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炎50例临床分析
2011-09-19李仁仙
李仁仙
(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湖北 武汉430064)
药物性肝病简称药肝,是指某些药物对肝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引起的疾病,目前至少有600多种药物可引起药肝。本研究中,笔者采用异甘草酸镁治疗了50例因使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患者,结果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2月—2011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因使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患者100例(男61例/女39例),年龄18~68岁。纳入标准:①接受过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四联抗结核治疗;②治疗前肝功能正常,彩色B超检查排除肝脏结核,乙型及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标志物均阴性;③治疗期间没有合并使用其他肝损药物。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50例,平均年龄(38.50±4.40)岁;对照组50例,平均年龄(38.20±4.9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先停用抗结核药物。①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片(河南帅克制药,国药准字H20073723),8粒/次,3次/d,饭后口服,治疗2周;②观察组: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江苏正大天晴药业,国药准字H20051942)1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2周。
1.3 疗效变准
①显效:肝功能正常,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②有效:肝功能恢复50%,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③无效:肝功能恢复小于50%,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消失[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0%(40/50),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48.00%(24/50),差异显著(见表1,P<0.01)。治疗后观察组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STB)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见表2,P<0.0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表2 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1。
组别 n 治疗前ALT(U/L)STB(μmol/L)治疗后ALT(U/L)STB(μmol/L)对照组 50 310.74±130.9017.05观察组 50 328.25±140.49 57.05±32.10 56.24±22.35 32.15±57.32±30.56 30.75±20.34*22.26±8.80*
3 讨论
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是仅次于胃肠道反映的不良反应之一,停用可疑抗结核药物是药物性肝炎的常见手段,但停药又意味着原发耐药菌的产生,对控制结核药不利。异甘草酸镁是一种肝细胞保护剂,能抗炎、保护肝细胞膜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功能[2-6]。在本研究中,笔者在观察组中采用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0%(40/50)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48.00%(24/50);治疗后观察组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STB)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皮疹伴瘙痒1例,腹泻1例,对照组出现头痛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能坚持完成疗程,治疗后血、尿常规、肾功能等均未出现由药物引起的异常。提示应用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疗效可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1]刘峰.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6):198-198.
[2]郁国强,李红军,刘秀芳.异甘草酸镁在乙肝病毒携带者肺结核强化治疗期间的临床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0):3677-3678.
[3]陈涛,邓永聪.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13):45-46.
[4]唐琰,李磊,李宜.异甘草酸镁及甘草酸二铵短期治疗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影响的比较[J].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0):1033-1034.
[5]熊华联,杨农.不同剂量异甘草酸镁治疗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 疗 效 对 比 [J].医 学 临 床 研 究,2009,26(8):1484-1485.
[6]朱蔚岗,花兴萍,卢应梅,等.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09,30(20):2409-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