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挑剔领导的心
2011-09-25■管健
■管 健
赢得挑剔领导的心
■管 健
在工作中,碰到爱挑剔的领导的确是件令人沮丧的事情。由于他(她)的存在,你的自信心消失殆尽;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自己的疏忽引发上司的不满……
还记得那个电影《The Devil Wears Prada(穿普拉达的女王)》吗?这是一部职场菜鸟对阵酷辣老板的喜剧,它是Lauren Weisberger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畅销小说并进而拍摄成电影的,它曾风靡全球。
初涉社会的女孩安德丽娅·桑切丝,幸运地得到了似乎所有女孩都梦寐以求的工作——在纽约最出名时尚杂志的主编米兰达·普雷斯丽手下担任助理工作。但是不久女孩就发现,上司简直是女魔头,无论你怎样努力工作也得不到她半点赞许。
女总编个性强硬、对人尖酸刻薄、对工作吹毛求疵,整个工作氛围被她搞得紧张得如战场和炼狱一般。被折腾得苦不堪言的女孩最终还是挺过来了,她完美地完成各项工作,成为女魔头最信赖的员工。影片中充斥着工作压力、复杂的办公室政治、工作冲突,这些无不让职场老将和新人们唏嘘不已。
的确,在工作中,碰到爱挑剔的领导的确是件令人沮丧的事情。由于他(她)的存在,你的自信心消失殆尽;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自己的疏忽引发上司的不满;你总是如蚂蚁般辛勤工作,他(她)却总是打击你的情绪;他(她)在工作中处处为难你,好象你的所作所为他都不满意……
领导为什么都爱挑剔?
不爱挑剔的领导可能是一样的,但是爱挑剔的领导却各有各的不同。他们或是人格导致,或是性格使然,亦或是出于某种内隐的动机。
完美主义人格的领导
小乔的领导总是一袭严谨的西装,皮鞋擦得发亮,整个人看起来十分有型,这曾经让小乔叹之为偶像。但是这位领导偶像虽然业绩骄人,但着实让下属觉得难以应付。他会迫使下属更玩命地工作,要求大家和他一样做得卓越,要求每一个工作细节都精确无误,要求所有的工作细节都严密控制。这个铁腕领导自己是超人,他要求小乔和其他下属也要成为“超人”,这种残酷的完美主义让小乔叫苦不迭。
完美主义是一种力求高标准地完成任务并伴随批判性自我评估倾向的人格特质。心理学家Frost认为,完美主义的人格有六个维度,即担心错误、行为迟疑、个人标准、条理性、父母期望和父母批评。之后,另外一位心理学家也细化了这些特征,并强调了九个特点,即注意细节、要求规矩并缺乏弹性、标准很高、注重外表的呈现、不允许犯错、自信心低落、追求秩序与整洁、自我怀疑和怀疑他人,以及无法信任他人等。
完美主义的工作状态虽然仅是个乌托邦式的假象,但正是由于人类在心理上不断追求完美,我们才能产生源源不绝的动力。完美主义代表了一种高成就动机,他们在苛求自己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苛求周围人。
具有完美主义人格的领导,常常在工作中严谨而奋进,他们全情投入工作,对下属的要求也极为严格。正是因为他们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所以才同时伴有好为人师的倾向,他们会挑剔下属的工作,不断地修正职员的行为,甚至妄加批评和充当权威。
完美主义的领导从积极方面看,的确可以成为我们的榜样和开路前锋,他们会积极地带领团队开拓有力市场,他们拥有创造力、判断力和敢为性,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会许多职场经验。但是作为下属的确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因为一不小心自己很可能踩上雷区,领导的“不完美焦虑”常常让下属坐如针毡。
A型行为的领导
许小姐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大型的外企公司工作,常年的校园生活养成了她有条不紊、不紧不慢的工作方式。可是到了职场之后,却遇到一个典型的A型行为的女领导。该领导为其部门总监,被小许背后称作“白骨精”,一方面称赞其白领、骨干、精英,一方面也的确有被白骨精吸血的担忧。
早上刚上班,女总监踩着7寸的高跟鞋朝自己方向走来,小许就心生胆怯,总监拿着厚厚的工作报告,要求小许午餐之前呈上。小许一看,顿时心寒,这份报告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一天的工作量。无奈,只得埋头苦干、奋笔疾书。不想,总监心急,上午11点未到,“白骨精”已经踩着高跟鞋来过3遍了,每次急匆匆询问报告的进度,眼光中充满了对小许工作的挑剔和不满。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M.Friedman和 R.H.Rosenman首次发现,某些相对成功的人士具有一些典型的特点,即雄心勃勃、争强好胜、缺乏耐心、怀有敌意和攻击性、醉心于工作、有时间紧迫感等,他们称这类行为为A型行为。由此,A型行为模式实际上就是指,由高水平的竞争意识、强烈的时间紧迫感、较强的攻击性、长期的亢奋状态、强烈的成就努力等行为特征所组成的模式。
A型行为模式是一种社会学或社会经济学造成的特异的活动和情感复合体,A型人不断挣扎,要在少而又少的时间内完成多而又多的事,因而容易发生攻击、激动、发怒、不耐烦和挑剔等行为。这是一种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个体为了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而形成的一种习惯行为模式。
不爱挑剔的领导可能是一样的,但是爱挑剔的领导却各有各的不同。
可以想见,具有A型行为模式的领导常常会表现出来,急躁、情绪不稳、争强好胜、做事效率较高、缺乏耐心、常有时间紧迫感等,因而挑剔和不满则是家常便饭。这些个性的人由于其高度的成就动机和雄心勃勃的野心,常常使他们能取得成功,但是爱挑剔和常急躁的特点也成为下属抱怨的主要因素。
挑剔型的领导
张俊的领导典型是挑剔型领导。团队一起工作,她这也不行,那也不对,每天指手画脚,仿佛没一样工作在她眼里令她满意。中午出去吃饭,她拿着菜单就说自己不吃白菜、不吃萝卜、不吃牛羊肉、不吃辣、不吃海鲜……同事们面面相觑,大家无语,这还有什么可以吃的呢?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相对比较挑剔个性的人,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不断要求别人屈于自己,有时甚至不厌其烦地唠叨和指责。他们并非是对工作尽善尽美的完美主义,也不是雄心勃勃的A型行为,他们旨在于强调自己身份和地位,不断强化自己的角色和领导权。此时,挑剔成为他们彰显自己领导权力,让别人感受到领导存在的工具。
事实上,挑剔是表面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她)在向别人不断提醒自己的角色和地位,以及获得对他人或工作指手画脚的权力背后,所带来的满足感和虚荣感。正如大赛的评委一样,挑剔和难为选手的问题,并不是真的期待选手给出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提问本身旨在显示提问者的水平和能力。
因而,一部分爱挑剔的上司在内隐的动机上,挑剔的并非仅仅是下属工作上的细节,他们可能更关注的是在下属心目中的地位和权威。
旨在锻炼员工的领导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的得意门生耕柱虽然人人都认为他很优秀,但是墨子却总是批评和指责他的缺点,有时还弄得耕柱无地自容。
一日,耕柱便趁无人在场时询问墨子,“老师,我是不是真的很差劲,惹得您总是责骂我?”墨子微笑了一下,慢条斯理地回答,“假如我现在要攀爬高山,你觉得我是应该用良马来拉车呢,还是用老牛来拉车呢?”耕柱不由分说地回答:“当然用良马啊,马可以负重更多啊。”墨子笑了笑,说:“你就是那匹良马,我知道你可以负重更多,所以我希望通过不断挑剔你的行为使你进步更快。”这个答案终于令耕柱如释重负。
不可排除,一部分爱挑剔的领导其目的,在于锻炼员工和严格要求员工。正如开篇所提到的穿普拉达的女魔头,她对女主人公千般刁难万般折磨,其目的是她认为这个初出茅庐的女孩的确是可塑之材,只有经过不断打磨,铁才能变成好钢。
打磨可以使璞玉玲珑剔透,打磨可以使珍珠晶莹圆润,要想培养一流的员工除了赞美和激励之外,也需要不断的打磨。对工作细节的挑剔不仅可以让员工知道,一流的工作应该怎样完成,也可以通过不断指正员工的不足,最终培养一流的人才。
怎样赢得挑剔领导的心?
管理的目的并非管人,而在管心。领导希望掌握员工的心,反之员工也在不遗余力地赢得领导的心,尤其是那些对自己挑剔的领导的心。
积极寻求相似
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总是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交流和联系,形成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人际之间的喜欢的原则之一就是相似,相似的人容易有更多的共同点,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地彼此欣赏,彼此之间交往会感到愉快。
所以,如果你的领导是一个对工作要求极为严格和苛刻的人,他特别勤奋和努力,你最好与之保持相似,这样才能得到他更多的信任和好感。如果你的领导对细节敏感,希望下属同他一样,凡事都要做系统性的思考,不允许有丝毫的瑕疵,那么你也应该尽量与他保持一致,在工作中精益求精,这样才能使上司看到你的工作业绩和你认真工作的态度。
事实上,有时面对挑剔工作的领导,我们应抱有感谢之心和感激之情,正是有了挑剔和严谨,我们才能从一个懵懵懂懂的职场新人进步为职场骨干,使自己在压力中获得动力。
比如,在工作中,追求完美主义的领导常常要求自己合理分配时间,做事情明确,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设定具体的完成期限,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有效规划不拖沓,并且善于总结记录。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职场新人需要学习和培养的。
在一定情况下,个体也应该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风格,来适应不同的上司和团队的需要。
共情式思考
管理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领导常常愤怒于员工的种种不是,而员工也常常抱怨领导的不通人情。解决这一问题的桥梁,唯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共情式的思考。
假设上级和下级的立场互换,上级如果能从下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便可以达成与下属的心理共鸣。同样,如果下属也能从领导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挑剔行为更加宽容和理解。
因为有时,挑剔工作的领导常常从全局出发,寻找问题并发现问题,他对下属的挑剔常常也来自于他的上级对他的挑剔。更多的共情和换位式的思考,有助于上级和下级之间彼此理解,更为宽容。
注意多沟通
同事之间以及与上司相处过程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那些一贯奉行默默无闻、埋头苦干、只做不说、沟通意识和技能差的人,已经很难受到上司的青睐。作为下属,必须经常与上司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上司的真正需求,共同推动工作开展。到位的沟通可以使上级的决策和部署,顺畅地传递到员工那里,这是保障员工执行力的必要条件。
现实情境的管理中常常存在沟通漏斗,领导头脑中的计划可能是100%,用语言表达出来时可能只有80%,此时员工听到的也许只有60%,员工理解和消化了40%,而最终员工也只执行了20%。20%的工作效果与上级头脑中的100%,可能相去甚远。
此时,如果老板只一味挑剔的话,不如和员工一起思考一下,是不是沟通环节环节出现问题。从员工角度来讲,要注意多沟通,保障信息的通畅性。同时,沟通也有助于让上司了解员工在执行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使其能帮助下属一同来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