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点事件基层如何应对
2011-09-25钟有林
■钟有林
网络热点事件基层如何应对
■钟有林
调查显示,当前网络热点事件中,全国级事件占38.2%,直辖市等一线大城市占30.2%,县级及以下占17.5%,地级市占12.3%,省区占1.9%。中央、一线大城市和县级及以下为热点事件发生的重点行政级别,三者占到了总体的80%以上。
可以看出,网络热点事件出现由中心城市向县级等基层行政区域转移的趋势,涉及基层的网络热点事件日渐增多,社会影响不断增强。
网络热点事件出现由中心城市向县级等基层行政区域转移的趋势,涉及基层的网络热点事件日渐增多,社会影响不断增强。
在社会转型期,身处“前沿阵地”的基层政府不可避免直面征地、拆迁等矛盾和问题,容易成为热点事件的发源地。总体来看,社会矛盾堆积、媒体结构变化、基层干部素养不高等,都是造成基层网络热点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
如在征地拆迁工作中,基层政府希望发展成本最小化,涉及到自身利益的群众当然希望利益最大化。一边是上级部门规定了项目进度期限,一边是达不到要求的群众不同意拆迁,当矛盾冲突堆积到一定程度,处置不力,便发酵成拆迁与反拆迁的群体性事件。
目前县一级大多没有属于县委政府的纸质媒体和新闻网站,有的也只是县级电视台和发布政务信息的政府网站。在这种情况下,各类网络平台人气相对很旺。由于地方宣传部门对他们传播不实信息进行依法管理,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撑,基层单位和部门也没有配备掌控舆情工作的专职人员,很难及时有效掌控舆情。一旦发生热点事件,应对和处置起来,政府会显得苍白无力。
基层网络热点事件是当前社会矛盾凸显期,给基层党委政府和干部带来的新挑战。如何应对热点事件,积极引导舆论,成为摆在基层政府面前一道极为重要的现实课题。
首先,需要从体制机制上构建一个社会表达与宣泄的“安全阀”,让人们有苦有地方说,有不满有地方宣泄。基层政府应该清醒认识到热点事件的易发性,认清网络对各类事件的无限放大作用,以及不可预知性社会后果,提高驾驭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热点事件的发生。
在应对基层网络热点事件时,我们尤其要重视正面消息对负面消息在网络阵地上的争夺。否则,话语权就会从手中丧失。应通过建立主流舆论平台,通过政府自己的权威新闻网站、论坛等渠道,使政府在舆论场中占有主动权和话语权。
对于基层来说,应该着力构建网络管理新格局。一是建立热点事件应急预案,以便在社会矛盾显露时争取主动,反应快捷,执行迅速。二是建立网络舆情监控体系,政府和相关部门配备网络信息员、评论员和发布员,确保可能导致热点事件的信息第一时间能从终端上得来,政府的决策和引导在第一时间也能下到终端去。三是建立新闻传播管理制度,完善政府信息新闻发布制度,努力做好随时释疑工作,及时让公众知晓事情真相,满足其信息渴求,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网络热点事件的发生都有一个发酵升级的过程,必须做到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一是积极应对,构筑媒体通道。及时、主动公开信息,澄清事实,不“捂盖子”,赢得话语主动权,抢占舆论高地,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二是注重引导,防止事态蔓延。一方面,调动多方力量,对可能产生现实危害的因素进行科学研判,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主流媒体正面引导、网评员参与“网聊”、在网络社区发帖释疑等方式,来疏导公众情绪。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网上“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通过网民引导网民、网民感染网民,使事态最终得到平息。
(作者为中共江西省湖口县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