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微”动力学

2011-09-25

决策 2011年1期
关键词:微众博客精英

■本刊记者 杨 敏

综 述

2010,“微”动力学

■本刊记者 杨 敏

网络时代是一个造词的时代,也是一个造句的时代。微博来了,于是有了微公益、微参与、微动力;大众时代、受众时代皆让位于微众时代、人人时代。

2010年12月27日晚9点45分,钟如九更新了一条微博。是日,她刚刚在人民网等几家媒体举办的“2010微博年度评选”中获得“维护权益奖”。钟如九第一时间向帮助过他的网友和记者致谢,她说“微博把我们每个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拯救更多的弱者”。

钟如九,2010年度最让国人揪心和关注的“弱女子”,她用手机微博,把脱缰的公权力逼到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在宜黄事件的网络围观过程中,微博释放出巨大能量,它不仅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也矫正了地方公共政策的走向。

宜黄事件中的公共参与,对中国网民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而“@钟如九”则成为2010中国7500万微博客中一个不会褪色的符号。

微参与,围观之力

因“被关注”获取力量的钟如九,在宜黄事件之后成为公众人物,拥有29419位粉丝的她开始通过微博传递自己的力量。

近日,钟如九转发多条关于“乐清钱云会案”新闻,在官方对这一命案定性为“交通肇事案”之后,多名现场“目击者”现身网络,让“村主任之死”陷入“罗生门”。钟如九与其他急于揭示真相的网友一起,在2010年底掀起新一轮的网络围观,3个公民独立调查团带着民意嘱托前往乐清。

“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

“围观”,这个在汉语语汇里的贬义词,究竟发生了一种怎样的过程,使其在当下被赋予如此向上的力量?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诚然,“围观”一词所蕴含的局外人姿态,在很长一段时期是看客文化、见死不救和麻木不仁的代名词。而旁观者效应带来的集体冷漠,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即使在危急关头,也不愿意为别人施以援手。“当他人迫切需要帮助之时,社会上却存在着一种不作为或者低回应的集体倾向,好像事情根本不曾发生。人们积极地把自己同其他人的麻烦隔绝开来,变成旁观者,束手无策地坐在那里目睹权利受损。”胡泳说。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中国人社会生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公共空间,从网络论坛、博客,再到微博,公共讨论、公共参与的门槛一步步降低,于是“围观”开始被赋予全新的含义,新闻跟帖、微博转发、视频分享,只要点击鼠标、敲击键盘,每个人的微参与,每一次的微分享,都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最终让观点汇集、意见合流,形成公共舆论,凝聚公共意志。

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140个字以内的碎片化语言,让草根与精英一样拥有向公众喊话的机会。人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微博这一全新的“自媒体”,将身份和阶层的鸿沟在虚拟世界一点点铲平。

于是有人说,微博崛起,将专属于精英阶层的网络论坛和博客送进了“古代”。微博区别于其他媒介的特点正在于,每天、每时、每刻,每人都能发声。

一条微博,到底能有多大能量?

网络上一个经典的回答是:当你的粉丝超过1百,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千,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本杂志;超过十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一百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一千万,你就是电视台;超过一亿,你就是CCTV了。由此可见,对于微博来说,有价值的已经不再是信息本身,而是注意力。

纵观2010年,所有的公共事件背后都能看到微博的力量。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中,19岁男孩王凯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呈现灾情,被媒体称为“一个人的通讯社”,“我爸是李刚”事件、于建嵘怒罢饭局事件、吴忠警方跨省追捕、上海大火事件、乐清钱云会案等等,微博都是信息传播和公民参与的主要载体。

微博的出现,将那些容易被忽视和湮没的区域事件,一瞬间推演为全国性的公共事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指出,微博跟传统媒介最大的不同,是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无障碍地把自己的观点、意见、情绪在全社会面前释放。它是现场直播,不可能事先审查。网络围观一旦形成,就会对政府机构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提出严峻挑战。

微众时代,非组织之力

网络时代是一个造词的时代,也是一个造句的时代。微博来了,于是有了微公益、微参与、微动力;大众时代、受众时代皆让位于微众时代、人人时代。

大众——微众,一字之差,这其中究竟发生了哪些改变?大众时代是强调集体意识的时代,集体趣味、集体利益,让每个人面目不清、缺乏个性,当个体诉求无法表达和实现的时候,个人往往“被代表”。微众时代,则是每个人都能言说的时代,观点、情绪、意愿、偏好,能随时随地发布、分销给那些关注自己的人。

微博带来的这种改变,可以从一个事例中得到旁证。2010年初,大众网推出自己的微博产品,饶有深意的是,大众网的微博并没有命名为大众微博,而是众众微博。所谓大众,是很多人,但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而“众众”,则是人人,可以理解为每一个人。

有媒体欢呼,“大众时代死去,微众时代到来”。其实,与大众时代一起湮灭的还有受众时代。

受众——微众,同样也是一字之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总经理胡延平认为,传统的受众更多强调的是接受,而在互联网高度社区化的环境下,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参与互动,无论是一对一、一对多,还是多对多的互动都已经成为现实。

在微众时代,用户不仅是接收信息,也能反过来创造信息、给予信息,并对所接收的信息提出各种问题;另一方面,用户也可以与其他朋友分享、探讨他所接收到的信息,而且在此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变成真实的、可互动的个体,尽管这些个体比较微小,但是微小并不等于是微不足道。

微众之力,既是微力,又是威力,更是伟力。被誉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克莱·舍基,在他的《未来是湿的:非组织的组织力量》一书中,讲述的一个关于“石头汤”的故事,可以用来诠释“微众之力”。

三个士兵来到一个村庄,这里的村民由于在艰难岁月中饱受煎熬,心肠变得坚硬,不愿接纳任何人。虽然士兵们又饥又渴,但他们并没有主动向村民索取食物,而是捡了树枝生起火,把汤锅架在火上,在锅里放进几块石头,称他们要煮世界上最好喝的石头汤。第一个村民到来时,士兵们说如果加上了盐和胡椒粉,汤会更好喝,于是他送来了盐和胡椒粉;第二个村民送来了胡萝卜,接着其他村民送来了洋葱、蘑菇、面条、豌豆和包心菜……最后,所有人都喝到了味道鲜美的石头汤。

“石头汤”模式,可以理解为微众时代的组织行为方式,它体现了一种“非组织的组织力量”,舍基认为,这种新型的社会关系的出现主要得益于社会性软件的大量涌现。

手机、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等新技术的出现,都促进了这种社会组织形态的变迁,使得人们能够摆脱工业时代干巴巴的原子式的契约关系而存在,人与人之间主要凭借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凭借一种魅力相互吸引。

《未来是湿的》一书的译者胡泳认为互联网是中国的“加湿器”,当人们把“组织”像衣服一样脱掉时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可以凭一种魅力相互结合,这种“湿乎乎”的关系充满人情、关注意义。胡泳坦承,中国社会虽然正在被网络浸湿,然而“湿度”还不够大,社会还是过于刚性。

“凡事皆社区”,互联网将现代生活从陌生人社会重构为一个熟人社会,社区里的“邻里”守望出现了。于是,别人的不幸,哪怕发生在千里之外,犹如发生在身边、发生在眼前。玉树地震的时候,网络上点亮的每一支蜡烛的背后,都是一颗湿乎乎的心;上海大火之后,胶州路上一夜铺满的花瓣,是网络上发起的心灵之约;而乐清钱云会之死,让人们感觉就像失去了一个老邻居,网友在微博上奔走呼号,推动3个公民独立调查团前往乐清揭开谜底。

湿,是政治文化从一元到多元;是交流空间打破鸦雀无声,走向众声喧哗,有了微博,人们更加相信“未来是湿的”。越“湿”越给力,预计到2011年底,中国的微博用户将翻番达到1.45亿,毋庸置疑,它将给中国社会带来更大的湿润度。

在这样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官方既不能缺席,也不能失语,于是微博问政,成为2010年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微语言,平权之力

如果说,“微参与”是一种行为方式,“微众”是一种组织方式,那么,“微语言”就是一种新的言说方式。

“语言即是行为,话语关乎权力”,时评作家唐明灯指出,互联网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全社会的语言生态、话语权格局以及话语模式。今天,中国迎来了一个话语权日益平均,观点和表达方式日益多元,自由言说已呈不可逆转之势的新时代。

唐明灯曾从网络论坛、个人博客、微博客三个阶段,去概览话语权力格局的变迁。

其实,话语权格局的变迁,说到底就是媒介掌控权的变迁。1994年到2000年的中国互联网,是属于IT从业者和学界精英的时代,彼时,群体交流主要是通过论坛、BBS、新闻组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实现。那个时期的语言和话语方式承接传统,并无鲜明的网络特色。

2000年起,网络论坛迎来了鼎盛时期。随着上网人数的增加和身份日益多元化,涉及公共事务的话题逐渐成为论坛主流,无论是严肃的讨论还是轻松的调侃,都与官方话语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具有民间特色、公民言说的特质。

而个人博客催生的“自媒体”,不仅催生了公民报道者,也生成新的话语方式。谐音、变形、隐喻、借代、模拟、通假、省略、会意,网民掀起的“造词运动”,突破社会禁忌、网络管理、内容审查的重重围堵,形成独特的“网味”。

不管是网络论坛还是博客,2009年之前的中国互联网仍然属于精英阶层。2009年,随着微博井喷式发展,全新的话语权力格局诞生了。限制在140个字之内的微博,大大降低了网络表达的门槛,只言片语皆可成文,这让草根与精英皆可在这场传播竞赛中领先。微博服务中“关注”和“粉丝”的功能,可以自由选择“听谁说”,自主决定“说给谁听”。

草根对精英说,今天,我是你的粉丝,但是你也可能是我的“鱼翅”。微博这一全新的传播媒介,前所未有地创造了一个更为平等的话语权格局。

“论坛精英高居话语金字塔顶端,靠长篇大论和远见卓识充当意见领袖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博客以个人为中心而往往顾影自怜的弱点也被轻巧地剔除。”唐明灯说。

2010年9月,《新周刊》联手新浪网推出《微语录》一书,草根与精英肩并肩“登堂入室”,他们在微博上留下的吉光片羽,令人感念怀想。

在“微语言”带来的话语权格局的变迁中,草根与精英这对关系只是一个维度,另一个不能忽视的维度则是官方与民间的关系。在这样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官方既不能缺席,也不能失语,于是微博问政,成为2010年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平权时代的微博问政,对传统的行政话语体系构成新的挑战,微博语言个性化、生活化,是充满家常味和街坊气息的碎片化语言,更加适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今天,干巴巴的官话、套话、空话、假话,在微博唱主角的“网络江湖”不会再有市场。

微众时代,对现代官员来说惟有放下身段,转换话语方式,他的声音在喧哗的网络空间才能被人听见。

猜你喜欢

微众博客精英
它们都是“精英”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微众银行总算能松口气了
微众银行推吸金利器互联网银行依然面临成长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