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视野 海南声音
——从全国两会看海南代表、委员的履职责任和高度
2011-09-22何雁综合报道
□本刊记者 何雁 综合报道
全国视野 海南声音
——从全国两会看海南代表、委员的履职责任和高度
□本刊记者 何雁 综合报道
一年一度的两会,往往被人们视为获取决策信息的重要来源,两会期间发出的声音也屡被当作分析中国政策走向以及未来政治发展的重要依据。
而2011年之于中国,非同寻常。“十一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二五”航船即将启程;本世纪头20年的中国发展关键期,已经“赛程过半”;“三步走”战略前两步已经迈过,正向第三步目标阔步前进。
2011年之于海南,也意义非凡。国际旅游岛建设开局之年的各项阶段性建设发展目标圆满完成,相关优惠政策相继落地,国际旅游岛建设步入蓄势待发、加快发展的关键之年。
2011年,中国将以怎样的姿态再出发?2011年,海南在全国的发展版图中如何再创新篇?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便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
或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出席今年全国两会的海南代表、委员表现出较强的履职责任。两会期间,驻琼全国政协委员提交大会提案43份,海南全国人大代表团提交议案建议57件,内容涉及农业、工业、教育、医疗卫生、旅游、文化、生态、交通、水利、金融、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不少建议意见受到会议和中央媒体高度关注。
与往年海南代表、委员们多聚焦经济话题相比,今年海南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关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积极运用提案、议案吁请国家有关部门对海南的发展给予支持等。比如,联名提案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海南国家热带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进程;比如,建议把民富优先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政策目标,确立民富优先的改革导向;比如,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需要国家加大扶持力度的事项,提出了许多建议性意见……
打造“泛国际旅游岛”经济圈
怎样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做得更大更强更有后劲?全国政协委员、原全国工商联常委、原海南省总商会会长童石军提交了关于打造“泛国际旅游岛”的提案,指出要发挥海南靠近广东、广西的优势,依托广东、广西城市群体整体的发展来建设,从而形成“泛国际旅游岛经济圈”。
他表示,打造“泛国际旅游岛”有其必然性。首先,地缘相近,广东省雷州半岛最南端(徐闻县)与海口相距18海里,是大陆通往海南之咽喉,琼州海峡两岸同城化趋势非常明显。其次,文化同源,粤、桂、琼地缘相近的市县有着历史文化方面的渊源关系。第三,产业互补,“泛国际旅游岛”为海南科技工业发展带来了希望。
童石军认为,琼州海峡两岸旅游资源对接互补,必将拓宽旅游经济产业链的宽度,在实现我国南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时,提升旅游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比如,海南三亚有闻名于世的天涯海角、南山寺,广西有名扬四海的桂林山水与北海银滩,广东有湛江著名的湖光岩、徐闻全国最大最美丽的珊瑚礁群。几者的组合以民族融合的多元文化,以蓝天、白云、空气、阳光、海水、沙滩为色彩,用“国际旅游岛”同一张名片迎接四方来客,在国际滨海旅游市场的竞争中必将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建设“泛国际旅游岛”,也有利于琼州海峡两岸资源对接,优势互补。童石军认为,在产业对接上,区域内的地区可借助“国际旅游岛”的政策效应,转变或共同打造为发展本区域内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利用海南的滨海旅游业带动雷州半岛周边旅游产业,打造资源互补的大旅游区域;利用海南及雷州半岛的特色热带农业和天然温室,共同打造中国最大的冬春季“菜篮子”基地,确保全国冬春季蔬菜供应;利用广西沿海的工业园区,形成互补的工业产业链。
同时,可加快琼粤跨海大桥及快船业务的开展,打破制约两岸经济发展的瓶颈,共同营造海南、海北“一小时经济圈”,努力打造中国大陆最南端的交通贸易港,成为“泛国际旅游岛”国际、国内的物流中心。
将海南纳入全国低碳试点省
在海南正在火热倡导的“低碳”理念,随着海南代表团的赴京参会,其热度也延伸到了全国“两会”现场。巧合的是,海南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不约而同地向大会表达了共同的心愿:把海南纳入全国低碳试点省,把海南建成全国低碳示范省。
建议指出海南已在省内开展低碳试点工作,探索不同模式。一是在海口市、三亚创意产业园、保亭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开展低碳城市、城镇、园区和景区试点工作。二是中日合作琼海乐城太阳与水示范区项目通过运用“太阳经济”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及环保材料,将乐城岛逐步建设成为集节能环保、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人居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城。三是保亭六弓乡将建立低碳发展实验区和新农村示范点。四是海南“开维低碳生态健康城”已完成初步规划编制,有望成为海南首家“低碳生活”小区。去年,海南省成立了低碳经济政策与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围绕海南低碳经济政策及发展战略、新能源及节能减排技术、低碳生活模式设计与示范区建设规划等方面的课题开展研究。
为此,出席全国两会的海南代表和委员们认为,海南有条件、有基础、有必要建成全国低碳示范省。建议尽快将海南作为全国低碳示范省来建设,建议国家在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海南政策支持,在项目建设和资金上,适当对海南倾斜,推动海南低碳示范省的建设,进而把海南建设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把海南作为全国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
从各地情况看,地区间、城乡间面临的行政体制束缚和行政区划壁垒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迫切要求加快推进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从综合因素看,海南最有条件成为全国推进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省,他建议国务院把海南作为国家推进城镇化综合改革试验区。
迟福林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要突破市县间的地域分割和行政分割,把海南岛作为一个整体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城镇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协调机制,形成推进城镇化的合力,支持海南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在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和土地管理体制等方面给予支持。并以海南为试点,探索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中央地方关系。明确各级政府公共职责分工,使其法定化。支持海南在公共服务体系框架下整体设计和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把事业单位建设成依法独立行使职能、高效运作的公共服务供给服务主体。在重大项目建设上给予海南支持,重点在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电力、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海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批准海南作为 “国家新能源应用示范区”
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是我国应对能源和环境危机挑战的战略选择,也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面临的重大挑战。海南是目前能源结构较好的省份,全国政协委员王路呼吁国家批准海南作为“国家新能源应用示范区”,他还建议国家批准并支持在海南全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
王路认为,海南作为国家新能源应用示范区有重要意义。目前就全国而言,海南是能源结构较好的省份。海南作为新能源示范区,对于探索新能源利用的路线图,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排头兵”作用有重要意义。
王路列举了海南新能源发展的资源优势:海南是“阳光岛”,太阳能资源很丰富,利用价值非常高。海南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风能资源丰富,风能开发潜力巨大。海南又是国内最大的海洋大省,海域面积辽阔,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海洋能源资源。
在新能源应用方面,海南也有一定基础,“十一五”期间,海南省新能源产业取得快速成长,海南省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已达35%,居国内各省领先水平。太阳能产业方面,海南英利太阳能电池一期产能达到100兆瓦,海南汉能光伏产业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开始建设。生物能源产业方面,沼气建设取得国内领先成绩,农村户用沼气达到35.6万户。新能源汽车方面,海口市节能新能源汽车试点启动,由海马汽车生产的12辆普力马纯电动汽车交付海口市示范推广。
王路建议,国家批准海南作为“国家新能源应用示范区”,在发展新能源方面,给予海南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并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构建完备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研究开发体系,促进新能源应用技术和相关产业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在海口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应用试点城市基础上,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在海南全省范围内推广和应用节能替代燃料汽车和电动汽车,鼓励在公共交通、公务用车、出租车等领域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发行教育彩票,筹教育经费
既要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又要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条件下,筹集到更多教育资金,林方略委员向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交《建议国家发行教育彩票的提案》,建议在国家“公共财政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以前,建立一个独立于国家财政体制外的基金,以填补国家财政体系对非义务教育拨款不足的部分,即发行“教育彩票”。
提案认为,发行教育彩票是筹措教育经费的有效途径。彩票是对社会资金的良性开采,买彩票是自愿行为,效益较大。发行教育彩票,能够筹集到稳定的资金来源。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教育彩票,只要将彩票面额、中奖面和发行总数确定在一个适当水平,每年可由此获取相当数额的教育公益金。
提案指出,发行教育彩票时机已经成熟。从体育彩票及福利彩票发行情况来看,彩票发行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并且体彩和福彩发行多年,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重视教育投资渐成国民共识。通过发行相应的彩票,来激发居民捐资助教的热情,寓回报于奉献之中,收益蕴藏于风险投资之中。这样,不仅使一些对教育事业关心、支持的有识之士自觉地通过购买教育彩票等实际行动捐资助教,客观上也推动社会各界加入捐资助教的行列之中。
立法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分配
如何让最需要的人住上保障性住房,实现公平分配?全国两会期间,海南团全国人大代表陈国诚提交建议,希望通过立法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管理,让这项民生工程真正落到实处。
保障性住房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建设中,陈国诚说,在保障对象上,各地方政府根据实际,均有不同规定,但绝大多数地方政府更多的是以户籍、人均年收入、目前居住的人均面积作为硬性指标,但这种标准是否科学和公平值得探讨。他认为,建设保障性住房的主要目的是想解决由于社会的贫富差距大,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而引发的社会矛盾。而在保障对象的设计上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及社会的认同性,将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公,造成新的社会矛盾。
陈国诚说,在保障性住房问题上,地方政府当前重建设、轻管理现象非常普遍。对保障性条件动态管理的缺位,将会引发政府公共资源新的一轮分配不公。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家都是通过立法,在法律层面上确定严格准入及退出机制管理,实施有效的动态监管,保障了政府公共资源的分配公平。虽然我国于2005年发布《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但因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管控效用并不大。在立法上健全保障性住房的动态管理机制,是住房保障工作得以正常运转、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得以体现的根本性措施。
陈国诚认为,社会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彻底解决需要全社会长期的努力。地方政府作为实施保障性住房的主要责任主体,如何保证在覆盖范围、财力投入等方面的可持续性,是实施保障性住房政策成败的关键,这也需要在国家层面上立法来加以约束,使得各级政府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工作明确为常态性的而不是突击性的,从而在法律上明确各级政府在土地利用、财力、覆盖范围等方面的保证,这样才能有力地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可持续性。
组建农业公司,培养“农业工人”
制约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瓶颈是什么?实现农业现代化有无捷径?作为一名农业战线的人大代表,王一新建议,在不违背我国“家庭联产承包”的基本政策的前提下,可以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权作价入股,组建农业公司,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在他看来,实现规模化有两种组织方式可以选择:其一是以公司和资本为主导,吸引农民带着承包权入股,成为公司股东;其二是以村或更大的行政区域为主导,先把农民承包权变为股份,再引入农业公司经营管理。他认为,第二种组织方式,在中国尤其有推广价值。
王一新认为,如果把中国大部分耕地相对集中,分成若干个组织化程度高、管理水平高的农业公司,以资本为纽带,将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两个深刻变化。首先,在接受专门培训后,许多农民将变身“农业工人”,在农业公司从事某一工种的工作。比如,某农民以2亩地入股,但他成为“农业工人”后,他可能只管他家那块地的灌溉,而测土、施肥、收割等环节,都由其他的“农业工人”来完成。这些“农业工人”将享受企业的社保福利。这将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打下重要基础。第二,如果真正按工业化理念对农业生产进行管控,就将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