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郊大厝的今昔
2011-09-25缪华
缪 华
翠郊大厝的今昔
缪 华
一
吴应卯如果活在当今,即使进不了“福布斯”的排行榜,也进得了其他富豪排行榜的。
对于他的资产究竟有多少,我们无法了解,毕竟是200多年前的古人了。但也不全是无据可查,仅看他在翠郊洋里盖的这座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大厝,就可以想象到他的殷富程度了。要是您对数字不敏感,那就换一种直观的比较方式,那就是这座翠郊大厝比名声显赫的山西沂县的乔家大院、浙江诸暨的斯宅要大一倍。
这下,您应该有些概念了吧。
没去过乔家大院?也没有去过诸暨斯宅?那我们就再换一种方式,换成银子,总不至于没有见过钱吧。这座大厝一共耗费了64万两的白银。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熟悉武松杀嫂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情节,就是武松替知县送礼从东京回到阳谷县,得知哥哥武大身亡的消息,心生疑窦,遂询问知情人郓哥。那郓哥也瞧了八分,便说:“只是一件,我的老爹六十岁,没人养瞻。我却难相伴你们吃官司耍。”武松道:“好兄弟!”便去身边取五两银子,道:“郓哥,你把去与老爹做盘缠,跟我来说话。”郓哥自心里想:“这五两银子,如何不盘缠得三五个月?便陪侍他吃官司也不妨。”在宋代,五两银子对一般的百姓人家来说,可以盘缠三五个月。那六十四万两呢,又能盘缠多少日子呢。而与翠郊大厝年代相近的《红楼梦》,里面写到的丫头工钱,也是一个比照。“袭人每月一两;晴雯麝月等七个大丫头,每月人各月钱一吊;佳蕙等八个小丫头,每月人各月钱五百。”
这仅仅是吴氏为四个孩子盖的最大一座房子,其他三座规模稍小些,但也不会小得太多,还有茶庄、茶店。因此,你不得不信服吴应卯的经济实力了。真要是他因为资金流动出了些困难,用这房子做抵押,那些钱庄肯定是乐颠颠地放贷给他的。
吴应卯无疑是一个商界的成功人士。
翠郊,位于福鼎市白琳镇境内,依山傍海、风和日暖。南方的兴盛是从东晋以后才开始的,由于西晋的王室争权、外族侵犯,纷争的战火致使士族和民众纷纷南逃。世外桃源的生活,自给自足的物质,加上北方先进技术的引进,使南方经济的发展得以突飞猛进。地处交通要道的翠郊,从唐伊始就是福建北驿道的一个驿站。从福州始,经连江、过宁德、入福鼎,然后从分水关进吴越。这条连山衔海的驿道,走过赴京赶考的秀才、走过开赴边关的将士,也走过往来贸易的商贾。沿途的人家因此而拓展了视野、把握了商机。红尘滚滚的驿道上,渐渐多了一缕翠郊白茶的清香和淡雅。
春天的风夏天的雨,秋天的霜冬天的雪,四季的花落花开,晨昏的日出月落,不变的是驿道上马蹄声声芳草萋萋。奔波于驿道上的各色人,无论是走镖还是赶考或是投亲……倦了累了,就在沿途的客栈歇个脚,看围炉煮茶、听雨打芭蕉,心中自然就多了一份温暖。“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要是你住在翠郊,次日早行,必定带一些当地上好的白茶,这除了提神醒酒之外,还睹物思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越来越多的商人,奔着翠郊奔着白茶来了。一个来自江苏无锡的年轻商人,从像雀舌般的纤纤嫩芽中看到了浓浓的商机,毅然决然放下手中已成气候的雨伞生意,改弦易辙,把目光投向了完全陌生的茶叶领域。他与别人不同的是,不顾生活习惯的不便,不管语言交流的障碍,铁了心在翠郊扎根,凭着吃苦的精神、顽强的耐力和对商机的敏感,一番拨弄,终于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大茶商。
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夫差的第104代孙——吴应卯。
二
初次走进这座建于清乾隆10年(公元1745年)的翠郊大厝,总有进入迷宫的感觉。土生土长的导游很自豪地告诉我们,说这大厝有3个三进合院、24个天井、6个大厅、12个小厅和192个房间。就单体建筑而言,为江南古民居第一。
闽东有很多明清时期的民居,散落在各地,但像翠郊这么大规模的民居,还是很少见的,毕竟只有财大气粗的大款才有能力建造。在翠郊大厝飞檐翘角的门额上,有四个繁体大字:“海岳钟祥”,既是大气和实力的表述,也囊括了地理和心理的特点。经过翠郊的那条古驿道,在这里形成了一个重重的感叹号!它一头连着海一头连着山,而贯穿山海贯穿古今的,却是茶。这座大厝的里里外外,到处是茶的故事茶的味道,就像一把用久的紫砂壶,天长日久,即使不添新茶,也照样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茶香。我们来的时候,正是春茶上市的季节,满山皆是采茶人。大厝前黄色的迎春在池塘边开放着艳丽的花朵,一池春水映出了天的蓝和山的绿,其犹如一场大戏的序幕,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匠心独运地用亲和与温情,自然而然地把我们带进了剧情之中。
如今的翠郊大厝,已经没有了从前的鸡犬相闻,也没有了以往的童叟相嬉,在沉寂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它因旅游的兴旺而再度繁茂。很多人千里迢迢来到翠郊,就为了看看古人的生活环境。他们惊叹大厝的大,惊奇大厝的美,也为大厝的“憔悴”而叹息。但这种繁茂是浅表的、是人为的。夕阳西下,大厝又立即陷入了静谧的状态,风摇月影,蛙溅水声。在岁月风雨的吹打和剥蚀下,这大厝已经学会了宠辱不惊兴衰不叹的处世态度,就像是一位饱经沧桑洞察世事的高人。白天的热闹也从容,夜晚的冷清也从容。从容得让我们在走进这座大厝时,都自觉地放轻了声音、放慢了脚步。
这些年,在人们对旅游品味提升之后,人文景观就成为了一大亮点,很多古厝被开发成为了旅游点。只是有的古厝人满为患,庸常的生活俗气根本无法让人将其与现实分开;有的古厝人去楼空,到处是荒芜的杂草与扑鼻的霉味,只有靠采集游人的气息来补充奄奄一息的人气了。翠郊大厝则介于两者之间,它住人,但不多,不急不躁,不吵不闹。整座大厝呈长方形,内部以三条纵向的中轴线左右对称为规则,其中设有24个天井。这些天井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正是它与房间、走廊相结合,才组成了春秋时期的井田模样,横平竖直。我想:这“井”字的象形也有类似的意思吧,叫天井,真是恰如其分。纵横交错的走廊串连起正座和附厝,大厝的建筑材料以木为主,无论是立柱还是横梁,无论是楼梯还是隔墙,无论是门窗还是地板,木,无所不在。在岁月的磨砺中,这些木尽管褪色尽管陈旧,但还是一如既往地撑起了整座大厝!
历史的气息在这里无所不在。对于这座大厝,很多人都喜欢用“古香古色”这样的溢美之词来形容,尤其是这个“古”字。我想:这倒不是指建筑材料的原色原味,更多的应该是木材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与艺术。在这座大厝里,最能表现艺术特质的当属木雕了。大厝的门雕窗雕,全部是用木刻作品装饰而成。这些作品中,有人物故事、有动物造型、有植物模样,还有文字图案,一件件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细细品味,就能感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每个细节中的体现。蝙蝠寄寓着“福”、桃意喻着“寿”、鹿表示着“禄”,还有喜鹊登枝或鸳鸯戏水……造型之精美,雕法之讲究,让当今那些自命不凡的艺术家都低声下气自叹弗如,毕竟在数以万计的木雕作品中找不出一件雷同重复的。据介绍,这是一个民间艺术家三代人十三年心血的结晶。要知道,这座大厝从奠基到完工,也正好花了十三年!
三
名人的物品无疑是能为大厝增辉的。
在这座大厝的所有题字楹联中,最为显赫也最为荣耀的,当数挂在三进主大厅的中柱上清代名宰刘墉的楹联了。上联为:学到会时忘粲可;下联为:诗留别后见羊何。如果没有导游的介绍,一般人是不会知道这楹联中所提到的人物。粲可,指的是达摩祖师的两个弟子:二祖慧可、三祖僧粲;羊何,说的是南朝的一对诗友:羊璿之、何长瑜。这楹联的意思是说学到融汇贯通时,豁然忘了恩师;别后留诗一首,见诗如见挚友。且不论其中的寓意如何,就是今人对当年赫赫有名的刘墉怎么会为一座偏远的民居主人题联感兴趣。结果听到了若干个不同的版本,但我还是相信了我转述的这个版本。缘由还是因为茶。据说大学士刘墉随乾隆微服私访下江南时曾到福宁府,在吴家开的一处茶楼里与吴应卯偶遇,茶禅一味,其从茶道中品出了很浓的文化味。而吴老板也不是等闲之辈,虽说比不上学识渊博的刘罗锅,但他扬长避短,从多年经营的茶中找到让刘墉感兴趣的话题,加上白茶的清雅,让大学士赞不绝口。兴致所至,刘墉诗兴大发,借古喻今,挥毫写下这禅意深刻、友情浓郁的楹联。
这样的楹联,比起如今的官员那千篇一律的题字,不知要风雅多少倍。
这也不是撞大运碰来的楹联和友情。吴应卯是个商人不错,但他的骨子里却有着文人的情结,这也是他能够和刘墉结交的重要原因。他在发家之后,遵天命、承祖训,投资兴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这在当时也算是一种回报社会的公益事业吧。至清末,两所学堂共培养出了20多个太学生,贡生、监生、庠生数以百计,其中有6人当上七品官,7人当上六品官,15人当上五品官,3人当上三品官。如今有很多的商人,对于这位先贤成功的认识,大为偏误。只一味地见风使舵傍大官而忽略了知恩图报办公益,到头来依然是竹篮打水。
经商的人往往比其他人精明,吴家的先人也同样具备这样的精明。他要只是个老实巴交的人,根本不可能把家业和产业做到如此之大。我们还是拿这座大厝为例吧,从立柱就可以看出他的精明所在。古人建房,最吃力的是衔扇。按照风水先生的说法,必须在一个时辰内,把整座房子的柱子组装、竖立、排列完整,方可保证家业兴旺、惠泽后人。但这可是一幢有着360根柱子支撑的大厝呀,必须用三四倍于它的桁料才能衔接起来,以一根柱子4个壮丁合力计算,最少需要1200个壮丁。一个偏远的小村庄上哪去找这么多的人?即使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恐怕也凑不齐这个数。吴老祖的精明在这时候大放异彩,他想出一条妙计:去外地请来两个戏班,唱三天三夜大戏,观众则免费吃住。听到消息,数千上万人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当大家还摇头晃脑陶醉在花好月圆的戏剧情节里时,衔扇时辰将至。演出暂停,主人登台,对着观众深深做个揖,将求助之事说了个明白。善良朴实的观众自然是乐于助人,再说白吃白喝,连这举手之劳的事都不干,岂不是有悖良心。于是,一拥而上。气派恢宏的360根立柱迅速站立,如陈兵列阵,好不壮观。
事毕,人们却发现了一大错误,忙乱中将二进与三进的柱子弄反了,变成二进高于三进。但这错却错出了大名堂——中脊四放、三合回笼,这格局竟与皇宫相仿。但我却以为这错也同样表现出吴老祖的精明,或许他这错还就是有意错的。在这偏远的地方,有几人知道皇宫的格局是何模样的?山高皇帝远,自己当皇帝。要是在京畿之地,他有几个脑袋,敢与天子相比?
商人的投其所好、商人的洞察世事、商人的精明能干,都在吴家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以发扬光大。
四
翠郊大厝还是免不了在星移斗转、风吹雨打中走向衰败。
大厝建成之后,不仅成为了吴氏一家老少、佣人的居所,也成为了吴家制茶贩茶的工厂和仓库。多少经过加工的白茶从这大厝的大门出去,沿着门前那条通京驿道,源源南下北上。一路茶香,一路风光。
吴家的名气越来越大,吴家的声誉越来越高。但在“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年代,富人必定遭人嫉妒与仇视,吴家也不例外。在二进的一个大厅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传递着当年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的木刻砖雕时,导游却指着地面一个隐约“人影”说起了一个神秘的故事,让我们纷纷围拢而来。
这个故事和嫉妒有关。
在导游的比划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很大的坐像人影,几乎“坐”足了整个厅堂。长脖斜肩,丰乳肥臀,双手垂落,盘腿而坐。但在脖子中间有一道门槛,而人影的头部却在门槛的另一方。这个人影正是吴家的女主人,吴家在选中翠郊这块风水宝地之后,先后请来了远近闻名的木匠和泥匠。大厝以木质结构为主,木匠先期到达,取料、放样、雕花、刻字,干得是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吴氏对这样尽心尽责又技艺高超的木匠很是满意,另眼看待。接着,泥匠也到场了,负责做地基及墙身等。他对吴家偏爱木匠心存芥蒂,妒火平添。在做这个中厅时,往三合土中掺入盐,照着女主人的模样做了这个“人影”。中厅是进出一进三进的必经之路,泥匠的用意是恶毒的,就是要让女主人遭千人踩万人踏,以此破了吴宅风水。春天时节,南方的地气潮润,“人影”受潮之后显而易见,而吴家也发生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比如茶叶生意不顺,比如家人三灾九难。一家人大为恐慌,幸亏那木匠还在吴家,便马上在“人影”的脖子处安了一道门槛,下埋桃木剑,破了泥匠的魔法。
这故事的背后,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对富家仇嫉的现实。也为吴家的衰败埋下了种子。
至于大厝为什么会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没有人愿意说、也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创业难守业更难”的古训,绝对是有道理的。守业的后人尽管也是一样的勤奋、一样的精明,但回天无力,根本无法重现先祖的辉煌了。“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有大环境的制约,也有小气候的影响。由于经济的起落和族群的分蘖,渐渐有人无奈地走出了这座大厝,或另辟蹊径,或改换门庭。这流传了二百多年的大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颓圮的发生。昔日的腾达成为了记忆的往事,旧时的燕子飞向了别家的屋檐。如今,这大厝只有少数后人留守着,那台木制的茶磨机也早早就成为了摆设和念盼。过去,吴家专有一个丫头负责开关窗户,开完日出,关完月出。现在,倘若一个人转几间空房,恐怕就毛骨悚然了。此一时,彼一时,已不能同日而语了。
坚守,是一种需要“憔悴”的付出。殚心竭力,鞠躬尽瘁,顽强地期待能有朝一日光宗耀祖,这精神与行为让我们肃然起敬。在我们的国度里,其实有很多需要这样“憔悴”的坚守,比如文化、比如道德。
当年想住进大厝的人,一定很多,如今却很少了;当年能走进大厝的人,一定很少,现在却很多了。自从翠郊大厝成为了旅游点之后,人来人往。但大厝里的后人依旧保留着先祖的朴实勤俭和淡定从容。面对众多好奇的目光,他们只是笑笑,虽不多话但有问必答。他们心里明白,那种好奇就像候鸟,路过而已,大不了停留一个季节。而自己则是留鸟,哪怕飞得再远,也终究要回巢的。
翠郊,尽管在岁月的磨损下显得“憔悴”,但对很多被钢筋水泥包围、被功名利禄纠缠的人来说,却成为了一种精神和物质上无法回避的比照和思考,也许还会有人为此而“憔悴”的。
责任编辑 林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