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外洗辅助抗风湿药联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8例疗效观察
2011-09-19姜玉宝
姜玉宝
(辽宁省锦州中医院内科,辽宁 锦州 121001)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高度致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较长、致残率高、不易治愈的特点,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2007年5月以来,辽宁省锦州中医院内科采用中药内服外洗辅助抗风湿药联合治疗RA患者6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研究对象
纳入2007年5月至2010年4月在辽宁省锦州中医院门诊就诊的RA患者136例。其中男54例,女82例;年龄19~65岁,平均(42.68±14.24)岁;病程2~15年,平均(4.8±2.5)年。随机分为观察组(n=68)和对照组(n=68),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诊断标准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制定的标准[1]。②中医证候诊断参照《全国中医治疗技术标准规范与中医院(科)工作政策法规全书》中有关“类风湿病”分型标准[2]。③年龄>18岁,或<65岁的患者。
1.1.3 排除标准
①长期服用西药及其他药物,且不能停用者。②合并有心、脑血管病,肝、肾功能障碍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病变者。③晚期严重畸形、残废、丧失劳动力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接受口服甲氨蝶呤7.5mg,1次/周;加口服柳氮磺吡啶1g,2次/d;加口服沙利度胺100mg,1次/d治疗。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内服中药方药组成:穿山龙、桑寄生、杜仲、仙茅、续断、白术、红花、半夏、忍冬藤各15g,防风、山甲珠、茯苓各10g,秦艽12g,甘草6g。以上诸药水煎服,取汁约200mL,早晚分服,7d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外洗方药组成:秦艽、生川乌、生草乌、红花、伸筋草、牛膝各20g。将上述诸药放入瓷盆中,加入2~3L水中,浸泡20min,然后放在火上熬制30min,取下,待药水温度在患者耐受时外洗,每剂药可反复使用2d。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评价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昆明会议修订的有关“类风湿病”的疗效判定标准拟定:①近期控制:受累关节肿痛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血沉速度(ESR)和类风湿因子(RF)恢复正常且在3个月以上;②显效:受累关节肿痛明显好转,ESR和RF滴度降低,但关节仍偶有肿痛;③有效:受累关节疼痛或肿痛有改善。④无效:受累关节肿痛无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1.18%(62/68),对照组总有效率77.94%(53/6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 论
RA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非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伴关节外症状,早期呈游走性关节疼痛和运动障碍,晚期呈关节僵硬、畸形及功能丧失,并伴有骨质疏松和骨骼肌萎缩等。我国患病率为0.32%~0.36%[3]。目前RA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研究认为与发病有关的有感染、遗传、细胞因子及内分泌等因素有关。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此外,亦可由脏腑功能失调,如阳热体质,或阴血亏耗所致。RA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精亏,营卫俱虚,复因“六气化火”、“浊毒瘀热久留”而成。
本研究采用中药内服外洗联合抗风湿药治疗RA,方中药用穿山龙、桑寄生、杜仲、仙茅益肾壮督、补益肝肾,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使机体抗病能力提高,并能改善骨质疏松,修复骨质破坏;防风、秦艽、白术、茯苓可祛风散寒、利湿通络,使外邪入侵中止,又能消除已入侵之病邪,预防RA复发、加重的诱发因素;红花、半夏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散结、消除经脉瘀滞、保证经络畅通之功;忍冬藤解毒散结,甘草和药性,诸药配伍共奏益气和营,祛风胜湿,通络除痹之功。配合外洗方有除湿散瘀消肿止痛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示,在抗风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外洗能够提高RA患者临床疗效,提高抗炎抑菌作用,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1]蒋明,朱立平,林孝文.风湿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846.
[2]柴瑞震,姜仕华.全国中医诊疗技术标准规范与中医院(科)工作政策法规全书[S].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490.
[3]杨海宁,李云燕.自拟通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J].广西中医药,2000,23(4):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