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第一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011-09-22房灵敏刘永华

卷宗 2011年7期
关键词:制约因素西藏

房灵敏 刘永华

摘要:西藏农业由于受土壤、温度、水利等条件的限制,规模小、成本高,发展潜力有限。西藏牧业由于受季节性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宜牧地产草量少、宜林地开发难度大、气候条件的制约,在目前条件下西藏牧业得到较大规模发展的可能性也较小。西藏宜经济林地面积小。

关键词:西藏;第一产业;制约因素

Abstract: Tibetan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otential is limited due to soil, temperature, small-scale, high cost, water and other conditions. Because of seasonal, climate conditions, under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imal husbandry in Tibet to development in large-scale is also less likely. Economic forest area should be small.

Keywords: Tibet; Primary industry; Constraints

西藏耕地资源少,粮食作物单产水平低,耕地改良难度大,土地的人口承载能力小,按照高投入高标准人均消费量计算,西藏最大人口承载量仅为444万人。所以从土地资源禀赋层面分析,西藏并不具备发展种植业的比较优势。宜牧地产草量少、宜林地开发难度大、气候条件的制约,西藏牧业没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所以西藏的农牧业受宜农、宜牧和宜林土地资源有限的约束,其发展前景不大。

一、耕地资源少

宜耕土地资源少,宜耕后备土地少、开发难度大,现有耕地以坡地和旱地为主、耕地质量差、生态环境恶化。灌溉条件差、有机质低、质地粗和砾石多是西藏宜农地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西藏各类农业利用的土地资源中,适宜种植业利用的宜农土地资源面积最少,仅占西藏土地总面积的0.41%。西藏自治区的土地垦殖率只有0.38%,是全国各省区中土地垦殖率最低的地区。已利用的宜农地中有一半以上属于三、四等地的质量水平。难以利用土地比例大。高寒干旱的土地资源类型占优势。西藏共有水田0.42千公顷,旱田227.81千公顷。单产水平低,增产潜力有限。如表1所示,西藏宜农土地总面积为739.78万亩,宜农土地基本沿河谷盆地分布。宜农土地中质量中等的三、四等地的面积较大,占55.96%;质量优良的一、二等地面积较少,占21.14%;质量低下的五、六等地的面积占22.90%。

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土地资源评价》第66页。

后备耕地资源少。受地形和水热条件的限制,西藏境内适宜种植业生产的土地资源有限,其中92%已垦殖利用。全区后备耕地面积为56.6万亩。其中质量较好的后备耕地面积为8.04万亩占后备耕地资源的14.18%。尚未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并不多,质量也较差,开发难度大,如不在兴修水利和改土培肥等方面予以较大投入,在目前一般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是较难有效地垦殖利用的。在尚未具备较高的技术手段和开发力量前,大部分后备耕地资源不易开垦,否则将会得不到稳定和明显的经济效益,甚至会导致土地退化或沙化等不良生态后果。为提高产量,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西藏许多地区曾一度盲目开荒,其结果不但无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反而导致不少土地退化和沙化,并使周围生态环境恶化。今后城镇扩展、住房增加、工业和交通的发展都将或多或少占用部分耕地,从而使得因人口增加而产生的对土地的压力越来越大。

二、单产水平低

目前,宜农一等地的粮食单产在每亩250公斤以上,高者超过每亩400公斤,小面积可创每亩900公斤。宜农二等地作物产量一般在每亩200—250公斤。宜农三等地粮食单产在每亩150—200公斤。宜农四等地粮食作物产量一般在每亩100公斤以下。宜农五等地粮食作物产量一般在每亩50公斤以下。宜农六等地粮食作物产量一般在每亩50公斤以下。影响宜农二等地质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有机质地、质地粗、砾石含量多、土层薄和灌溉差。影响宜农三等地的因素主要是有机质低、质地粗、地质粘、砾石多、土层薄、灌溉差和地下水位高。限制宜农四等地的主要因素有灌溉差、土层薄、质地粘、砾石多、有机质低、质地粗和坡度大。限制宜农五等地的主要因素有灌溉差、土层薄、温度低、砾石多、有机质低、质地粗和坡度大。限制宜农六等地的主要因素有灌溉差、土层薄、温度低、砾石多、有机质低、质地粗和坡度大。根据估算,西藏宜农土地粮食生产潜力总产量在22.79-27.72亿公斤/年的范围内。

注:《西藏自治区土地资源评价》第159页。

三、土地人口承载力低

土地的人口承载力亦称土地的潜在人口支撑能力,是指土地的生产能力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它以一定的区域、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与人口需求水平为基本条件,并以土地能被完全地利用为前提,通过对土地生产潜力的分析和可利用土地资源数量的估算以及人口对粮食需求的预测来探讨资源-土地-人口之间的平衡关系,以期为区域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如表2所示,在高投入低消费的情况下,预计西藏的最大粮食产量在24亿公斤左右,以现在的价格计算,最多可达48亿元。预计西藏的人口最大承载力为775万人;在低投入、高消费的情况下,西藏最小人口承载力为163万人。这是两种极端的情况,一般高投入是与高消费伴随,低投入与低消费伴随。这两种情况下西藏的人口承载力为268~444万人之间。西藏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按照这个范围界定比较合理。

四、宜牧地载畜能力低

西藏虽然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场面积较大,但是质量不高。草场生态十分脆弱,落后、粗放、传统的畜牧业

使西藏的草场退化十分严重。过度放牧是西藏草场退化的重要原因。冷季草地面积小,使用期长,载畜力低。而暖季草地面积大,使用期短,载畜力高。冷暖季草地分布不平衡,载畜力不协调,是制约西藏畜牧业生产水平提高的最主要限制性因素。

不同等级宜牧地的产能分析。如表3(西藏宜牧地等级面积统计表) 所示,宜牧一等地2249.97万亩,占全区宜牧土地面积的2.43%。鲜草产量一般200-300公斤/亩,围栏管理好的鲜草产量400-600公斤/亩。人工草地和退耕还牧地的鲜草产量为2000-3000公斤/亩。宜牧二等地面积8854.11万亩占全自治区宜牧地面积的9.58%,鲜草产量为100-200公斤/亩。限制二等地的原因主要有坡度大、过度放牧、侵蚀、温度低和盐渍化等。宜牧三等地面积为29960.34万亩,占全自治区宜牧土地面积的32.42%。鲜草产量为50-100公斤/亩。限制三等地的原因主要有坡度大、过度放牧、侵蚀、温度低、盐渍化、和质地粗等。宜牧四等地40144.09万亩,占全区宜牧地面积的43.44%,鲜草产量为30-60公斤每亩。土地条件较差,干旱风大、高寒低温使其主要生态条件,因此草地植被生长稀疏,覆盖度地,返青晚、枯黄早,生长期短,草质较差。单位承载低,每个羊单位需要改等宜牧地50-70亩。限制宜牧四等地的原因有,坡度大、过度放牧、侵蚀、温度低、盐渍化、质地粗、沙化、砾石多和干旱等原因。宜牧五等地11197.85万亩,占全区宜牧地面积的12.12%。鲜草产量为25-30公斤/亩。限制宜牧五等地的主要原因有坡度大、侵蚀、盐渍化、沙化、砾石多、干旱和缺乏淡水资源等。平均约21亩草场载一只羊单位,每100亩草地养活一头牛。

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土地资源评价》第69页。

各地区草场载畜量。西藏全区七地市中,拉萨市养一个绵羊单位需要10.98亩草地;林芝地区需要11.53亩、昌都地区需要12.68亩、山南地区需要16.03亩、日喀则地区需要24.85亩、那曲地区需要55.46亩、阿里地区需要60.45亩。

由于季节原因,草地分为暖季草地和冷季草地。全区暖季草地载畜量5720.09万个绵羊单位,冷季草地载畜量1923.01万个绵羊单位。冷季草地面积小,使用期长,载畜力低,而暖季草地面积大,使用期短,载畜力高。冷暖季草地分布不平衡,载畜力不协调,使制约西藏草地畜牧业生产水平提高的最主要限制性因素。综合考虑冷暖季节因素后,西藏全区草地理论载畜量为3385.31万个绵羊单位,可利用的稀疏植被、林下草地、农林间隙地等附属利用草地载畜量为167.75万个绵羊单位,可供利用的农副产品载畜量142.09万个绵羊单位,合计理论载畜量3695.15万个绵羊单位。从总的载畜能力看,在西藏平均一个羊单位牲畜所需草场面积为2.13公顷,为青海省的3倍,内蒙古的近3倍,美国的5倍,新西兰的近18倍。

由于受冷暖季节的影响和草地资源的限制,西藏草地的载畜量在1923.01~5720.09万个绵羊单位之间,2008年底 西藏的大牲畜存栏量已达2404.54万头(只) ,该数据包含31万头猪、696万头大牲畜(含 645万头牛)、1678万只羊(含1032万只绵羊),已经超过冬季的最大载畜量1923.01万头。除非能够解决缺草季节的用草问题,西藏牧业已经没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按夏季的最大载畜量计算也仅为5720.09万个绵羊单位,是现在2404.01万头(只)的2.38倍。2008年西藏的牛羊猪肉产量为24.46万吨,奶类产量为29.46万吨,均按照2.38倍扩大,其结果也仅为牛羊猪肉产量58.21万吨,奶类产量为70.11万吨。牛羊猪肉的价格按照40元/公斤,奶类价格按照2元/公斤,两项产值的综合结果为247.06亿元。但这是最高极限状态,实现的难度很大。

五、宜林地开发难度大

西藏宜林地的特点是:分布集中;土地条件复杂,气候、土壤植被多样,土层、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变化大;林木类型多,土地适宜类型多,土地生产力差异大;地形复杂,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谷深,交通极不便,开发利用难度大;宜用材林中过熟面积大。

宜林土地共20898.05万亩。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11.56%。宜经济林地面积仅3.25万亩,种植的水果品质好、含糖量高、果实个大、丰产。其特点是面积小,分布集中,土地条件较复杂,管理水平低,生产力不高,但开发潜力大。宜用材林地面积为11839.41万亩,占全自治区宜林地面积的56.65%。林地生产力较高,木材蓄积量为100-2000立方米/公顷。宜薪炭林地面积2077.31万亩占去自治区宜林地面积的9.94%。林木蓄积量小,不足100立方米/公顷。宜涵养林地面积为5574.32万亩,占全区宜林面积的26.67%。林木多属附生藤本植被,林木用材差,多生长在深山峡谷地貌,难于开发,涵养水源的意义十分重要,其保护工作是土地管理、国土整治的重点。以防护林地面积为1403.76万亩。占全自治区宜林地面积的6.72%。土地条件较差,开发林业经济地的意义不大,但在保持当地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草场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暂时不宜农林牧地面积66565.05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36.84%。宜经济林地的亩产值按10000元/亩,按照全部开发估算,结果为3.25亿元。这种全部开发的状况也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尽管仍有一定上升空间,西藏经济林产值规模也不会达到很大。

六、气候条件的制约

西藏的气候特点是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的日较差大,年变化较小,气温低,无霜期短,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干湿季节分明等。西藏地区虽位于中低纬度地带,相当于我国东部亚热带的位置,但因地势高,温度条件逊于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尤其是高原面上年平均气温大多在0℃,普遍要比东部地区低10℃以上,西藏大部分地区无夏季可言。

西藏的降水特点。西藏总的降水量较少,多雨年并不感到雨水过多,而少雨年农牧区干旱普遍严重,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是处于“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状况。由于地势、岩性与地质等关系,在降雨强度不大的情况下,易形成山洪、泥石流、雪崩等灾害。频繁的固体降水是西藏农牧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每当大雪覆盖草地,就有大批牲畜受饥饿死亡。西藏的冰雹灾害也较为严重。

西藏的温度特点。西藏地区虽位于中低纬度地带,相当于我国东部亚热带的位置,但因地势高,温度条件低于同纬度地区,尤其是高原面上平均气温大多在0℃以下,普遍要比东部地区第10℃以上。按照5天平均温度≥20℃为夏季标准计算,西藏大部分地区无夏季可言。低温、热量不足和霜冻等因素强烈制约着西藏境内适宜发展农林牧业的地域范围。宜农土地少而集中在非常有限的河谷地区,宜牧土地广布于高原地区。漫长严冬及低温抑制了牧草生长,产草量低、放牧季节短、冬春草场紧缺,“高寒牧业”的特点突出。无论是从气温条件,还是降水情况看,西藏发展农牧业的难度都很大,农牧业的生产条件较差,发展农牧业不易。所以,第一产业很难主导西藏经济发展。

主要农产品青稞的市场小,藏小麦的品质不高。西藏牧业主要产品是牛羊肉。由于受季节性限制,只在秋末时间才可以大规模供应牛羊肉。同样由于受草场和气候条件的限制,在目前条件下西藏牧业得到较大规模发展的可能性也较小。并且由于过度放牧,已对生态保护形成一定的威胁。所以说,西藏传统农业由于受土壤、温度、水利等条件的限制,规模小、成本高,发展潜力有限,第一产业不能承担起带动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多杰才旦、江村罗布:《西藏经济简史》,107-209页,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

[2]罗莉、拉灿:《西藏50年.经济卷》,171—172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尼玛扎西:《西藏食物保障的资源资源相对优势分析》,载《自然资源学报》,2000(10).

[4]喜饶尼玛:《蒙藏委员会档案中的西藏事务》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5]孙勇:《西藏:非典型二元结构下的发展改革——新视角讨论与报告》,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

[6]俞永贵:《西藏产业论》,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7]西藏自治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西藏的民主改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房灵敏(1964—),男,山东郓城人,博士,西藏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管理。

刘永华(1974—),男,山东菏泽人,博士,西藏大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战略规划。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猜你喜欢

制约因素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我们一起去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我国乒乓球运动消费的制约因素探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制约阜阳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