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申论大作文
2011-09-25■戴斌
■戴 斌
怎样写好申论大作文
■戴 斌
考生应该眼光放长远些,笔触要从“过去”延伸到“未来”,从“旧的空间”延伸到“新的空间”,文章才能写出命题者所期望的高度。
2011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录用公共科目笔试已经举行。《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下文将依上述顺序简称为A卷、B卷。
以下让我们看看今年国考申论的考察主题及大作文部分的命题情况:
2011年国考《申论》真题(A卷)
【考察主题】黄河的生态保护、黄河精神的历史渊源与传承
【申论作文部分】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2011年国考《申论》真题(B卷)
【考察主题】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及其子女教育问题,涉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留守儿童”。
【申论作文部分】“给定资料7”的画线部分写道:“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愚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000字。
综合而言,2011年国考申论命题存在四个新特点:
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展开
从命题的角度看,2011年国考《申论》的两份卷子看似主题迥异,其实“暗合”同一主题——对“根”的探究。在A卷中,黄河是我国历史与文化的起源,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根”,命题者从“时间”的角度,横跨数千年,引导考生对“根”进行探究。
而在B卷中,谈及的是“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集体迷失”。在这里“进城务工人员”的“故乡”便是他们的“根”,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他们不得不离开原有的“根”,来到新的城市,寻找自己的生存与理想。在材料中,不管是“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还是他们留在农村中等待的“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本身在面临一种“困惑”,究竟他们的“根”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于是在大作文的题干中,便提及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失根”的危机。命题者是从“空间”的角度,从“农村”跨越到“城市”,引导考生对“根”进行探究。
命题从“物质层面”过渡到“精神层面”
2011年国考的申论命题,放弃了多年来考察“物质层面”的“惯例”,首次侧重于“精神层面”的分析。无论是A卷中重点提及的“黄河精神”,还是B卷中重点提及的“失根危机”,其实都是从“精神层面”去考察目前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近十年来国考《申论》的命题:
2001年,以“PPA事件”为导火索,谈及药品监督问题;2002年,网络的快速普及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2003年,以各种安全事故为素材,谈及安全生产问题;2004年,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2005年,从我国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出发,提及扶贫问题;2006年,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2007年,农村土地征用问题;2008年,怒江水电开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2009年,粮价调控、产业升级与转移;2010年,海洋污染与治理。以上都属于物质话题。只有2011年,“黄河精神”(A卷)、城市化进程的“失根危机”(B卷),都属于精神话题。
【命题趋势分析】
从长远角度看,未来国家及地方公务员考试的申论命题将越来越多地考察“精神层面”的话题。从时代背景来看,我们国内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地是出现在“精神领域”。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看,当经济发展到达一定高度后,精神追求(文化需求)便会大幅上升,所以客观上使得“精神层面”的社会问题会不断增多。同时,考察“精神层面”的社会问题,难度会更大,能更好地测查公务员考生的大局观和政治高度,会有更高的“区分度”,有利于国家选拔优秀公共管理人才。
笔者预计,未来考生需要重点留意以下领域的申论话题:“关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问题”;“关于正确权力观的社会问题”;“正确看待贫富差距、推进分配公平”;“城市化进程加快,如何重塑一系列被破坏了的社会关系”。
环保、文化、农民工成为常客
当我们看到2011国考申论试卷的素材时,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油然而生。让我们一起来看,2010年各省公务员考试中有哪些申论命题是关于“环保”、“文化”及“农民工”的:
北京市,申论话题为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属于“环保话题”;浙江省,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属于“环保话题”;江西省,“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属于“文化话题”;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文化话题”;广东省,“民工荒”和“技工荒”,属于“农民工话题”;广州市,“人口红利”与“技工短缺”,属于“农民工话题”;辽宁、重庆、陕西、云南、江苏、湖南、广西、海南、宁夏、内蒙古联考,水资源的保护与水价调整,属于“环保话题”。
【命题趋势分析】
其实,“环保”、“文化”及“农民工”成为申论命题的“常客”并不奇怪,因为目前而言,这三个方向几乎是每年申论的“必考点”。因此,笔者建议考生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以下“常考命题方向”:
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重点是教育、医疗、就业。
环境保护问题。重点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关于“特殊主体”的社会问题,重点是:农民工、大学生、青少年。
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路
2011年国考《申论》真题(A卷)
【考察主题】黄河的生态保护、黄河精神的历史渊源与传承
【参考角度一:“生存”之“根”】从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角度出发,保护我们的生存之“根”。
【参考角度二:“文化”之“根”】从黄河精神的传承角度出发,在舆论宣传、课程教育等多个方向延伸,目标是保护我们的文化之“根”。
2011年国考《申论》真题(B卷)
【考察主题】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及其子女教育问题,涉及“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与“留守儿童”。
【参考角度一:在城市中找到“新”的“根”】从“完善户籍制度”出发,让“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找到属于他们的、新的“根”。
【参考角度二:保护其在农村的“原有”的“根”】完善农村教育、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同步发展,让“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人,在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依然不会遗失他们在农村原有的“根”。
【整体思路点拨】关于“根”的思考,考生的思路不能太狭隘。因为“根”不一定是指“旧的”、“历史的”。其实“根”本身是可以“生长”的,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根”,过去的“根”是一种回忆、一种“传承”,而未来的“根”则需要我们去追求,去不断完善。所以,考生应该眼光放长远些,笔触要从“过去”延伸到“未来”,从“旧的空间”延伸到“新的空间”,文章才能写出命题者所期望的高度。
(作者为广东知名公考公选培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