有一些儿童要透过画画才能表达自己心中所想,有些儿童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知如何面对,甚至有自杀行为的倾向。这一连三集节目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儿童的心理问题。

(三)1998年至2009年

1. 社会教育、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主题明显增多

1998年至2009年,《铿锵集》共有69集关于教育的节目。其中社会教育、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主题明显增多,详见图5、图6。

图5 《铿锵集》1998年-2009年教育节目主题比较

图6《铿锵集》1998年-2009年教育节目对象阶段比较

青少年正处于“自我界定”和发展“自我观念”的时期,[2]而现代社会各种享乐、引诱和陷阱,加上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使他们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甚至迷失方向。社会是一个大学堂。《无烟城》、《两个迷途的少年》、《我的心事谁来倾听》和《夜青》等集节目都涉及到社会教育。其中一些青少年对父母、师长的意见具有逆反心理,有的甚至因此做出滥用药物、偷窃、吸毒等不当行为。通过《铿锵集》,父母、师长可以反思他们与子女、学生之间的关系,子女也可以全面了解父母的用心。

2. 母语教育

香港政府在回归之前已经有意推行母语教学。回归后,特区政府在1998年实行母语教学,在全香港400多间中学中,只保留100间英文中学,其余一律列为中文中学。香港教统会也发表了咨询档,建议实施九年一贯大直路普及基础教育、将中五会考和高考合并、取消文理分科及学能测验,②并建议大学互通学分等政策。香港在2001年3月举行教师语文能力评核(俗称基准试),③为新入职语文教师而设。

3. 中学新学制

2004年,教育统筹局发表咨询档,决定从2009年新学年起,中学全面推行“三三四”新学制(指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加四年大学的升学制度),会考和高考将在2012年至2013年全面废止。

《课堂外的天空》、《师自远方来》、《读书有TAKE2》、《高分低能》、《苦了老师、苦了学生》这几集节目,都涉及到教育根本性的问题。教育制度的改革令学生无所适从,也使老师不知如何教育学生,使他们忘记了教育的用意。同时,老师从被尊重的对象变成为被指责的对象。在《老师的愤怒》、《校长爸爸》、《杀校》、《铿锵集三十之教育三十年》等集节目中可以看到,教育制度和基准试为教师带来沉重压力,教育资源不足令学校面对可能关闭的危机,教师和学校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由此受影响的人也越来越多。

二、《铿锵集》传播优势分析

(一)传播方式:科学合理

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具有“阐明抉择,注释历史,增进人类的相互了解”的功能,并“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3]《铿锵集》有别于一般商业电视台的节目,没有收益压力,因此能认真制作节目,提高节目素质。

《铿锵集》没有固定的节目主持人,每集节目均由旁白讲述内容、探讨问题,立场中立,不会在节目内加入主观性意见,访问片段以声画同步的方式播放,没有不实报道,仅仅从旁补充相关资料或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留待观众自行思考。

(二)主题选择:社会民生

《铿锵集》在过去三十多年真实地纪录香港社会面貎、社会变迁与国际时局的变化,引来社会大众强烈回响,所以一直以来都受到极大的欢迎。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电视纪录片要求制作者在真实的基础或前提下,以真诚、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生命、对待创作。只有这样,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才能达到“表达创作者对生活具有的主题意义的价值判断,并依此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的目的。[3]

《铿锵集》可算是香港电视纪录片的始祖。由于节目定位清晰,积极发掘与大众有密切关系的题材,紧跟社会步伐,反映香港社会变迁,它透过电视向大众传播信息,引发社会对一些问题的关注和重新评估,很快得到社会大众的回响。《铿锵集》秉持服务大众、照顾小众的方针,制作节目的目的是为社会各阶层提供意见平台,关心弱势社群,聆听无权无势的百姓诉说苦处,并且经过不断尝试改进,坚持采用全部现场实录的制作方针,把大众关注的问题深入浅出地介绍出来,所以吸引到不同层面的观众。展现社会真实而多元的面貎,这正符合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

(三)传播效果:影响深远

当代大众传媒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两个迷途的少年》是《铿锵集》在香港惩教署的协助下,用一年半时间追访两位因犯罪被判入教导所的青少年,而制作出的节目,由这两位青少年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由于他们不介意公开自己的身份,因此可以通过他们的亲身宣讲,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深刻的教训。由此产生的传播效果是其他节目难以比拟的。

《铿锵集》已经播放超过三十年,在2008年的《铿锵集三十之教育三十年》里,节目对过去不同时期有关教育问题的资料片段进行辑录整理,制作成教育回顾专题报道,让观众在短短一集节目里了解教育发展的历程和问题,探讨教育的变革,帮助观众理性思考,正视教育问题。

(责任编辑 陶新艳)

[注释]

① 学能测验原意是评核学生的推理能力,测验成绩则作为升中派位的主要依据,而试题分为文字推理和数字推理,考核考生的逻辑能力。

② 九年一贯大直路即由入读小学开始,就可以在该学校一直就读至中三,升中时不必再考入学试。

③ 教师语文能力评核由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及教育局共同主办,每年举办一次。主要评核新入职教师的英文及普通话科的语文能力,而已执教的语文教师可选择考试或修读认可的课程代替,2006年2月是所有已执教的教师考取资格的最后机会,之后所有未合资格的老师都不可以任教有关科目。

[参考文献]

[1] 香港电台[EB/OL].[2010-04-10]. http://www.rthk.org.hk/special/hkconnection.

[2] 游黎丽玲. 学生辅导[M].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 25.

[3] 陆晔,赵民.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23.

猜你喜欢

纪录片香港中学
在多解中学创新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展与拍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