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2011-09-20孙永军
孙永军
一、区别对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体育运动中,由于个性差异的存在,其表现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感知能力、运动能力,以及承受的运动负荷也不一样,因此,教学过程中的练习强度、密度、教学方法及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应完全一致。每一个学生都有渴望关心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等个性心理特征,善于表现自己是个性的反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能力及表现,完全暴露在同学面前。体育“优等生”经常表现出优越感。而一些体育“差生”往往表现出自卑的心态,丧失自信心,不愿意表现自己,担心自己的行为得不到好的评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鼓励学生振奋精神,增强自信心。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还应给予他们较多的关心,稍有进步,就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认识到缺陷是暂时的,是可以弥补的,从而培养其自信心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他们的个性向着成熟的方向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注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自我意识是个性发展所达到的一定水平,是个性在生活环境中通过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支配学生运动的自我意识部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道德和民族精神的影响,作为体育教师,应该进行全面细致的工作,了解学生的优缺点,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自我意识的培养。
三、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独立的体育活动,培养其正确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和启示,诱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使之个性充分发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对运动技术和技能水平不同的学生,教师要本着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原则,个别对待,使他们获得快乐和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使其发挥主动性成为现实。
四、分层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实施分层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由学生自己选择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形成有目的、有方向的学习动机,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实施分层教学法能激活课堂的教学气氛,使得平时觉得体育课无所谓的学生感到一定的环境压力,迫使他们用心练习,去体验体育运动的无穷乐趣。
实施分层教学法便于教师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辅导每类学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学生的身体条件存在许多差异,按统一的模式去授课不可能取得最好的授课效果。只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才能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索质。
五、加强实用性与知识性结合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始终落在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上,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演化为枯燥无味的身体练习,高不可攀和脱离社会生活需要的运动技艺和成绩成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大部分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从事社会生活需要的体育科学与健康知识的获取,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习惯的养成都被忽视。体育不能只是单一地锻炼身体,不能只是有教会学生某种运动项目的技术,而是要着重解决学生体育意识,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并使之掌握自我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使之与终身体育接轨,这样就要提高体育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丰富学生健康的学习生活知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重视体育卫生知识和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必要多渠道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加大体育理论在校园文化中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亲身体会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形成“终身受益于体育”的能力储备。
六、重视体育教学中的心理训练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心理训练,能够提高学生个性特征的稳定性,并能善于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术的技能。运用心理训练,既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动作,快速形成运动技术的动力定型,还可以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个性。在体育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因上肢力量弱,或曾经从双杠上失误摔下来,在练习双杠“支撑摆动后摆挺身下”动作时望而生畏,有严重的心理恐惧。如果对学生进行各种帮助和诱导,施以重点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就能得到恢复。
(责任编辑 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