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2011-09-20马铭玄
马铭玄
所谓反思性教学,是指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过程。这一反思过程能帮助历史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历史教师拥有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富有个性特色的知识体系。现就反思性教学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实施阐述己见。
一、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
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主要在备课阶段进行,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历史教师的智慧技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能否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能否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目前历史教师备课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不考虑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二是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在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方案,有的甚至照抄以往的备课笔记。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备课时,首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以往经验与教训进行思考的基础上。例如:自己或他人以前在教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哪些问题?是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预测学生在学习这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新的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可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
其次反思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和过程,突出人文教育。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前提和基础,新课标将教学目标设定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要求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设立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依据教学大纲,使学生了解、理解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依据教材体系和社会需要积极倡导能力培养,使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经历历史研究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历史研究的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对比,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该教学目标的设定,强调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索,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在反思过去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再写出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一是可以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二是可以逐步培养教师良好的反思习惯。
二、反思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优化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它提供给了我们完整的学科体系,却造成了教学的强制性,使得学生虽然学习了不少书本知识,但却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现代化教材观,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科技前沿知识,在教学中体现“古为今用”的思想,突出历史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促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例如在教学世界近代史《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节内容时,涉及到工业革命的发生、扩展及其影响,其中各国工业革命的特点也是重点,在教学设计中可用一般性原理来处理教学内容。采用以下步骤优化进行讲解:①学生讨论、思考: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投资商人,应考虑哪些因素?如果已有同类企业,你如何使之立于不败之地?②结合课本知识,讲解工业革命的条件,对经济发展的一般性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③从特殊性看,英、法、美、德工业革命进展特点及其原因;④讲解影响,并强调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观念的改变,当然观念的改变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延伸到改革开放后至现在的思想解放。这样既落实了基础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完整了学科知识体系。
三、反思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应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这从根本上要求教师反思教学方法,选择最佳途径和手段进行教学,以教会学生学习。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应重点体现以下教学方法:
①坚持直观性原则,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要坚持直观性原则,向学生展示实物、标本、模型、挂图,要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幻灯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②“边诱导、边提问、边讨论”,发挥学生积极性,开展科学探究。历史是一门以史料研究为基础的学科,其主导思想是论从史出。把史学观点或评价由“注入式”教学变为“启发式”教学,把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它以学生亲自感受为主,使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思考,在教师的启发下,师生共同讨论关键的问题,最后使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学生进行图片和原始材料的教学,特别是中国古代史中有大量的图片和史料,要充分调动学生从史料或图片中去获取信息,另外还可补充一些当今最新的考古史料,让学生去分析和判断、研究,重现远古历史的场景,得出历史结论,这样无疑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四、反思教学组织,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以班级为教学组织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经常走入一个误区,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写,学生记。长此以往,巩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成了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首先要进行角色转换。教师的作用重在“唤醒、激励和鼓舞”,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要特别关注的是适时恰当地介入学生的活动,为他们提供充分地合作讨论、发表见解的机会,以学生为主角,教师做配角,将传统的演“教案剧”改为谱“教育诗”。
其次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教师还要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要鼓励学生讨论,使其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组织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低效状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会学”而不是“学会”。
五、反思教学评价,实现评价方式的激励性和多样性
“教育的功能不是为了挑选,而是使大多数学生都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和它是背道而驰的,纸笔测验使少数人得到高分而“成功”,却使绝大多数学生处于紧张和失败的情境中,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我们要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以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学习档案评价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有效评价方式,可以把所有学生的各种成绩,包括随堂检测、课堂回答、过程记录、设疑能力等及时放进档案,经常小结。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还能发挥学生的特长。教师还可以采用情感评价方式,有意识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用赏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使学生自觉发展。
(责任编辑 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