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衣剂包衣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
2011-09-19郭义堂晋齐鸣李太平
郭义堂,李 洪,晋齐鸣,李太平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山西长治046011;2.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00)
玉米丝黑穗病是世界玉米种植区域的主要病害之一[1],20世纪20年代在我国东北首次被发现,20世纪70年代已遍布全国,成为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由于玉米抗病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丝黑穗病一度有所减轻。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的变革,玉米在粮食作物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长年连作,再加上秸秆还田和感病品种的推广[2],丝黑穗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加剧了该病的发生与发展,大面积发生年份频率增加[3-4]。长治地区近10年内就有 4次(1999,2001,2003,2007年)较大面积发生,据调查,一般田发病率4%~10%,重病田达30%~60%,2001—2003年长治市因该病累计减产玉米1.9亿kg[5-6]。
为了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在大田生产中除了选用抗病品种外,使用种衣剂包衣可以杀灭和抑制土壤中的病菌,减少侵染[7]。近年来,各种衣剂生产厂家研制出不少防治丝黑穗病的专用剂型,各种子部门也引进不少类型的种衣剂,但是使用中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是市场上的种衣剂类型繁多,有效成分和药效各不相同,防治效果不一,且常因使用方法不当造成药害,使使用者无所适从。本试验对市场上销售的部分种衣剂进行初选,选出防病效果好的种衣剂并明确其防病的效果,旨在为有效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试验于2009年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试验地进行。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种衣剂 选用市场上使用的20种种衣剂(由国家玉米产业体系植保岗位专家提供),2008年在长治地区进行初步筛选,选出预防效果比较好且无药害的6种种衣剂,于2009年进行试验。供试种衣剂的名称、来源、主要成分如表 1所示。
表1 供试种衣剂名称、来源及主要成分
1.1.2 供试玉米品种 潞玉13(感玉米丝黑穗病),长单35号(高感玉米丝黑穗病)。
1.1.3 供试菌种 2008年在长治不同地点采集丝黑穗病穗,风干后在室内自然温湿度下保存。2009年4月中旬揉碎过细筛与筛后的细土按1∶1 000充分混合制成0.1%的菌土备用。
1.2 试验处理
九兴黑虫搭档、黑虫双全、18%丁硫·福·戊醇、20%吡·福·戊醇4种种衣剂药种比按1∶50包衣种子。6.5%吡·高氯·戊唑种衣剂药种比按1∶75包衣种子。戊唑醇+帅苗种衣剂药种比按1∶2∶300(药∶水∶种子)包衣种子。未包衣种子为对照。
1.3 试验设计
试验按玉米品种分为2组,每组7个处理,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每个处理种8行,行长5 m,行距0.6 m。地边设保护行。
1.4 试验地条件,播、接种方法及田间管理
试验地设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院内,土地平整,灌溉方便,前茬多年连作玉米,2008年秋秸秆还田,深耕,2009年春旋耕2遍。4月28日采用人工刨坑,先点水后点籽,用100 g菌土覆盖种子,再用土盖好。为了保墒,播完后用耢耢平。每行15穴,每穴点籽4粒,定苗时每穴随机留1株,田间管理同大田。
1.5 田间调查
出苗后调查小区出苗数,蜡熟期调查小区发病株数,计算平均出苗率、病株率、相对防治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衣剂包衣对玉米出苗的影响
表2结果表明,供试种衣剂在试验剂量下,对玉米种子的发芽出苗安全,未发现药害现象。经方差分析,F<F0.05,表明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表2 不同处理玉米出苗率 %
2.2 种衣剂包衣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
调查分析结果(表3)表明,选用的6种种衣剂对玉米丝黑穗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18%丁硫·福·戊醇、20%吡·福·戊醇、6.5%吡·高氯·戊唑3种种衣剂防治效果较好,平均防效达80%以上。戊唑醇+帅苗的防病效果与品种的抗性有关,高感品种长单35号使用,防病效果在80%以上;感病品种潞玉13使用,防病效果次之,为68.2%。九兴黑虫搭档和黑虫双全比其他4种种衣剂效果相对较低。
表3 不同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 %
对丝黑穗病发病率进行方差分析(表4),区组间长单35号F=1.57,潞玉13 F=0.53,小于F0.05(3.89),说明区组间环境条件无差异。各处理高感品种长单35号F=41.04,感病品种潞玉13 F=20.76,远高于F0.01(4.82),说明各处理间、各处理与对照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新复极差测验结果表明,用上述6种种衣剂包衣,无论感病品种还是高感品种,其发病率都极显著低于对照。感病品种潞玉13各种衣剂间无显著差异,高感品种长单35号,6.5%吡·高氯·戊唑、20%吡·福·戊醇、18%丁硫·福·戊醇、戊唑醇+帅苗4种种衣剂发病率差异不显著,20%吡·福·戊醇(发病率8.0%)与黑虫双全(发病率17.8%)存在显著差异,与九兴黑虫搭档(发病率22.8%)存在极显著差异。
表4 不同处理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 %
3 结论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6种种衣剂对玉米种子发芽和出苗安全,对玉米丝黑穗病均有极显著的防治效果。其中,用6.5%吡·高氯·戊唑、20%吡·福·戊醇、18%丁硫·福·戊醇3种种衣剂包衣种子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低,防治效果达80%以上,应作为重病区的首选种衣剂。九兴黑虫搭档和黑虫双全种衣剂防治效果中等,特别是对高感品种防治效果欠佳,应在轻病区使用。戊唑醇+帅苗的防治效果反差较大,有待进一步试验。
据报道,适用于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种衣剂主要是含三唑醇、戊唑醇和烯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三唑醇防治效果稳定性较差[8];烯唑醇效果和稳定性均好,但遇低温干旱易发生药害[9];戊唑醇安全性和防治效果相对较好[10]。本试验所用6种种衣剂是从2008年20种种衣剂中选出的,防治效果较好、无药害,主要杀菌剂为戊唑醇。据防治效果好的3种种衣剂中戊唑醇含量推算,以12 g戊唑醇处理100 kg种子较好[11]。
[1]杜建中,孙毅,郝曜山,等.抗玉米丝黑穗病转基因株系的分子检测及抗病株系选育 [J].华北农学报,2006,21(5):99-104.
[2]李健英,解睿,白琪林,等.山西玉米育种与品种审定概况[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1):38-40.
[3]白永新,陈保国,张润生,等.山西北部春玉米区丝黑穗病现状分析与综合防治[J].山西农业科学,2006,34(1):65-67.
[4]栗建枝,李齐霞,武志兴.长治地区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玉米科学,2002,10(4):75-76.
[5]王栓福.山西省玉米丝黑穗病再度流行原因及防治[J].科学之友:B 版,2006(12):145-146.
[6]马学文.2007年长治地区玉米丝黑穗重发原因及防治措施[J].种子世界,2007(11):42.
[7]刘怀珍,黄庆,陆秀明,等.种衣剂对水稻秧苗形态和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4(12):19-21.
[8]赵晋锋,宋殿珍,张文忠.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及对抗病育种的一些探讨[J].山西农业科学,2002,30(2):60-62.
[9]晋齐鸣,沙洪林,李红,等.安全高效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种衣剂的研制[J].玉米科学,2004,12(2):94-96.
[10]任丽敏,白绍忠.玉米丝黑穗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1):30.
[11]张金树.2%戊唑醇湿拌种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药效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05(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