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商业街公共配套设施的艺术化设计思路与改造实施
——以广州上下九商业街公共配套设施设计项目为例①
2011-09-24彭琬琰
彭琬琰
(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分院,广东广州 510006)
历史商业街公共配套设施的艺术化设计思路与改造实施
——以广州上下九商业街公共配套设施设计项目为例①
彭琬琰
(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分院,广东广州 510006)
广州上下九是一个有着浓郁地方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商业街区。在该历史商业步行街区的整体改造项目下,通过配套设施与广场文化相结合的设计思路达到消费与人文、历史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多重平衡;通过对国外案例的研究,策划一系列与公共配套设施相关的艺术活动以激发传统历史商业街区的文化活力;在设计实施上,通过对街区传统建筑群落风格、街区商业历史的了解与分析,以及针对消费群体的用户研究,整合出的系列设计,将同时满足在街区整体风格和使用功能上的双重改造要求。
历史商业街;公共配套设施;广场文化
在旧城更新改造基础上进行发展,以城市传统风貌作
为现代步行街的消费背景,此类改造项目在国内已不新鲜。如何在保护旧城区风貌的基础上融入主流消费人群带来的消费文化,回应现代步行街区公共空间在功能与文化上的需求,并将这种讨论延续到公共配套设施上,以硬件配置为基础结合一系列软性的公共艺术活动策划,展现出具有延续性与创新性的城市文化内容,是本文将着重讨论的。
一、改造街区的历史与文化风貌
广州上下九包括上九路、下九路和第十甫路,是广州购物、旅游的重要去处。经过历史漫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当今商业步行街中西合壁的西关特色文化[1]。
上下九商业街在历史上就是广州市著名的商业区。早在隋唐时期,印度高僧达摩在此登岸传教,因而得名“西来初地”。宋代,广州西关的绣衣坊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商业聚落。明清时期,随着接待外国使者和商贾的怀远驿的设置、大观河的开通,以及十三行成为广州对外贸易重要口岸,商贸日益兴旺。鸦片战争后,广州城的富商巨贾纷纷
在西关择地兴建商铺和住宅。清末民初,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已有许多商人在此经商。民国二十六年 (1937),十八甫一带的商户毁于大火,西关的商业逐渐向上下九甫和第十甫转移。到1995年9月30日,上下九正式开放为商业步行街[2]。
上下九独特的岭南建筑文化突出表现为西关大屋、骑楼、竹筒屋等。其中的骑楼建筑连绵千米,始建于清代,是一种既吸取了南欧建筑特色和中国北方满洲式装饰,又保留了西关传统建筑风格,适应南方炎热多雨气候,可供商户、顾客在任何天气下环境下进行商业活动的实用又美观的建筑长廊。
上下九还具有浓郁的西关民俗文化特色。如下九路至今仍有“文澜巷”,印证着昔日十三行富商组建的“文澜书院”的历史。第十甫路的湛露直街至今仍有岭南画派大师昔日开办的“岭南艺苑”故屋。陶陶居历史上是粤剧艺人的聚所,曾以“西关古 (故事)坛”、霜华小苑书画展驰名,这里群众自娱自乐粤曲演唱“私伙局”,也颇有名气。
上下九的历史文化风貌,为商业步行街的整体改造,特别是其中的公共配套设施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风格元素与想像空间。
二、商业街区与配套设施的现状、问题以及用户研究
设计伊始,通过初步调研,在空间格局上细分为步行街与城市广场两大格局,而在功能需求上,在露天小吃集中区域划分出饮食区这一介于步行街与广场空间连接边缘的功能区,针对街区的现状与问题,根据区域划分进一步进行调研与分析:
步行街:除上九路段保留有一些大树和上下九广场设置的低矮的植物之外,商业街区整体绿化较少。长寿路地铁站一直到上九路,路径长,节奏单调,主要通过门楼体现节点作用,常常能看到游人挤靠在沿街为数不多的座椅或其他诸如立柱的公共设施上,游人的休憩需求在街道高度流动性的要求下被弱化牺牲。
上下九广场:位于街区中的上下九广场是整条商业街区中最重要的节点,停留的人较多,但同样缺少休憩设施。广场的主要活动人群为年轻人,在周末有一部分携家人孩子的市民或旅游者。除了商业活动,缺乏针对人流的爱好与需求所划定的空间或经策划的非商业文化活动。据观察,除广场周边小吃食铺以及途中休憩,人流对广场缺乏停驻热情。
分析其中原因,主要在于:从整体环境来看,广场布局上匀质化,铺地在视觉上过于刻板,缺乏柔性和活性因素 (包括绿化等)。人流从空间狭长的步行街通过视野开阔的广场,因针对人流方向缺乏指引性的梳理和引导,步行街整体的节奏和连续性被广场生硬打断,而缺乏引导的人流在涌入广场后骤然分散。又因为缺乏功能分割而让广场内容空泛而平均。再加上节假日广场中心泛滥的纯商业活动阻碍了流动人群的视线和行进路线。广州日晒强度高,广场缺乏遮蔽设施的无序拥挤状态给人无形中带来极大焦躁的情绪。又因硬件上无法满足人群所需要的休憩、交流以及观看要求,本应成为街区活动中心并具有激活全街区人文活力功能的广场却在日常使用中呈现出混乱无序而缺乏人文内涵的状态[3]。
饮食区:步行街内大小食肆数十家,其中有代表西关饮食文化的多家传统老字号。旅游大巴在此频繁出现,是外地游客来体验广州餐饮文化的常去之地。近年来为迎合年轻消费者,各类速食小吃涌入街区,上下九广场和荔湾广场与步行街交界边缘露天小吃铺密集,人群攒动。处理饮食包装及饮食油污是相关区域最为棘手的问题。原来所配备的垃圾收集系统尚不能完全满足本区清洁需求。虽然食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携带性,但短时间停歇的食用以及携带整理需求急待解决。这也是公共配套设施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
除了对划分区域的观察和调研,团队针对街区的主要消费群体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研和采访,以分析街区的主要活动人群,以及与活动相关的功能需求。
主要消费人群:调查数据显示,上下九步行街的消费者以广州本地居民为主,占48%;其它依次为省内居民,占27.2%;外省旅游者占20.3%;境外旅游者占4.5%[4]。这说明上下九商业步行街主要为本地人服务,是地区性的商业活动中心。
下九步行街目前的商业形态以针对年轻消费群体的中低档服饰售卖为主,小型饮食为辅,以长期促销的低价吸引消费者。据观察未见到高档品牌店铺入驻。主体消费群年龄在18~35岁之间,文化层次中等,中等收入,职业是以公司、企业、服务业职员或学生为主。上下九广场附近有一些 KTV、酒吧等等,年轻的女性消费者居多。一些老字号的光顾者则是慕名而来的外地旅游者和原来西关的老居民。
沿街的流行服饰、露天小吃等中低档次消费使得街头人群在流动性上要求大,在对配套设施功能上对于如何平衡休憩与流动,如何更适合露天小吃状态的垃圾收集都有相应的要求,在对配套设施的设计风格把握上,除与街区整体建筑风格相协调外,要同时兼顾到街区年轻人和游客两大消费群体的审美取向。
三、商业街区公共配套设施的设计思路
1.针对年轻人文化需求的设计思路
上下九步行街既是保留大量老建筑风格的街区,同时又是以年轻消费群为主的商业区,根据凯文·林奇的观点,人们对于环境的需要不仅仅是其结构良好,而且应该充满诗意和象征性[5]。面对当下街区针对年轻人的元素呈现纯商业化的乏味与单调,让艺术文化活动进入商业街区变得必要,在此基础上注入更多潮流文化,一方面有助于年轻人了解老城区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适应时代发展,吸引更多年轻消费群体。
针对年轻人所策划的文化活动除了现在比较流行的诸如街舞、广场音乐会、广场极限运动、广场服装秀等活动外,与街区公共配套设施紧密联系的活动是相关设计策划的重点。而国外大量城市公共配套设施案例为设计团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设计思路:
德国柏林熊。在德国柏林,柏林熊的立体彩绘造型作为城市的一道风景频繁出现在城市户内外的公共区域。柏林熊的相关组织单位复制多个造型一致高度2米的白底模型,由现代艺术家在模型上绘制不同的主题图案,相关组织还会在市民和游客间募集活动主题,按季推出不同系列的柏林熊创作。在展出一段时间后,经艺术家之手的柏林熊通过拍卖为各种公共或慈善活动募集资金。在城市标志造型柏林熊上进行的艺术创作不仅有着装点美化城市的作用,也让市民与城市进行着密切的互动,其内涵不仅仅在艺术创作,同时也是市民参与城市文化输出的特殊桥梁。
日本井盖:在日本,下水道的井盖成为鲜明的城市名片。人们不仅将井盖设计得五花八门,还赋予了它向导功能和各种纪念意义。1977年,冲绳首先采用了鱼形花纹的井盖,将建设美好生活环境的愿望隐含其中。这种作法很快风靡全日本。其主题或是选择本地著名的建筑或街道做图案;或是将土特产或是手工艺品作为井盖的设计图案;或是迎合日本的动漫文化将卡通形象用于井盖,亦有针对活动临时发行的纪念井盖。2000年时逢日本和荷兰往来400周年,长崎市以荷兰人初次上岸时的情景为图案,在当地设置了特色井盖,上面还醒目地标有纪念文字。日本各城市对井盖富有地方特色的设计,颠覆了井盖一贯冷硬的形象,使得城市配套的硬件设施在其基本功能满足的基础上成为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设计团队针对上下九的相关配套设施设计借鉴了上述国外的设计理念,根据上下九消费人群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城市配套设施的艺术活动方案:将艺术活动、潮流时尚与配套设施诸如井盖、篦子、立石、雕塑装置等相结合,营造街区的艺术氛围,增加街区活动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同时与商业结合,形成自给自足的良性循环,最终形成有城市品牌意义的街区艺术活动,造就新的城市景观与旅游看点,打造年轻化的城市名片。
公共配套设施的艺术创作分为艺术家参与和群众参与两大板块,场地以上下九广场为中心,可延伸至荔湾广场前和下九路步行街的街道中心。创作的公共配套设施主要是井盖、立石,以统一街区装置。艺术家参与的公共配套设施创作按季度或节庆邀请平面设计师、流行设计师或雕塑家进行井盖、篦子及立石设计,并铸造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可作为收藏品进行拍卖,收益可作为活动运营费用。目的是以艺术性和话题性提升人气,强调商业街区的品牌与特色识别,形成新的街区景观,而后续拍卖增加了活动价值感和延续性。
群众参与的公共配套设施按季度设置主题,在网络征集设计方案,按投票选择方案并铸造铺设,或者邀请涂鸦绘画者进行现场创作。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进行网络拍卖。目的在于增加广场设施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更以网络话题性提升人气,强调商业街区的品牌与特色识别,形成新的街区景观。主要由群众参与,可以是涂鸦爱好者,也可是不同节庆活动、不同主题的相关人群 (如“六一”儿童节组织儿童参与、“五四”青年节组织青年学生参与)。
2.针对游客的西关风情再现需求的设计思路
上下九作为代表广州特色的西关老建筑保护区,也是游客到广州的重要游览地。如何既具有时代感,又突出地域特色,成为公共配套设施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同时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城市历史情景再现的雕塑装置受到了游人的欢迎,许多游客纷纷在这些雕塑装置前合影。这一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游客对历史旧街改造区的消费,不仅仅是消费街区的现代商品与服务,同时也是现代人对于城市历史情景、城市记忆以及城市传统的消费,如何在现代消费品充斥的消费环境下,引起街区消费人群对于城市记忆的共鸣亦是设计团队所考虑的重要方面。
与广州上下九有着类似地域和时代背景的香港上海路在香港理工大学所主持的改造项目中,其历史商业街的历史情景被挖掘、提炼和再演绎于公共配套设施的造型元素上,其设计案例为公共配套设施的历史再现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上海路是香港最老的商业街区之一,上世纪的20年代就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本土与殖民特色的商业群落:传统婚礼礼服制作铺、沿街肖像画、信件代写服务、锅具壶具修补、旧书摊点等诸多买卖。这些商铺和沿街摊点在现代或消失或式微,但却是城市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香港的设计团队在调查翻阅了大量资料后,将这一段历史记忆抽取,并将其故事性延展,设计了一系列平面化的图形,大量制作于铺路地砖上,使得游人在上海路的行进过程中与曾经此路上的商业情景有了邂逅和了解的机会[6]。
提炼历史商业街区曾经或现有的商业特色以另一种方式重现,这一思路在上下九街区配套设施的设计的思路上有了另一种体现:
在上下九步行街上鸡公榄的买卖作为传统广州的时代痕迹一直吸引着大量游客的关注。所谓鸡公榄,实际上就是广东特产白榄,为广州人普遍喜爱的传统糖果。旧时的卖榄人为了吸引顾客注意,把一只色彩缤纷的纸扎大公鸡模型套在自己身上,吹着唢呐穿街过巷叫卖橄榄,而且卖榄人能用唢呐摹拟公鸡的叫声,唢呐所发出的嘀嘀嗒之声,正与广州话中“鸡公榄”谐音,广州市民便因此称之为“鸡公榄”。
吹着唢呐沿街叫卖的鸡公榄兜售者带有强烈商业与地域性的形象,在上下九公共配套设施的设计中,被设计团队提炼为立体人形装饰,并使用在指示路标的柱头等设施的局部。这一形象设计在作为情趣装饰元素的同时,亦可作为上下九这一传统历史商业街区的文化载体,暗喻商业街区商业文化的延续。
与之同时,与“鸡公榄”这一街区特产相配合,街区宣传和纪念品开发亦在此着手,或平面或立体的“鸡公榄”小人被制作印制在富有广州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上,代表着上下九的品牌文化,拟在上下九区域开设专卖市场进行销售和宣传。
四、商业街区公共配套设施的设计实施
1.设计风格
上下九街区老建筑以骑楼为主,街区现存骑楼式建筑238间,多建于20世纪初。骑楼街是有岭南特色的商业建筑,跨人行道而建,形成一个步行的长廊,特别适应广州多雨外加高温日晒的亚热带气候,可防雨防晒,同时又便于商铺敞开门面,展示橱窗,招揽生意。具有西关风情的老街名店、岭南特色的骑楼建筑,相对完整地保留着传统的城市格局,是广州传统城市街道生活的集中体现。
同时,上下九还保留着清末民初中西合壁的建筑风格:既有中国特色的满洲窗、女儿墙、栅花、拦河,又有西式的外墙装饰图案和铸铁通花阳台。西式骑楼风格以上世纪A rt Deco(装饰艺术运动)为主,结合了植物流线形态与机械美学,以机械式的、几何的、对称的纯粹装饰线条的墙视、门栅立柱等民国西洋风构件沿街比比皆是。
在上下九商业步行街公共配套设施的设计风格上,设计团队配合上下九整体的建筑风格,整理出旧物复原和旧元素新演绎的两种思路。旧物复原:参考上下九本地区以及香港、上海等租界殖民时期的相关历史文献和历史照片,结合对上下九附近老居民的调查采访,复原了一些带有强烈历史记忆元素的设施,如搪瓷门牌、陶瓷花盆等。旧元素新演绎:在商业街的电话亭、直饮水装置、部分井盖、步行街座椅以及饮食区立桌等设施的设计风格方面,我们提取了街区传统的建筑构件或纹样,进行简化、夸张或平面化的处理。其建筑符号或造型体现了传统的元素,而功能结构上却是新的使用方式,风格上更迎合年轻人的审美时尚。
如街区公用电话亭高两米,以钢板镂空镶嵌钢化玻璃的方式,将满洲窗这一极具西关特色的建筑元素使用在电话亭的设计上 (图1)。设计既具有装饰性,同时又具有良好的采光性。电话亭本身也成为了一种游人欣赏消费的街区艺术装置。
街区的直饮水装置,是根据广州陈家祠的廊柱建筑构件进行再设计而形成的。在1米高的石雕柱身上安装黄铜喷口。这种设计风格在展现厚重的广州城市历史文化的同时,又通过嫁接手段将一定的使用情趣与使用功能相结合,使游客在使用直饮的同时与设施本体发生纪念性的互动。
2.功能实现
在对街区进行用户调研的最初,街区的绿化、广场遮蔽、休憩空间以及设施的情节性、耐用性成为设计团队在功能上的关注重点。
在对广场公共座位进行设计时,我们赋予其街区绿化、广场遮蔽和休憩等多种功能。考虑到广场座椅使用者遮蔽、休憩和互动的需要,管理者安装、清洁和维护的便利,以及广场场地所要求的对人流疏导的特性,确定了如下设计目标。简单化:考虑大量人群使用的需要,形式与材料采用尽量简单化的处理,避免提供过分舒适的环境而造成长期滞留;多用途:与绿化相结合,结合种植藤类植物的花盆与花架,形成遮阳篷,考虑连续性景观效果,花架需考虑不同季节的视觉效果;艺术化:组合搭配的模块化形态,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方便安装,充分利用场地;互动性:坐憩无方向限制,能够让人参与,便于交流。最终选用水泥与钢作为主体材料,座椅为水泥浇注模块,可维合成封闭的圆周和开放的弧形等多种组合,也可作为单体群落散乱摆放 (图2)。模块本身具有雕塑观赏性,同时,休憩者将受维合方向的引导而有聚拢与分散两种状态,这样就满足了交互沟通与保持个人空间两种需求[7]。
图1 采用满洲窗造型元素的电话亭Fig1 The telephone kiosk which use the modelling element of Man Zhou window
图2 与绿化结合的广场座椅,座椅模块根据广场功能需求有不同的组合摆放Fig2 The square bench combined with afforest,modularized for different function group
针对饮食区的划分,在经过对现有空间的研究及手拿小吃的消费者跟踪调研后,设置了原空间并不具备的立桌(图3),其设计目标有:结构简单坚固:考虑高频率、短时间使用,形式与材料简单化处理,便于清洁,可拆卸;艺术化的形态:考虑组合效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多用途:饮食的同时方便沟通,除放置食品外,考虑物品的放置等。最终产品选用钢结构,方便清洁;桌脚和桌面为钢板水切割后焊接组装,边缘有带倒角的齿形装饰纹样,供使用者在吃东西同时暂时挂置购物袋,用螺栓安装于地面以方便拆卸。根据扬·盖尔关于社会距离的分类,0.45~1.3米是适合亲近朋友或家庭成员间的谈话距离[7],立桌的规格使用了遮维合的空间距离,即高1米,直径0.4米。
图3 带有波浪形挂钩的立桌Fig3 Stand table with undee hook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根源,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资源”[8]。在上下九商业街的多次复原与改造过程中,如何延续和保护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历史风貌一直是讨论的焦点,手段多是针对历史建筑的复原与保护。然而,如同城市中人及其活动与静止的物质元素同等重要,商业街区过去和现在的市井生活面貌等记忆性的文化内容的延续与保护,与旧街区历史建筑的维护与复原应该同样重要,在设计上应该同样值得重视。在公共配套设施硬件功能保障的前提下,激发年轻人对于过去城市记忆的兴趣与想像力,这种设计理念相信将在未来的城市公共配套设施设计中得到更多的实践。
注释:
①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分院冯树副教授带领的团队于2009年10月承接上下九公共配套设施设计项目,并于2010年3月完成设计投入实施,全部项目于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完工。笔者有幸为设计团队成员之一,并参与项目设计实施的过程当中。
[1]佚名.上下九商业街[J].商业文化,2008,(3):68-71.
[2]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辑委员会.广州十三行沧桑[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3-12.
[3][英]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M].张永刚,陆卫东,译.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4:109-112.
[4]保继刚,甘萌雨.广州旧城城市游憩商业区比较研究[J].风景园林,2005,(1):80-83.
[5][美]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91.
[6]Kin WaiM icheal SIU.U rban Renewal and Design-City,Street,Street Funiture[M].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07.
[7][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57,71.
[8]陈剑飞,张骏.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J].低温建筑技术,2007,(2):27-28.
Abstract:Guangzhou Shangxiajiu block is a commercial district w ith stro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 rofound cultural foundation.Under the w hole renovation p roject of this historical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block,it can keep themultip le balances of consump tion and the humanities,history and modernity,aswell as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designing ideas of facilities combined w ith p laza culture.It can also instill cultural vitality into this traditional historical commercial district by studying fo reign cases and then p lanning a seriesof art activities related to public facilities.While renovating,a seriesof designs can be planned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s and analyses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tyle,the commercial history of the block,and the researchesof consumer groups to meet the dual transfo rmative requirementsof theoverall style and functional use of the block.
Key words:historical commercial street;public facilities;plaza culture
The Artistically Design ing Ideas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ublic Facilities’Renovation Conducted in the Historical Commercial Street——taking the design ing project of public facilities of Shangxiajiu Commercial Street in Guangzhou asan exam ple
PENGW an-yan
(College of Design,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 rts,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China)
J59
A
1673-0313(2011)01-0171-04
2010-11-10
彭琬琰 (1985—),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生,从事工业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