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斑潜蝇寄生蜂的研究进展

2011-09-19康育光孔维娜

山西农业科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斑潜蝇寄生蜂小蜂

康育光,李 捷,赵 飞,孔维娜

(1.朔州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朔州036002;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2)

斑潜蝇属潜蝇科(Agromyzidae)斑潜蝇属(Liriomyza),全世界已知300多种,主要分布于温带地区。绝大多数种类以潜叶方式取食为害植物,其中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多食性种类有10余种,但为害严重的有4种[1-4],分别为: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 Blanchard)、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 Burgess) 和番茄斑潜蝇(Liriomyza bryoniae Kaltenbach)。其寄主范围可达14~29科上百种植物[5-7],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蔬菜、瓜类、花卉、烟草及某些中药材的重要害虫,有些种类是世界公认的检疫害虫[6,8]。

1 斑潜蝇的发生现状

斑潜蝇原是一类为害不严重且发生密度较低的昆虫,随着有机杀虫剂的广泛使用,斑潜蝇的自然天敌种群受到抑制,加之其具有高繁殖潜能、生活隐蔽(潜叶为害)、世代短、世代重叠、易产生抗药性,而温室栽培又为它提供了良好的繁殖环境,导致其在美洲及欧洲为害,1975年以后发展为瓜类、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重要害虫。

我国1993年在海南首次发现美洲斑潜蝇严重为害,1994年又在云南发现南美斑潜蝇严重为害。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生了斑潜蝇为害,并对蔬菜业、花卉业和烟草业造成严重的危害,已成为农业生产上最突出的问题之一[6,8-12]。

2 国内斑潜蝇寄生蜂的种类

在自然界,斑潜蝇存在着大量的寄生性天敌。据Lasalle等的调查,目前已知斑潜蝇的寄生性天敌有40多种,主要是姬小蜂科(Eulophidae)、茧蜂科(Braconidae)、金小蜂科(Pteromalidae)、瘿小蜂科(Cynipidae)[13]。

我国1998年才开始有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种类的相关报道[14-18],至今已鉴定4科14属32种,以姬小蜂和茧蜂为主(表1)。近年来,我们对国内斑潜蝇寄生蜂种类进行了系统调查,发现其种类非常丰富[3,19-25]。

3 斑潜蝇寄生蜂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黄居昌等[26]在福建对冈崎姬小蜂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交配、取食、寄生、羽化、趋性、性比、越冬、不同营养条件及不同光照时数对成蜂寿命的影响,以及各虫态发育历期。曾玲等[24]在广东研究了寄生性天敌对美洲斑潜蝇的种群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在秋季花前期菜豆上种群趋势指数为5.61;寄生性天敌的寄生是影响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数量增长的重要因子,若排除寄生性天敌的作用,其种群密度将增长为原来的2.476倍。

表1 国内主要斑潜蝇的寄生蜂种类[3,19-25]

兰亦全等[27]在福建对美洲斑潜蝇及其寄生性天敌的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在时间和空间序列上的生态位宽度均较大,说明美洲斑潜蝇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较大的优势。由于美洲斑潜蝇在时间上存在明显的种群消长,导致时间生态位宽度比空间生态位宽度小。天敌的生态位宽度序列为冈崎姬小蜂>芙新姬小蜂>攀金姬小蜂,由于这3种寄生蜂在植株不同部位都能寄生于美洲斑潜蝇,在时间上则因不同月份明显不同,造成它们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普遍比时间生态位宽度大。

喻泽懿等[28]在贵州对斑潜蝇寄生天敌进行了详细调查,发现潜蝇茧蜂为贵州省斑潜蝇蛹期的天敌优势种Opins spp,约占寄生蜂总量的98%,姬小蜂类占2%左右。贵阳市植保站室内饲育3 113头南美斑潜蝇蛹,潜蝇茧蜂平均寄生率为28.2%。据各点田间调查,寄生率可达5.0%~28.2%,个别地区高达50%以上;而且寄生时期长,在贵阳4—10月均可见,6—9月为盛期,越冬蛹内寄生率仍较高。一般来说,新菜区或检疫性斑潜蝇初发区天敌寄生率较低,老菜区和斑潜蝇发生较早的地区寄生率比较高。寄生蜂对贵州省检疫性斑潜蝇的发生为害起着不可忽视的自然控制作用。

2003年,尹承山等[29]在浙江对黄腹潜蝇茧蜂成虫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虫主要在白天羽化,羽化高峰期在8:00—10:00,且多数(91%)当日交尾,羽化出的成蜂性比明显偏雌性(雌∶雄=1.51∶1)。在17~33℃温度范围内,提供蜂蜜液时,黄腹潜蝇茧蜂雌蜂和雄蜂的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雌蜂的寿命明显长于雄蜂的寿命,分别从17℃时的81 d和47 d降到33℃时的14 d和13 d。雌蜂羽化后1~2 d即可产卵,21~29℃下,产卵高峰期为2~7日龄,平均产卵量随温度变化的方程为y=-0.057x2+2.728x-20.601(R2=0.934)。而且成蜂取食能够致死寄主。

赵勇等[30]研究发现,甘蓝潜蝇茧蜂能够寄生美洲斑潜蝇3个虫龄的任何一龄幼虫。但是,茧蜂产卵在1龄幼虫体内时,其发育历期比在2龄和3龄幼虫体内的茧蜂长大约2 d。通过实验观察,寄生于2龄幼虫所孵化出的茧蜂长度明显小于寄生3龄幼虫所孵化出的茧蜂。甘蓝潜蝇茧蜂在寻找寄主方面可分为寻找寄主生境、寻找寄主、接受寄主3个过程。首先寄主产生的挥发性化学信息素对甘蓝潜蝇茧蜂具有强烈吸引力。潜蝇茧蜂先找到寄主的生境,然后再寻找其适合的寄主。甘蓝潜蝇茧蜂雌蜂到达适当生境后,在离植物1~2 mm处飞行,并常停留在植物上以触角探查植物的受伤组织。如果没发现潜叶蝇所造成的潜道,就另行寻找;如果发现美洲斑潜蝇幼虫所造成的潜道,就在植物上激动地行走,并以触角敲击叶面,寻找寄主;最后茧蜂找到一个寄主后,有时还要对其进行选择,如果寄主条件不适合,仍然不会在该寄主体上产卵。

4 化学药剂对寄生蜂的影响

斑潜蝇寄生蜂一般对化学农药极为敏感。国外研究表明,潜蝇姬小蜂对化学杀虫剂是极为敏感的,而对生物杀虫剂(如昆虫生长调节剂)和杀菌剂相对不敏感[31-33]。在国内也有一些相关的报道。赵勇[34]发现,菜地常用12种化学药剂对丽潜蝇姬小蜂的成蜂、幼虫和蜂蛹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杀作用,其中以有机磷的毒性最大,以阿维菌素类对其毒杀作用最小。寄生蜂的成蜂期和幼虫期对药剂的耐受性较弱,而寄生蜂在蛹期对化学药剂的抗性则较高。谌爱东等[35]采用药膜法测定了7类10种杀虫剂对潜蝇姬小蜂成虫的毒性,结果表明,阿维菌素类杀虫剂对潜蝇姬小蜂成虫的毒性存在较大差异;植物源杀虫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对潜蝇姬小蜂成虫较为安全,如印楝、灭蝇胺;而其他类杀虫剂对潜蝇姬小蜂的毒性则较高。谌爱东等[36]在田间自然情况下,评价了7类9种杀虫剂对潜蝇姬小蜂田间种群数量和寄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灭蝇胺与印楝后,对潜蝇姬小蜂田间种群数量影响较小,而连续2次施用其他类农药后,其种群数量和寄生率均有明显下降,且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谌爱东等[37]分别采用浸叶法与喷雾法测定了7类10种杀虫剂对潜蝇姬小蜂幼虫、蛹和卵的毒性,结果表明,潜蝇姬小蜂的卵与蛹对所测杀虫剂相对不敏感,而杀虫剂对幼虫的毒性有差异,灭蝇胺、卡死克、印楝、害极灭对幼虫的毒性较低,其他都相对较高。何玉仙等[38]测定了6种杀虫剂对潜蝇茧蜂的毒力,结果表明,阿维菌素、灭蝇胺对潜蝇茧蜂的毒力较低,其余4种杀虫剂对寄生蜂的毒力较高。

为了减少广谱性杀虫剂对人和天敌的影响,国内外开始研究和使用一些高效、低毒的特异性化合物防治斑潜蝇。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是阿维菌素类生物农药(爱福丁、害极灭、虫螨克、齐墩螨素等)、昆虫生长调节剂(灭蝇胺、灭幼脲)和一些植物提取物。有研究表明,黄杜鹃花提取物对美洲斑潜蝇成虫具有明显的取食忌避作用,田间应用乙酸乙酯(EtOAc)萃取物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药效稳定,持效期较长,值得进一步试验。邱丹等[33]研究发现,对南美斑潜蝇幼虫的生物活性依次为黄花蒿、狼毒根、狼毒茎叶、棘豆和茵陈蒿,以黄花蒿、狼毒根和狼毒茎叶的效果最好,而对南美斑潜蝇成虫的生物活性以狼毒茎叶最好,校正防效达到64.5%。

大量研究表明,寄生蜂对杀虫剂的反应一般难以预测,对不同农药敏感性和抗性也不尽相同。在实际的害虫控制中,应根据田间寄生蜂发生情况,在寄生蜂田间化蛹高峰期进行化学防治,做到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协调统一。

5 寄生蜂的繁殖利用

1996年,我国从荷兰引进了斑潜蝇的优良天敌——豌豆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isaea Walker)[39](该蜂在欧美很多国家已广泛用于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效果良好),引进该蜂之后,在矮生菜豆上大量饲养美洲斑潜蝇,繁殖这种姬小蜂,获得成功。谌爱东等[40]用南美斑潜蝇作寄主繁殖豌豆潜蝇姬小蜂;陈红印[39]用美洲斑潜蝇作寄主繁殖豌豆潜蝇姬小蜂,矮生菜豆作寄主植物,每只接蜂箱可收获健壮成蜂216头。在我国,由于菜豆是主要被害作物之一,而美洲斑潜蝇则是为害菜豆的优势种,为此,寄主植物与寄主转换成功对将来该蜂在生产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1]陈乃中,肖良.蔬菜斑潜蝇的传播与危害 [J].植物检疫,1995,9(1):6-9.

[2]唐志.美洲斑潜蝇的传播蔓延 [J].植物检疫,1989,3(5):348-350.

[3]DesmingJ C.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 established in the old world[J].Trop Pest Management,1992,38(2):218-219.

[4]周宏宇,赵飞,孔维娜.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斑潜蝇研究中的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2):11-12.

[5]杨龙龙.对斑潜蝇属中检疫性害虫的研究 [J].植物检疫,1995,9(1):1-5.

[6]康乐.斑潜蝇的生态学与持续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7] Parrella M P.Biology of Liriomyza[J].Ann Rev Ento-mol,1997,32:201-224.

[8]吴佳教.美洲斑潜蝇种群动态及控制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1997.

[9]庞保平,周晓榕,鲍祖胜,等.美洲斑潜蝇对主要蔬菜寄主选择性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3,18(3):78-80.

[10]邱峰,李可凡,袁方,等.美洲斑潜蝇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8):95.

[11]郝乃香,郝建平,段宜英.美洲斑潜蝇监测与治理[J].山西农业科学,2001,29(3):57-59.

[12]农业部全国植保总站.瓜菜斑潜蝇[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13]徐世新.美洲斑潜蝇寄生蜂芦苇格姬小蜂Pnigalio phragmitis的生物学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0.

[14]Heinz K M,Nunney L,Parrella M P.Toward predictable biological control of Liriomyza trifolii(Diptera:Agromyzidae)Infesting greenhouse cut chrysanthemums[J].Environmental Entomology,1993,22(6):1217-1233.

[15]Cabello T,Jaimez R,Pascual F.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Liriomyza spp.and their parasitoids on horticultural crops in greenhouses of southern Spain(Diptera:Agromyzidae)[J].Boletin de Senidad Vegetal,Plagas,1994,20(2):450-455.

[16] Ganiev I G,Ushchekov A T,Muzafarov I Sh,et al.Solanum miner and its parasites in greenhouses ofTatarstan[J].Zashchita Rastenii Moskova,1993,7:12-13.

[17]HeinzKM,Parrella MP.Holarctic distribution of the leafminer parasitoid Diglyphus begini(Hymenoptera:Eulophidae)and notes on its life history attacking Liriomyza trifolii(Diptera:A-gromyzidae)in chrysanthemum[J].Annals of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ofAmerica,1990,83(5):916-924.

[18] Petcharat J,Johnson M W.Biology of the leafminer parasitoid Ganaspidium utilis beardsley (Hymenoptera:Eucoilidae)[J].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88,81(3):477-480.

[19] Saito T,Ikeda F,Ozawa A.Effect of pesticides on parasitoid complex of serpentine leafminer Liriomyza trifolii(Burgess)in Shizuoka Prefecture[J].Jap J App Entom and Zool,1996,40(2):127-133.

[20]徐志宏,陈学新,荣路琪,等.蔬菜地潜叶蝇寄生蜂种类研究(Ⅰ)——羽角姬小蜂亚科Eulophinae和狭面姬小蜂亚科 Elachetinae[J].华东昆虫学报,2001,10(2):5-10.

[21]徐志宏,陈学新,荣路琪,等.蔬菜地潜叶蝇寄生蜂种类研究(III)金小蜂科Pteromalidae和大痣细蜂科Megaspilidae[J].华东昆虫学报,2001,10(2):17-21.

[22]吴启松,曾玲,梁广文.甘蓝潜蝇茧蜂对美洲斑潜蝇幼虫寄生作用的研究 [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3):40-42.

[23]宋丽群,高燕,许再福,等.美丽青背姬小蜂寄生和繁殖特性研究[J].昆虫天敌,2004,26(3):113-121.

[24]曾玲,吴佳教,张维球.广东美洲斑潜蝇寄生性天敌初步研究[J].昆虫天敌,1999,21(3):113-116.

[25]问锦曾,王音,雷仲仁.我国蔬菜潜叶蝇寄生蜂简介(五)厚脉姬小蜂、宽脉姬小蜂等七种[J].植物保护,2000,26(6):33-35.

[26]黄居昌,林智慧.冈崎姬小蜂生物学特性研究[J].华东昆虫学报,2000,9(2):34-38.

[27]兰亦全,赵士熙.美洲斑潜蝇及其寄生性天敌的生态位[J].华东昆虫学报,2002,11(2):84-87.

[28]喻泽懿,夏中敏.贵州省检疫性斑潜蝇寄生天敌调查研究[J].植物医生,2001,14(1):21-22.

[29]尹承山,陈学新.美洲斑潜蝇寄生蜂——黄腹潜蝇茧蜂成虫的生物学特性[J].昆虫学报,2003,46(4):505-511.

[30]赵勇,李照会.山东省美洲斑潜蝇内寄生蜂及其生物学特性[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34(1):24-28.

[31]罗建军,钟国华,吴启华.黄杜鹃花提取物防治美洲斑潜蝇的研究[J].广东农业科技,2000(4):46-48.

[32]冼继东,庞雄飞,曾玲.异源次生化合物对美洲斑潜蝇种群控制作用的田间试验 [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97-100.

[33]邱丹,李宁,刚存武.四种植物源农药对南美斑潜蝇的生物活性测定 [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3):59-62.

[34]赵勇.山东省美洲斑潜蝇寄生蜂资源调查和优势种的控害潜能评价[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3.

[35]谌爱东,陈宗麒,罗开珺,等.杀虫剂对潜蝇姬小蜂成虫的毒性[J].西南农业学报,2003,16(3):42-45.

[36]谌爱东,陈宗麒,罗开珺,等.杀虫剂对潜蝇姬小蜂田间种群数量和寄生率的影响 [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18(3):249-252.

[37]谌爱东,陈宗麒,罗开珺,等.杀虫剂对潜蝇姬小蜂幼虫、蛹和卵的毒性[J].西南农业学报,2003,16(4):69-72.

[38]何玉仙,杨秀娟,王茂明,等.几种杀虫剂对南美斑潜蝇及其寄生蜂潜蝇茧蜂的毒力[J].华东昆虫学报,2006,15(1):59-62.

[39]陈红印.潜蝇姬小蜂的寄生行为观察、扩散与限制释放[J].中国生物防治,2000,16(1):44-46.

[40]谌爱东,罗开,王君,等.一种简易繁殖潜蝇姬小蜂的方法[J].昆虫知识,2002,39(4):313-314.

猜你喜欢

斑潜蝇寄生蜂小蜂
孟氏胯姬小蜂种群动态及寄生特性
不同诱捕装置对美洲斑潜蝇诱捕效果比较
寄生蜂适应性生殖行为策略的研究进展
古桥桨角蚜小蜂与双斑恩蚜小蜂的发育及形态比较
2013 年拉萨市青稞田寄生蜂对蚜虫的寄生率调查
独行杀手寄生蜂
桉树枝瘿姬小蜂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
美洲斑潜蝇识别与防治口诀
笔管榕榕小蜂的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温度对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种间竞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