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立国家级中西部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打造“环武汉城市产业圈”的建议
2011-09-19
在国务院出台《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的大背景下,家具生产企业正在加速向交通便捷、林木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稳定、市场需求旺盛的中西部地区转移,这给中部和西部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中部地区已形成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依托的“中三角”。
2010年是中国沿海产业转移第二阶段开始的元年,以富士康内迁为标志。第二阶段的特点是自愿地转移。“中三角”地区急需规划合理、理念超前的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在此机遇下,在大武汉周边建设大规模的产业园区势在必行。最终要在离武汉中心区50—100公里的环形地带形成低成本的“环武汉产业圈”。这正如,珠三角的核心城市——广州是管理、研发和商贸流通的重镇,制造业的知名品牌并不多,但是围绕着广州的周边经济腹地,却有大量的重量级制造业城市。所以,研发、商贸向武汉集中,制造向周边中心城市扩散是一条客观规律。
据此,我们选取产业转移中较为活跃的家具产业,作为调研样本。
一、中国家具产业制造概况
改革开放前,我国家具业的中心是在以京津和上海为首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使家具业向广东、浙江、东北、华北等地转移,并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五大产业区。我国家具业的这种区域发展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即出现了所有制和产业中心的转移并随之产业集聚的现象。珠三角及周边家具板块是目前最大的家具集群区,占中国家具总产量的50%左右。
长三角家具板块是近年来中国家具增速最快的集群区,占中国家具总产量的15%左右,发展潜力巨大。环渤海家具板块产量占总产量约8%-10%。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天津、河北、山东等地,依托环渤海经济圈进行发展。西部家具板块家具市场容量大,企业发展空间广阔,占中国家具总产量约10%。
武汉全景
中西部家具集群将国内的销售市场下潜到二、三级市场,抓住良机,率先开拓农村市场,成为家具制造业的中坚力量。尤以四川家具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家具行业的先锋。
中国家具业权威专家、深圳家协秘书长侯克鹏表示:1978年,中国家具产值仅13亿元;1985年,中国家具产值为29亿元;2006年,中国家具产值为4300亿元;2009年,中国家具产值为7300亿元。
中国目前只有3.8亿人用成套家具,尚有10亿人的市场消费群体。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中国现有1.2亿个城市家庭需要重新装修,住宅面积20亿平方米;中国未来仍处于住宅改善期,每年约有10%的家庭需要装修和添置家具;新建家庭和人口的增长,特别是收入增加,会使民用家具消费继续增长。
中国家具产值如果继续保持22.2%的年增长率,到2015年家具市场可以达到24304亿元人民币,将取代汽车产业成为中国第一大支柱产业。
二、武汉城市圈即将成全国三大新兴家具分销之心之一
从家具销售市场的角度来看,目前己形成了六大销售市场:一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销售市场,约占20%的份额:二是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华南销售市场,约占15%的份额;三是以武汉和郑州为中心的中原销售市场,约占15%的份额;四是以沈阳、哈尔滨为中心的东北销售市场,约占10%的份额:五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销售市场;六是以成都、西安为中心的西部销售市场,约占15%的份额。
从家具的分销角度来看,中国家具流通经过10多年的运作,流通业态升级,目前已形成了四个分销中心:一是广东顺德分销中心,产品辐射全国,面向中高端市场,如乐从总面积300万平方米,年销售300亿元,70%出口;二是四川成都分销中心,产品辐射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面向中低端市场,如武侯总面积100万平方米,年销售60亿元。三是江苏蠡口分销中心,产品辐射上海、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山东的中小城市,面向中低端市场,蠡口总面积120万平方米,年销售80亿元;四是北京香河分销中心,辐射东三省、京津冀、蒙晋等地,面向中低端市场,香河总面积120万平方米,年销售60亿元。
除了以上四个分销中心,中国即将形成3个新兴家具分销中心:武汉、西安、昆明。
三、建立中部家具产业集中发展区的必要性
(一)沿海家具企业迫切需要转移
无论是从总量上看,还是从市场销售增长和专业市场建设规模上看,中国的家具业发展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需求潜力大。国内家具制造业2009年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利润成绩,但与以前不同的是,企业的利润已更多依赖于国内市场。出口市场下滑,沿海家具业的劳动力成本却不断上升。以广东为例,家具业职工月工资从原来的1600元上调到2000元以上,技工更是从4000元直接翻倍涨到8000元。广东知名家具企业兆生家具总经理洪剑勇称,《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厂方给工人交纳养老、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开支,每年至少多出几十万元。
武汉东湖
人民币汇率之争也让出口型家具企业惶恐不安。据浙江家具行业协会估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该省家具行业全年利润就会损失人民币3.5亿元。
2010年6月底,深圳家具协会组织了属下一批知名企业赴四川、湖北等地进行投资考察,兴利家具集团总裁宋启庆便是考察团成员之一。宋启庆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该公司内销比例高达65%,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兴建生产线已经迫在眉睫。经过考察比较,兴利集团决定在成都和武汉两地建立床垫、沙发等软体家具生产基地,因为在内销市场上,体量较大的床垫运输成本接近总成本的1/6,深圳到成都的单件运输成本就接近400元,面临众多挑战,沿海家具产业转移刻不容缓。
(二)湖北家具企业需要集聚发展
近五年来,湖北家具业发展态势较好,每年增速在20%以上,已在消费品工业中成为不可忽视的产业之一。2009年实现工业产值约90亿元,出口交货值约4亿元(人民币),全省家具销售额在250亿元左右。全省家具企业约3000家,民营企业占99%,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近年来,在产业转移和“1+8”城市圈两型社会配套改革中,武汉及周边区域逐步形成的家具产业有长足进步。规模以上的生产制造企业近千家,中心城市知名家居卖场林立。
湖北家具产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至今仍未能形成与中部区位优势和大武汉资源优势相匹配的产业经济规模,家具商贸流通强于加工制造,产品大多来自广东、四川、河北等家具基地。湖北在经济起步阶段“制造业优先”的效应未释放出来,原本有一定产业基础的荆州地区未能形成经济规模,武汉地区家具业在国企制造的环境下也未能壮大发展。虽然产业规模逐年扩大,但是总量过小,单个企业的规模偏小,缺少骨干企业引领行业发展, 需要集聚发展壮大力量。但是,目前起点很好,比如中国家具CBD模式(集中销售)在全国影响很大。现在的关键是沿海的家具产业如何实现全产业链转移。中国金鼓城 中部家具产业发展区应运而生,必将不断发展、壮大。
四、中国金鼓城·中部家具产业集中发展区发展前景
中国金鼓城·中部家具产业集中发展区位于湖北省汉川市北部,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用地规模逾15000亩, 根据规划仅园区投资总额将达276亿元,建成后人口规模将达14.4万,实现年产值476亿、利税65亿。计划4年内将其发展成为武汉城市圈最大的家居生产基地,8年内成为中部地区最具规模、最具竞争力的大型家居产业集群集聚基地。
家具产业
中国金鼓城·中部家具产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先行,产业规划不仅符合两型社会要求,而且体现出低碳、和谐园区等先进理念。更为重要的是,该园区采用全产业链承接产业转移,不仅转移,而且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
地处武荆高速公路汉川出口处,北倚汉北河,南揽武荆高速、汉孝一级公路、川刘一级公路,向北30公里抵孝感,毗邻武汉市东西湖区辛安渡,距天河国际机场39公里,距内陆最大的物流保税区仅18公里,距国际港阳逻港约100公里,是汉川市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地。中国金鼓城将坚持“以工业生产为主、商业配套为辅”的原则,按照“工业区、商贸区、物流区、服务区、生活区、景观区”的“六区一体”设计要求建设。
五、中国金鼓城·中部家具产业集中发展区急需重视
目前,中部各省份十分重视把握家具产业转移机遇。湖南省领导已明确提出将家具产业打造成千亿产业;江西南康则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家具产业集群,打造“中国家具之都”;河南提出要发挥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建立家具生产基地,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经济带。即便是远在西部的四川,2010年全省家具行业的年产值首次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22%,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了80万人以上。预计,四川家具业在未来五年将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长速度,成为千亿产业。
家具产业
相比之下,湖北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汉产家具一度在全国红火一时。如今,产业转移给湖北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可实现后发制人、后来居上、弯道超越,最终将形成低成本、高回报的“环武汉产业圈”。但是,目前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在中西部产业转移过程中,极具代表性。建议:
(一)将中国金鼓城·中部家具产业集中发展区项目等中西部类似的大规模的发展区,列入国家级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从中部崛起战略的制定,到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的出台,都需要有具体配套的政策和举措,将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的重视和支持落到实处。而面对区域和产业复杂不同的特性,有效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重点项目试点试行的方式,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推广扩大。
(二)着重解决园区发展用地问题。虽然中部地区相对沿海地区有土地资源的优势,但用地规划、用地指标与园区的总体规划、发展规划相脱节,不但土地资源的优势显现不出来,也成为制约产业转移和园区发展的突出问题。需要中西部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也需要适当扩大中西部的用地指标。为此,要通过试点探索解决园区发展用地问题。
(三)给予试点园区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扶持低碳节能、绿色环保、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和谐园区的发展,给予税收优惠、资金方面扶持,不走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和非科学性建设老路,为环武汉产业圈乃至“中三角”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四)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强化区域分工与协作。根据区位和产业基础鼓励产业园进行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支持产业园科学规划,坚持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转型同步发展;加强并推动城际、区域和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合作,逐步形成产业带、产业集群,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