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生自由的生命
2011-09-20刁丽娜
刁丽娜
摘 要 保罗•弗莱雷提出的被压迫者教育学是教育界里程碑式的典范,其对中国的教育影响深远,他的解放教育、对话教育等与中国当代教育理念结合,将对实际教学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教育学 学生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012-01
保罗•弗莱雷是巴西著名的教育家,他称传统被束缚的受教育者为被压迫者,提出了《被压迫者教育学》,品读著作我解读和感受到他对受教育者生命的关注和珍视,并将其被压迫者教育学思想归纳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解放教育
《被压迫者教育学》中保罗•弗莱雷首次提出,传统教育是一种“储蓄教育”、“驯化教育”,是 “单向”的、“垂直”的。基于此我分析这种储蓄教育只是将学习者看作是被动的接受者,故教学过程只是教师以其自己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一种给予性的教育,不是学生内部主动对知识的建构,学生的内部兴趣得不到调动,这种教育是对学生的一种压迫。针对这种压迫与驯化,解放教育针对驯化教育应运而生。教育对象的主体由原来的教师变成教师和学生,客体则是社会和世界。保罗•弗莱雷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综上,解放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关注受教育者即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身心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的得到发展。
实际教育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并未全部得到解放,大多扮演听者的角色,没有发言权,这严重阻碍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知识能力的培养。保罗•弗莱雷的解放教育观,结合现代的“非指示性”教育思想,使得当今受教育者的个性最大程度上地得到解放。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生命的自主成长,通过“四自”倡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由此我们看出,教学不再是几个“好”学生的天堂,而是所有学生的课堂,学生有平等的机会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对话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从此我们看出,在现代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学对师生关系的要求。弗莱雷认为,“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对话式教育体现的是平等,也是对学生生命的自觉关注和重视。教育过程应承认学生的地位,并给予其各种权利,这些权利包括学生与客观世界对话的权利,学生和自己内心的对话的权利。与世界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建构客观世界的意义;与自我对话时,学生探索和塑造自我。对话时,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们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解读信息,从而赋予认知对象以新的意义,知识意义便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对话建构起来的。理清了学生的对话权,坚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方可建立正确的教育观。
于漪提出了语文的教学目标为“人的完整性建构”,认为语文教育是“与心灵接触的情感教育”;李镇西构建和探索的民主教育观,此教育观主张在教育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性,讲求人格尊重和独立的精神及探索能力。郑逸农教授的“非指示性”,反对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主张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才应是教育的成功之处。
三、教师角色问题
传统的教师是演说家、讲解人的角色。讲解引导学生机械地记忆讲解的内容。学生变成被“灌输”的“存储器”,教育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
经过总结,他将师生关系归纳为以下几种:
1.教师教,学生被教;
2.教师一无所知,学生一无所知;
3.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
4.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
5.教师制定纪律,学生遵守纪律;
6.教师作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于学生,学生唯命是从;
7.教师作出行动,学生幻想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
8.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没人征求其意见)适应学习内容;
9.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自由的对立面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权威与知识权威混为一谈;
10.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纯粹是客体。
“仔细分析一下校内或校外任何层次的师生关系,我们会发现这种关系的基本特征就是讲解。这一关系包括讲解主体(教师)和耐心的倾听客体(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其内容,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从现实中获得经验,往往都会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可言。教育正承受讲解这一弊端的损害。”保罗•弗莱雷否定了教师作为讲解者的角色。
“只有建立在平等、爱、谦恭、相信人的基础上,对话才是一种双方平行的关系,同时对话也需要合作。”教师应该是爱的使者,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朋友,师生关系应是平等、融洽的。
总结以上三点,保罗•弗莱雷反对和批判传统教育,要求教育者解放学生的个性,师生平等,把学生当成是学习的主人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关注学生的各种特点,使其发展。同时提出较先进的对话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进行积极的对话学习。
保罗•弗莱雷把这种非人性化的产生,归咎于不公正的社会制度。他的思想是极富远见的,但是任何思想都具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抛开局限,我们说他对后人贡献巨大,他指引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中,时刻谨记学生并非是客体,不是被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将学生放在第一位,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其在知识的世界纵情遨游,最终实现自身能力的增长和生命的感悟,也使一直以来压迫的受教育者真正地变成自由之身。
参考文献:
[1]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初探[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刘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