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仔苗村的幸福生活
2011-09-22王路生祈江
□王路生 祈江
溪仔苗村的幸福生活
□王路生 祈江
溪仔村是琼海市最边远的苗族村,它与琼中、屯昌县交界,地多人少,山路弯曲。
新春伊始,我们冒着寒风细雨驱车70多公里,来到溪仔村见证了苗胞们的幸福生活。
多年前,笔者曾随同县委干部进驻溪仔村,那时从东太农场通往溪仔村的山路崎岖不平,车辆非常难走,从东太农场步行3个小时才能抵达溪仔村。“如今不同了。”随同我们一起进村的溪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蒋明泽说,“去年9月,从东太农场到溪仔村15公里的硬板化道路已经打通,通车时间仅为20分钟,大大方便了干部群众的出入。”
车子沿着弯弯曲曲的道路进入溪仔境内,只见高高低低的山岭上尽是橡胶、槟榔,一片碧绿。“那是一座座金山银山啊!”蒋明泽说,溪仔村有420户2153人,拥有橡胶7000亩、槟榔1万多亩、水田680亩,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3697元,同比增长20%。
溪仔村昔日的茅草房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间间平顶房或楼房。在槟榔树掩映中的黎伍村,一位老伯前年花50万元建起一座建筑面积达250平方米的楼房,外墙贴满一行行淡绿色的瓷砖线,十分醒目。进入客厅,现代化的摆设一应俱全,让人恍若进入了都市的宾馆般。
蒋明泽说,这几年,溪仔不断加大民房改造力度,仅去年就有60户茅草房户进行改造,其中改造完成36户,其余各户目前正在兴建中。笔者发现,几乎每个自然村或村小组,都有一两户苗家在兴建平顶房。危房改造也正在加快,去年全村有28户完成了改造任务。
苗家的变化真是今非昔比!转看了几户人家,突见一两层楼前,有一私家车,问之,才晓得是黎伍村小组村民陈文深刚刚买的。这位不到40岁的年轻人,靠种植橡胶、槟榔起家,年收入非常可观,除了花30万元建房外,最近又买了辆车,过上了父辈们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陈文深笑呵呵地说,目前溪仔已有10多人买车,还有许多人正在看车准备买呢!
经济发展了,苗家生活好了,村庄环境改造工程也摆上了溪仔村的重要民生大事日程。
2010年,溪仔村争取上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切实改善民生,先后完成加葵、众家、加定、溪仔四村和五村组群众饮水供水管道工程,沟仔田、黎伍、加葵、海北园等村小组的水塔改造或沟渠的维修等民生事项,也得到很好落实。同时完成了黎伍、众家、加定村小组的环村道路的畅通工程。“我们还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和镇强农惠农政策,去年全年种粮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8.7万元,冬季瓜菜补贴10.7万元。”蒋明泽说。
来到黎伍村小组,恰逢村民马学昌的女儿出嫁,村中的父老乡亲们正在围桌喝酒,庆贺大喜。应主家邀请,笔者入乡随俗,有幸见到了苗家的婚俗。新郎身穿西装,系领带,满脸春风;新娘穿上心爱的苗服,戴上描有各种彩色图案苗饰,清丽迷人。现代文明之风早已吹进苗家,一对新人既在与时俱进(穿西装),又坚守着苗家的婚俗传统。今天的苗家,展现给外人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富足,还有他们对传统文明的坚守和对现代文明的吸纳和融汇。
在溪仔村采风,让我们最为之感叹的是溪仔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如黎伍村小组,仅100余户,人口约500多人。在村中随意行走,总可以看到一间又一间杂货店前有人说说笑笑,或在讲故事,或在打牌,或围在篝火旁烘手取暖。这些店铺全都是苗家人借用自家房子在村的巷口、转弯处、中心点的优势而设。店里的物品可不少,除日用百货、五金等货物外,还有儿童玩具、民族工艺小品,甚至同时出售猪肉、鸡鸭鹅和鲜鱼、咸鱼。
苗胞马学标的小店,虽然木板房已十分旧陋,但货物可不少,店铺前还有一张桌子,桌上有一小砧,砧上有部分鸡肉,还有两条福寿鱼。店主很好客,约请我们次日早到他家共进早餐。早餐是明火猪肝菜汤加饭粥。这么早何来猪肝答是自家卖的。这里的猪肉,全是吃农家的番薯、谷糠长大的,全是饲养一年以上的本地猪,吃起来特别香蔬菜也是自家地里种的,从没喷过农药纯粹是自然生态的绿色食品。我们大呼这顿早餐吃得过瘾。
马学标说,别看我这店小,但营业额可不少,仅猪肉就日卖50多斤,最多时达100余斤。这店铺日总收入至少三四百元,加上日收割橡胶收入几百元,生活甜蜜蜜的。据了解,黎五村小组共有这样的店铺10间,几乎每间店的货物,日销售量都差不多一样。
夜里,在庭院里燃起篝火,聊些家常事,苗家的生活细节就生动丰富了起来。
第二天早,我们乘船渡过对岸到了溪仔村小组。这里也是让人惊喜的好地方村里的建房师傅的吆喝声与村民屋内的收音机、扩音机、卡拉0K声共鸣成一首动听的“交响乐”,在山村的寒冬里悄然奏响,除了动听外,还有现代时尚元素与苗家朴素生活的和谐,让所有来访者的心灵深深地震撼,兴奋不已。村中约100余户人家,大大小小的瓦房、楼房起码有200间,几乎是十户人家就有一间小店铺,人口流量比黎五村多,物流量、消费量比黎五村多。可以说,像这样十余户人就有一间店铺的消费流量,在外面乡镇村庄也是很少见的。◎
[编辑:王群存]
(题图:溪仔苗村兴建起的现代化楼房。摄影/王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