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安徽“短板”加长的故事

2011-09-25张强胜

决策 2011年1期
关键词:后进村淮南市选派

■张强胜

当代安徽“短板”加长的故事

■张强胜

“木盆原理”告诉我们:许多块有长有短的木板围拢成的木盆,最大水容量只能达到最短板的高度;要想提高整体水平,必须把短板加长增高。

金秋十月,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在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考察,所见所闻,令人欣慰。“十五”、“十一五”时期,安徽省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总结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在分析前些年相对落后、这些年明显进步的潘集区的发展变化中,感受较深的是:安徽发生了一件又一件“短板”加长的故事。

选派干部到贫困村后进村任职助推农村发展 促进干部成长

贫困村、后进村,是农村发展的“短板”;机关中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逐渐减少,是干部队伍建设中的“短板”。

2001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从省、市、县(区)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分期分批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相对贫困和后进村担任党组织书记或第一书记,每批任期3年。第一批选派3000名,其中到淮南市潘集区21名。贫困村、后进村较多的潘集区,群众越级到市、到省上访较多,1999年被省里列为信访工作重点管理区;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项工作也相对落后。潘集区委、区政府从省委、省政府的决策中受到启发,“短板”加长的积极性更高。联系本区的实际,又从区机关及事业单位增派38名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后进村任职。淮南市委、市政府也加大了帮助潘集区的力度。由于贫困村、后进村在“加强组织、发展经济、富裕农民、维护稳定、锻炼干部”等方面大有进步,群众上访大幅减少,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项工作明显改进。2003年,全省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上,交流了淮南市潘集区的经验;全省基层信访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淮南市潘集区召开。省委组织部在目标管理考核材料中评价:“淮南市的第一批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全省选派工作研讨会在淮南市召开。2004年第二批和2006年第三批,全省又向相对贫困后进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选派6000名和3000名,其中潘集区55名和15名。2008年,淮南市选派干部发展集体经济专项资金使用推进会在潘集区召开;省《选派工作简报》刊登推介;现在,全省的选派村已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2009年,潘集区被评为“全省选派工作先进县(区)”,全市信访、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工作先进县(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县(区)”。选派干部在实践锻炼中成长成熟起来,选派到潘集区各村任职的优秀年轻干部多数受到提拔重用;全省第一、二批9000名选派干部中,已有6100多人受到提拔重用。2010年,全省第四批2000名选派干部到村任职。淮南市印发了潘集区制定的《第四批选派干部管理奖惩办法》。胡锦涛总书记及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对安徽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中组部2010年5月21日《组工通讯》介绍了《安徽从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万名年轻干部到村任职》的情况并配发言论,强调《建立干部从基层一线锻炼成长的培养链》。

统筹经济社会生态建设补短板采煤沉陷区治理成民生幸福园

采煤沉陷区治理问题,是发展煤炭经济、注重生态建设中的“短板”,也是实施民生工程、加强社会建设中的“短板”。

煤炭是能源、原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安徽的煤矿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采煤沉陷区约350平方公里(52.5万亩),涉及淮南、淮北、亳州、宿州、阜阳、蚌埠6市400多个村庄26万多人。综合治理工作艰巨而复杂。其中,境内有七大煤矿的潘集区,采煤沉陷区约44平方公里(6.6万亩),涉及50多个村庄8万多人。

安徽省委、省政府及皖北六市和有关县(区)党委、政府,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各煤矿企业和有关乡镇村密切合作,努力加长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短板”,一个又一个采煤沉陷区被治理成民生幸福园,成果逐步扩大,统筹提升了矿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水平。淮南市潘集区就是全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缩影”。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南市,把采煤沉陷区治理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潘集区积极性更高,在泥河镇后湖村,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治理经营模式,212户农民以包括沉陷在水下的土地入股,100多位农民成为合作社“工人”,宜渔禽则渔禽、宜瓜菜则瓜菜、宜粮果则粮果、宜花木则花木、宜旅游则旅游,实现了沉陷土地不荒废、失地农民不失业、生态环境得恢复的多赢局面。后湖村每年新增集体收入10多万元,农民人均增收800多元。采煤沉陷区治理成了现代农业生态园、农民生产生活的幸福园。潘集区获“全省民生工程实施工作突出贡献奖”,“后湖模式”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此外,淮南市还在大通区采煤沉陷区探索出与资源枯竭矿井土地盘活相结合的“泉大模式”;在谢家集区采煤沉陷区探索出与发展第三产业相结合的“鑫森模式”。

2010年10月22日,安徽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暨村庄搬迁安置现场会在淮南市召开。会议指出,皖北六市目前已建和在建煤矿121个,年生产规模1.4亿吨。老的采煤沉陷区还有部分尚未治理。随着煤炭开采速度,每年将新增采煤沉陷区约40平方公里(6万亩),涉及约50个村庄5万人。会议提出,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指导,结合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抓紧制定全省及皖北六市和有关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十二五”规划,逐步实现煤炭资源开发与采煤沉陷区治理协调共进。

统筹城乡 以城带乡 创先争优全面提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按照中央的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2003〕26号文件精神,扎实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坚持每年进行一次考核、每两年进行一次表彰,并抓好考核成果的转化运用,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做法,有力推动了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淮南市潘集区的主要做法:一是统筹城乡,三级联动,合力共创;二是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结对共建;三是创先争优,党群联动,携手共进,被评为2007—2009年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10个先进县(区)之一。2009年,潘集区推行党员议事会制度的做法在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座谈会上交流经验;村务公开工作被评为全省示范县(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潘集区这块在前些年相对落后的“短板”加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和高效服务。2009年,潘集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五项指标增幅,居淮南市第一位,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县区发展先进单位”。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和要求,着力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格局。在思想观念上,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放在以城带乡的背景下来思考,融于城乡一体的格局中来推进。在资源配置上,要推动城市党建资源向农村流动。在工作要求上,要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机制。

2010年6月25日,安徽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表彰暨农村创先争优活动推进会强调,要全面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把联动共创的成果作为衡量结对单位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成果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

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发出号召:“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又将谱写新的篇章。

展望“十二五”,我国的“‘短板’加长故事”会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整体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作者为安徽省党建研究会会员、淮南市党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猜你喜欢

后进村淮南市选派
雨中即景
贵州毕节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
划分六类重点乡村 因村选派第一书记
山东肥城:“加减乘除”工作法加快后进村转化提升
省首批选派干部已全部驻乡村开展工作
采煤沉陷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以淮南市为例
淮南市3~6岁幼儿各项身体形态分析
宁强把后进村作为后备干部“磨刀石”
淮南市一院举办“市内科病例讨论会”
四措施推进后进村党组织整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