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桑奇:天使还是魔鬼

2011-09-25赵雪娟

决策 2011年1期
关键词:阿桑奇维基解密

■赵雪娟

阿桑奇:天使还是魔鬼

■赵雪娟

39岁的阿桑奇居无定所,一个背包和一台笔记本电脑可能是他的全部家当。但是你永远不能小瞧这个电脑和背着它“流浪”的主人,美国国防部和国务院的绝密文件都被长达256位数字的密码加密,但阿桑奇依然将其攻破。

F 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被《时代》周刊杂志评为2010年年度人物,当《时代》在开始盘点人物的时候,朱利安·阿桑奇毫无疑问成为最热门的候选人,或许迫于各种压力,《时代》也只能和阿桑奇划清界限。

如果若干年后,第一次信息世界大战爆发,不知道《时代》会不会后悔自己缺乏足够的勇气,因为阿桑奇率领的“维基解密”才是真正的人类历史转折点。

以“解密”安生立命的的阿桑奇和其拥有的组织”维基解密”本身就是一个谜团。因为每个人都想知道阿桑奇是什么人?维基解密到底揭开了什么?

“黑客帝国”里的阿桑奇

现年39岁的阿桑奇居无定所,一个背包和一台笔记本电脑可能是他的全部家当。但是你永远不能小瞧这个笔记本和这个“流浪”的男人,美国国防部和国务院的绝密文件都被长达256位数字的密码加密,阿桑奇依然将其攻破。

为维持维基揭秘网正常运转,他辗转各国、投宿友人家中,在那里与同道中人会面并合作。

行踪飘忽,处世低调,身材消瘦,这位39岁的澳大利亚人从外形到经历简直是民众心中黑客的范本。阿桑奇与年龄并不相称的鱼尾纹让人联想到他与电脑显示器相守的日日夜夜,每一条皱纹都昭示了“骨灰级”黑客是这样炼成的。

维基解密成立于2006年12月,阿桑奇把自己安顿在墨尔本大学附近的一家公寓里,和几个招募来的志愿者开始构架“维基解密”网站。而这一天,也成为一个传奇的开始。

根据创建者阿桑奇的定义,它不是“黑客组织”,而是“新闻机构和内容发布者”,使命是“无所畏惧地公布那些应该得到公开的事实”。

阿桑奇没有固定的住所和联系方式,经常在各个国家辗转。与此相同,维基解密没有办公地点,没有总部或传统的基础设施,5个全职管理人员,数十名长期志愿者以及800多名临时志愿者维持维基解密的全部运转。

如同现实版的谍战片一样,志愿者之间互不相识,哪怕在维基解密内部,核心成员也以字母代号相称,通过加密的在线聊天服务进行沟通。

阿桑奇的聪明之处在于与拥有巨大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主流媒体建立了一种微妙的合作关系。以美国外交密电泄露为例,维基解密选择了《卫报》、《纽约时报》、《明镜》周刊等重要媒体作为合作伙伴,这些媒体以其人力和经验从25万份发自美国驻世界各地领事馆的电讯中寻找出线索、背景和故事,其可读性自然大过不加选择的将所有原始资料公开。

在2007年里,维基解密的资料库内就拥有了120万份来自全球各地网络志愿者提供的资料,而这个数字正以每天1000份的速度递增。维基解密如同一个匿名信件投递箱,而阿桑奇也就成为了匿名信息提供者的总代理,独立于传统媒体和国家权力之外。

更令人惊叹的是,甚至有无政府主义者买下瑞典境内作为军事掩体的一座高山,这座高山成为维基解密网站主机的存放地。这一军事掩体修建于冷战时期,有厚重的钢铁大门、超级计算机,并且能够应对核爆破。

导火索

3年多来,维基解密已经公布了有关阿富汗战争的7.6万份秘密文件、有关伊拉克战争的39.2万份文件,以及美国外交部的25万份文件……

美国政府自然不会对维基解密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但是事实证明遍布全球的维基解密的服务器让痛恨它的各国政府无从下手,没有任何人能想出制伏阿桑奇的好办法。

击败强者的或许只能是他自己,瑞典的两个女人让阿桑奇身陷囹圄,这场轰动世界的桃色抓捕,也许有更深的政治背景。

“维基解密”在媒体中的大幅度曝光始于2010年11月28日,这家网站开始发布数以万计的美国外交文件,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外交机密泄露。这些文件级别大多在“机密”以上,但有上百万的美国政府工作人员能从内部互联网(SIPRNet)上查阅这些文件。

维基解密究竟是如何拿到这些绝密文件的?

美国当局已经查明这次泄密的源头是一等兵布拉德利·曼宁。这个自称尚有良知的23岁的小伙子在伊拉克服役期间从事情报分析工作。

他的军衔是一等兵,在伊拉克的主要工作是情报分析,这使得他能够把一连8个月,一周7天,每天14个小时都花在阅读机密情报上。

按照美国以前的保密规定,不允许将SIRPNet的数据下载到可移动设备上,但在某段时间里,驻伊拉克的中央司令部取消了这一限制。无独有偶,在这个空当,曼宁通过了背景审查,获得了访问权,成为这百万信息分享者。他把获取的数十万份外交文件下载到光盘中,交给了维基解密。

这些资料通常被认为是危险的真相,必须以冠冕堂皇的外交辞令加以隐瞒。但是如今人们饶有兴致阅读着美国外交人士对各国领导人的“坦诚”评价。

俄罗斯总理普京被美国外交人士视为“带头大哥”;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经常熬夜、嗜好派对,身体上和政治上都软弱无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故事中的主角们如坐针毡,各国外长们纷纷出来谴责阿桑奇不负责任,破坏世界安全。恼羞成怒的美国政府更是发出外交电文,正式与阿桑奇为敌。

从公共生活上讲,政府乃至其他公共机构的运行一直依赖于信息等级制度和保密制度,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公众言论自由与知情权加以限制。

阿桑奇的初衷正是以信息公开为武器,挑战那些有权力决定信息属不属于秘密的权威,揭露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以推进他心目中的正义。

后密电门时代

当维基解密公开25万份美国外交密电后,阿桑奇宣布:“从现在起,历史被划分为前密电门时代和后密电门时代。”

维基解密放在以前都不可想象。那是一个以纸储信息的时代。在美国,每份机密文件都登记在册,每个工作日结束后,都要清点,再放进严加看守的安全柜里。

一些绝密的文件有特殊处理,一旦被复制,国防部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源头。你想知道秘密就需要不动声响破门而入,打开密码箱,才能接触到机密,而且,你根本无法大规模搬运。

但是信息时代改变了一切,在通信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的今天,安全部门仍然小心谨慎处理各种机密材料,然后将其输入到电脑中,建立起一道防火墙,对信息分级、加密。然而,事实证明了要穿过这些防火墙,却比过去穿过重重关卡保护的密室要简单的多。

“水门事件”告知我们:具有良知的“泄密”来自传统媒体出于利益的关注以及政府司法机构的同情性支持,然而维基解密宣告了互联网时代终于改变了这一切,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信息平面化彰显了现代信息等级制度的脆弱性。

21世纪的今天,维基解密让美国政府官员看到一个令人胆寒的现实:一个难以估计规模的“深喉军团”在各个机密角落活动,把海量的资料透露给维基解密,再由维基解密去伪存真,传递给互联网和各大传统媒体。

一位美国资深互联网专家评价,在爆料人的帮助下,维基解密成立3年中爆的料比《华盛顿邮报》30年爆的还要多。

但美国政府的“封杀令”并没有切断维基解密的生路,反而让它在这场技术战中越战越勇。维基解密将域名托管于法国的两家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一家瑞典ISP。随后,它又启用多个新的国家域名,如瑞典、澳大利亚和科科斯群岛。

阿桑奇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天使还是魔鬼?没有人能做出一个中肯的答案。但毫无疑问他是这个时代最引人瞩目的黑客,也是一个旧秩序的破坏者。

维基解密发言人克里斯汀·拉芬森说:“不管现在还是将来,任何关于阿桑奇这一事件的发展都不会改变我们的披露计划,任何人都不能阻止我们,除非他想关闭整个互联网”。

(作者单位:泰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猜你喜欢

阿桑奇维基解密
炫词解密
英法院拒绝阿桑奇保释请求
解密“一包三改”
炫词解密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阿桑奇拒绝接受“离开使馆”协议
基于变长隐马尔科夫模型的维基词条编辑微过程挖掘
维基解密大争论:争论固有焦点和在互联网时代呈现的争论新特征
解密“大调解”
阿桑奇引渡面临最后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