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子岂敢怠惰

2011-09-20徐庆全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35期
关键词:周先生伦理学学问

徐庆全

1980年代,国门洞开,西学涌进,尤其是西方哲学著作,譬如尼采,譬如康德,成为这个年代学子不同专业的共同“自修课”。也因此,在那个年代,国内的哲学家是受人尊敬的,而哲学这门专业,也如同现今所谓的“国际金融”等热门专业一样,很是热了一阵,热到学历史专业的我,竟然有一段时间迷上了哲学方面的书。因为迷上了,所以周辅成先生主编的《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78年出版)也读得津津有味。不过,现在想想,书中到底说了什么毫无记忆,倒是记住了周辅成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名头。也因为熟悉这个名字,看到新出版的《燃灯者——忆周辅成》一书,就涌起了读读的愿望。

书很好读,也很耐读。好读,是因为作者赵越胜文笔好。耐读,是因为周辅成学问和精神都极具感染力。

周辅成是四川江津人,毕生研究东西方哲学史和伦理学。读大学时就写出《康德的审美哲学》,被贺麟前辈称为国内最早研究康德美学思想的文章。1933年他从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考上研究生,毕业后担任四川大学、金陵大学、武汉大学教授,出版了《哲学大纲》一书。1949年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授,出版《论董仲舒思想》《论戴震》等著作。在伦理学方面,编译了《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西方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主编《西方伦理学家评传》等书。

作者赵越胜,是周辅成的“登堂”弟子。“文革”末期,作为小“青工”的赵越胜,得到在市机械局“专职哲学进修班”学习的机会,而周先生则成为他的老师。几堂课下来,赵越胜觉得“先生只手为我们推开一扇窗,它面对着蔚蓝色的海洋”;而对周先生而言,面对着这个“毛头小伙子”的提问,也体会到了“久违了的‘思想快乐”。两人自此演绎出一段朴实感人的师生情。

赵越胜在初次听到周先生讲课时,有这样的感受:“我坐在教室后面,远望着先生勉力的样子,心里隐隐被某种东西触动着,是什么?一时说不清。”而在30年以后,赵越胜写这本书的时候却说得很清楚:“先生就是一盏放在灯台上的灯”,“无论逆境顺境,先生都反身以诫,持守着中外先哲们所昭示的理想,担负着阐发至善的劳作,一生不落名缰利锁,以恬淡充和之气,葆有中国传统读书人的纯正品格。”

“什么是传统读书人的纯正品格”?那就是学问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周先生说:“我觉得中国现代人有一个极大的错误意见,便是以为学问和精神乃是两回事。以为有学问的人,不一定要有品德,有品德的人不一定有学问。⋯⋯试看在学问上有成绩的人,谁不是在精神上也是多么伟大?他们何曾是把精神与学问分开?”

这是周先生在1943年写下的话。那时的学人,没有现今的“功成名就”意识,却求知如呼吸之于生命;他们评判时政,却不屑于像现今有些学人以学问作为敲门砖而在精神上成为官场依附的奴隶;他们身处书斋却对民族危亡有着更多的担当,对民众精神的启迪有着自觉的责任。而周先生仍然这样惕厉自己、惕厉学人。反观今天的学界,周先生的话倒成为“勿谓言之不预”的尴尬。

学问加精神,是周先生那一代学人的“纯正品格”,赵先生延续了这种“纯正品格”,才能写出这样两代学人精神相续的心灵对話。赵越胜说:“先生已点燃烛火,又约我们同守暗夜,小子岂敢怠惰。”愿天下读书人都以“小子岂敢怠惰”共勉。

《燃灯者——忆周辅成》

作者:赵越胜

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

定价:32元

《亲历中国革命:1911—1912》

作者:[英]埃德温·J·丁格尔

出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定价:30元

本书以一名外国人的视角,完整记述了1911年10月发生在中国武昌、汉口和汉阳那段人所共知的革命历史。

《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社会篇、政治篇)

作者:郑曦原

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

定价:32/38元

这是《纽约时报》1911年10月至1921年12月间对华报道的选编。以西方人的眼光,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做了预测,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作者:[英]特里·伊格尔顿

出版:新星出版社

定价:30元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乡差距、贫富不均,加上全球霸权在金融海啸中显露的腐败,让整个世界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契机正在显现。

《时代精神》

编者:[法]埃德加·莫兰

出版:北大出版社

定价:32元

从近代以来,人们的精神生活是通过巨大的文化工业和资本运作,转化成现代生活的,是大工业和大资本把近代人变成了现代人。

《这些人,那些事》

作者:吴念真

出版:译林出版社

定价:28元

台湾最会说故事的人、导演吴念真用文字写下对家人、朋友及家乡的惦记。

猜你喜欢

周先生伦理学学问
阅读理解两篇
戴着耳塞生活的人
意林双周历学问勤中得(2017.9.16—2017.9.30)
细腻不等于多情
裁剪的学问
赛跑中的学问
礼必须到
第三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将于山东大学召开
伦理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困境和出路
计算机伦理学的历史与逻辑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