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2011-09-24左国强周鸿燕崔海燕
左国强,周鸿燕,崔海燕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冶金化工系,河南济源 454690)
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左国强,周鸿燕,崔海燕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冶金化工系,河南济源 454690)
在对相关企业、高校及毕业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明确职业岗位,归纳核心能力,总结核心课程,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工业分析与检验;人才培养模式;高职
工业分析与检验属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中化工技术类下的一个专业,是分析化学在工业生产实际应用上的一个分支,是对工业生产的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等,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要求,进行分析检验,以得到其化学组成、含量并判断其品质的一门学科。
济源地处豫西北晋东南,连接河南山西,在周边区域内有国家级煤化工和盐化工产业基地。在这一行业背景下,现有的和新生的化工生产企业所需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严重不足,这为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契机,并为该专业培养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
在经济及社会发展过程中,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办学特色,办学质量以及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工作实践需要,很大程度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研究人员把培养模式中的课程体系结构即“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含集中实践)+拓展学习领域(包括专业拓展和公共拓展)”运用到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设计调查问卷,明确企业用人需求,收集毕业生反馈意见,整理同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经验教训,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正在实施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创新性意见。
1 对座谈会与问卷调查的归纳总结
我们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进行调研:①开座谈会。把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的框架进行介绍,听取企业一线分析检验专家及技术人员的意见。②问卷调查。对开设有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高校、相关企业和毕业生进行调查,倾听他们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1.1 座谈会总结
除看重实际动手能力外,企业一线分析检验专家及技术人员很看重学生的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精神,在企业一线,安全是第一位,为确保员工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学生必须要服从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课程设置上,专家及技术人员普遍认为学校教育中理论和实践要很好地结合起来,最好能和企业生产实际中的成品、半成品分析案例结合起来;同时他们很看重我院系部的区域、师资优势,如果有必要,他们愿与系部开展深度合作,攻克企业难题。
1.2 毕业生调查结果分析
绝大多数被调查人员比较认可在校期间系部安排的集中实践环节,认为每学期的集中实训与实际工作岗位比较接近,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技能,但由于受到学校师资力量的数量限制,部分学生反映课外实验实训时间没能很好利用,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就显得很有限,这无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1.3 企业调查结果分析
利用暑期下厂实践锻炼的机会,部分教师就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对企业进行调查。调查表明,多数企业认可我校的毕业生,他们到企业后上手快,与同事能够和睦相处,心态稳,能够稳下来做一些事情,但由于基础不扎实,因而在遇到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因此,部分企业建议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实验实训固然重要,但基础理论不过关,一切都无从谈起。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缩小规模,缩小用人需求,甚至待遇也降低了,这对学校提出了挑战,如何在严峻的形势下,提高学生素质,增加学生竞争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课题;另外绝大多数已经和我校合作的企业普遍反映在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的管理上存在难度,在顶岗实习的同时,学校还有很多琐碎的事务需要毕业生参与,这无疑影响了学生正常的顶岗实习,有时还严重影响企业生产。
1.4 高校调查结果分析
利用暑期外出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和参加全国化学检验工大赛的机会,我们调查了同类高校的相关教师。多数兄弟院校认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因为随着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一批懂理论、会操作、能处理、素质高的优秀化验和管理人才;他们普遍愿意同我校展开合作、交流,特别是在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中,如何制订课程标准、如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大家都在摸索,多数教师对学生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或者技能证书也比较认可,认为这可以提高学生素质,增加就业砝码;有的高校大胆走出去,聘请企业一线的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长期授课或者开展讲座,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一线经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多数教师普遍认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师资力量应该在实战经验上下功夫,如果师资充沛的话,可轮流派出教师到企业锻炼,丰富阅历,增加“双师”教师数量。
2 核心能力及核心课程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职业岗位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职业对高等职业人才的要求是不同的。根据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需求特征进行分析,按照具体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的普遍性和通用性,将职业岗位分为以下七类。
①分析化验人员:负责对原材料、化学品、工业成品和半成品分析化验,并做详实记录,对化验结果能做出准确的分析处理,能对分析方法提出改进性建议。②质量检验人员:负责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负责原材料和产品的成分检验,对检验结果能做出准确分析,能写出分析报告并给出检验等级。③环境监测人员:负责监测点样品的采集工作,负责环境监测系统的管理,提供监测技术,能做出正确的监测方案,能对监测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处理,能对处理结果写出相应的分析报告,并建立评价系统,能提出合理的控制或治理方案。④工艺人员:负责产品的可生产性,可装配性和审核工作;根据检验结果,制订新产品试制工艺方案;对原材料或生产工艺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⑤新产品新工艺研发中的分析检验人员:负责完成新产品开发计划;负责编制新产品相关技术、工艺文件及检验标准;负责收集国内外技术资料,关注产品动向,提供技术参考;负责技术工艺培训,对生产线进行技术指导;负责新产品开发,采取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以提高产品质量。⑥仪器仪表的安装调试及维护人员:能从事各种仪器的使用、安装与维修;负责仪器设备安全技术指导;负责测试分析仪器的检定、检测的联系与管理工作。⑦实验室组织与技术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室的仪器、药品、设备的存放与归类,并定期盘点与报损;熟悉化验室的仪器、药品、设备的规格、性能和使用方法以及保养要求;负责有计划地增添实验室仪器和设备;能对实验室进行认证和管理。
在对典型职业岗位及主要职责与任务认真分析调研的基础上,提炼专业核心能力,总结培养方法与途径如下:①熟练应用各种化学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检验的能力,通过《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技术》、《工业分析》课程的学习、实训中获得。②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准确提供分析数据及书写分析报告的能力,通过实训获得。③分析仪器的安装、调试、维护、检修能力,通过《分析仪器的使用与维护》及平时的实训环节中学习获得。④化验室组织和管理能力,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及定岗实习、工学结合环节获得。⑤正确执行本专业的各类标准的能力,通过集中性实践环节获得。⑥危机处理能力,通过实训、培训、讲座、定岗实习和工学结合环节获得。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为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和关键,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载体,因此核心能力需要课程来支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一致认为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为专业基础课程,工业分析、冶金分析、环境检测、食品分析、分析仪器的操作与维护为专业核心课程。
3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本专业录取对象为河南省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应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在明确培养目标之后,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含集中实践),拓展学习领域(包括专业拓展和公共拓展)组成,各类课程的学时、学分和所占比例如下(见表1)。
表1 教学学时与学分分配表
表中的分散实践为理论课程的相关实践环节,集中实践有认识实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训、化学检验工实训、工业分析实训、工学结合实习、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环节,由表可以看出,我校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我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
3.1 大胆尝试双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两个体系相互独立的情况下,两者都不可能单独承担起培养成千上万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只有将两者的优势融合,即成人学校要求其毕业生在取得学历、毕业证的同时,还拥有一种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推行双证书制度,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际操作技能,兼有学历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学生,是该专业培养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
3.2 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化学检验工技能竞赛,为与全国同类院校交流提供了一个的平台,切磋人才培养的经验,对我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促进了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和形成。
以参加大赛为契机,加大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的投入力度。推进学校软件与硬件建设,引领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校的学校办学水平与知名度。
3.3 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本着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建好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加强对校外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从学校管理角度出发,选择与学校专业及专业群吻合度高、生产管理规范、技术较为先进、有教学场地、生成任务饱满的企业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要求,企业根据岗位需求,和学院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供实习实训岗位,由企业工程师和操作工人担任校外实训指导教师,使学生毕业后能马上顶岗工作。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学习有动力、有目的,有利于培养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 结论
工业分析与检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和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全体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才能完成。以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发挥了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优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竞争能力。当然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的不断加剧,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不断优化。
G642.0
B
1003-3467(2011)03-0062-03
2010-10-21
左国强(1982-),男,讲师,从事教学工作,电话:13849596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