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茶叶精深加工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1-09-18陆文渊楼黎静钱文春
陆文渊 楼黎静 钱文春
(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浙江湖州 313000)
湖州位于浙西北茶区,茶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安吉、长兴两县和德清、吴兴两县区西部的丘陵山区。湖州茶区山清水秀,竹海连绵,生态条件十分优越,历来是著名的优质茶产区,茶经中就有“浙西以湖州上”的论述。湖州的传统历史名茶有:温山御荈、紫笋茶、罗岕茶等。湖州的现代创新名茶有:安吉白茶、莫干山芽、安吉白片、三癸雨芽等。茶叶产业已被湖州市政府列入优先发展的优势农业产业之一。湖州又是茶圣陆羽的第二故乡,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诞生地,也是我国茶文化的发祥地。湖州产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和名茶资源都十分丰富,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茶圣、茶经和贡茶”是我国茶文化史中的“名人、名著、名品”,这“三名”都与湖州息息相关,是湖州茶叶产业发展宝贵的资源。
1 湖州市茶叶产业现状
截止2010年底,全市44个产茶乡镇,现有茶园总面积25.69万亩,其中采摘茶园面积22.6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9.29万亩,白叶一号茶园面积15.50万亩,无公害茶园面积11.54万亩,有机茶园面积2.31万亩;现有初制茶厂301家,精深加工茶厂10余家,茶叶种植大户7000余户;茶产业相关从业人员20.32万人;茶叶总产量1.21万吨,总产值16.0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2165吨,产值14.77亿元;2010年,出口茶叶1350余批,4.18余万吨,8939余万美元。
2 茶叶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情况
2.1 以精加工为主的产业发展初期
1978年以前,全市只有安吉的浙江省南湖林场和湖州三天门茶场两家国营茶场,主要以生产精制茶为主。其中浙江省南湖林场是浙江省出口茶叶的一个重要货源基地。
1979年,安吉精制茶厂建成投产,并首次使用了国家商业部茶叶加工研究所研制的、具有四万担精制茶加工能力的连续化生产流水线。1980年,湖州茶厂建成投产,并发展成为省内出口茶精制拼配的重点企业,年销售额曾超亿元,是当时全国加工外销出口茶叶最多的精制茶厂之一。1980年以后,湖州又相继建成了德清莫干茶厂、长兴水口茶厂、安吉双建茶厂、安吉章村河干茶厂等一批茶叶精制厂。
改革开放以后,精制茶厂的体制和运行状况发生了重大变革。安吉茶厂于1998年停产,湖州茶厂在2000年改制为民营企业湖州绿山茶厂。九十年代开始,由于加工初制炒青毛茶的经济效益不高,茶农纷纷种植生产经济效益更高的名优茶,因此,相关精制茶厂直接从市外或省外采购眉茶原料茶。同时,一批蒸青茶厂也纷纷在湖州建成投产。
2.2 现有的主要茶叶精深加工企业
目前,湖州市主要的茶叶精深加工企业及2010年茶叶出口情况(表1):
(1)湖州方路茶业有限公司:以外销茶叶为主的股份制企业,以低档茶销售为主,年出口量2万余吨,出口额近2亿元。公司与世界500强之中的立顿、雀巢、星巴克等大企业配套,为他们供应原材料,主要销往美国、欧盟等国家,并占美国进口茶叶的70%左右。产品以红茶、绿茶原料为主导,附带白茶及花茶、乌龙茶及少许特种茶,原料来自全国主要产茶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等13个省份)。
(2)浙江塔塔茶业科技有限公司:由世界500强之一印度塔塔集团旗下塔塔茶叶有限公司和浙江省茶叶集团有限公司,于2007年在安吉建成的我国规模最大、产品档次最高、生产技术最先进的茶叶深加工企业之一,主要从事茶多酚、其他绿茶提取物、速溶茶、液体茶浓缩物及其他含附加值的茶叶饮料产品、植物提取物和其他类似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公司拥有2000吨茶叶萃取物的产能,消耗干茶原料3万吨,这也是高技术含量的茶叶深加工产品在国内首次大规模生产。
(3)浙江华大制茶有限公司:由浙江省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投资2.7亿元新建,2010年4月在安吉投产,年加工能量生产珠茶、眉茶两万吨,产品全部出口,“华大”出口的茶叶已畅销非洲多个国家。
(4)长兴茶乾坤食品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各类袋泡茶研制和茶原料生产的企业,产品有各类袋泡茶、乌龙茶、绿茶、花茶、普洱茶、花草干制品茶等三十多个品种,公司投产至今,袋泡茶出口量居全国前列。
此外,湖州嘉盛茶业有限公司、长兴英特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德清九隆茶业有限公司、德清达源茶业有限公司、安吉峰禾茶厂、南湖林场的三明公司等,也是湖州市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精深加工企业。
表1 2010年湖州辖区茶叶出口情况
3 茶叶精深加工产业面临的问题
(1)目前湖州市茶叶出口以原料茶出口及贴牌生产为主,产品多属中低档,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都比较低,同时也欠缺一些有影响力的品牌,在国际市场缺乏主动权。
(2)湖州市许多茶农全年只采一季春茶的现状,使茶叶生产呈现出“春忙、夏松、秋闲、冬散”的现象,造成茶叶资源大量浪费和加工设备长期闲置。据统计,湖州市产量约18%的名优茶产值占茶叶总产值的92%以上,产量约为19公斤/亩的春茶却贡献了近6560元/亩的产值,亩产量约为34公斤的夏秋茶,亩产值只有526元,属于低值产品。
(3)随着全球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天然产物行业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茶叶精深加工行业面临着质量安全、成本与效益等挑战[1],湖州市茶叶精深加工在制备技术转型升级、产品标准化和应用开发等方面面临着挑战。
(4)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面积偏少,无公害茶园面积11.54万亩,有机茶园面积2.31万亩,分别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44.9%和9.0%,很多茶园不具备出口茶原料备案基地要求。
(5)从目前的种植栽培采摘管理模式、农药品种的选择、用量所产生的农药残留等来看,湖州市很多茶园不适合为茶叶精深加工提供原料,相关茶叶精深加工企业大都从外省调运茶叶原料。
4 茶叶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的对策
在2009年制定的《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中,将“进一步发展深加工,建设外向型出口绿茶拼配厂,继续发展出口和转口绿茶”作为湖州茶区所在的长江中下游茶叶重点区域茶叶产业的主攻方向。在浙江省出台的推进茶业发展新政及茶叶产业十二五规划中,将“拓宽茶叶综合利用渠道,延伸浙江绿茶产业链。加强茶叶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引导,加强规划、引导扶持速溶茶、茶多酚等茶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列为了主要内容。因此,对于整个茶叶产业的发展来说,精深加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4.1 扶持茶叶精深加工企业
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应出台诸如减免税收、贴息贷款、建立专项资金等相应的政策,大力扶持茶叶精深加工企业[2];鼓励其它行业知名企业投资于茶叶精深加工行业,促进茶叶精深加工企业的快速成长;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茶叶精深加工企业联合申报茶叶精深加工科研、开发课题,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同时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鼓励精深加工企业加强出口茶品牌建设,培育有影响力的品牌[3],组建高标准综合性的茶叶深加工企业,使其成为科技高效创汇型的产业龙头,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4]。
4.2 提升茶园管理模式
大力发展有机、绿色食品、无公害茶园,积极申请出口茶原料备案基地,为不断增长的精深加工茶原料需求提供保障。引导茶农按照现代茶园,精深加工茶园的要求,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有条件的茶园可以按照出口茶生产标准使用农药,逐步改变单纯名优茶生产的种植栽培采摘管理模式,使现有茶园更适用于茶叶精深加工的需求。
4.3 提高茶叶质量安全
茶叶精深加工企业主要以生产出口茶为主,因此相关茶叶出口企业,要加强和完善出口茶叶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公司+基地”的茶叶出口经营模式,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通过茶厂茶园一体化,提高产品质量[3]。进一步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质量监控体系,鼓励出口企业获得符合进口市场要求的有机产品认证和其他国际认证,取得卫生注册和原产地标记注册。
4.4 充分利用茶叶资源
充分利用现有的25万余亩茶园和7000余台茶叶加工设备资源,尤其要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现有15余万亩白茶的夏秋茶资源。深加工产品生产需要大量的中低档茶叶作为原料,深加工企业可以与当地茶叶专业合作社和制茶企业签订长期合约,制茶企业通过机采和部分毛茶加工工序,生产出满足深加工品质要求的茶叶原料,以节省加工成本和运输成本,降低深加工原料价格[5]。
4.5 寻找名优茶新增长点
湖州有着丰富的名优茶资源,茶企业可以从安吉白茶、紫笋茶、莫干黄芽、安吉白片等出发,进一步挖掘名优茶背后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把天然、有机、健康、功能的湖州名优茶发展各种深加工产品,如茶饮、茶食、茶保健品、茶日用品等,应用于旅游业、餐饮业、医药业等,加强保健理念宣传和包装设计,无疑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可[4,6]。这将成为今后湖州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4.8 积极推进转型升级
茶叶深加工产业的投资,应迅速从大规模建立茶叶提取物工厂转移到建立以茶叶功能成分为原料的天然药物、保健食品、功能饮料、个人护理品的开发上来,拓展应用领域[1]。积极引进国内外或其他领域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提高茶叶精深加工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同时还要加强产业链管理,将茶叶生产资料的供应与茶叶生产、加工、深加工、储运与销售等环节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各要素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使茶叶产业链的整体收益最大化[4]。
茶叶精深加工是充分利用茶叶资源、有效解决中低档茶出路、提升茶叶附加值、拓展茶叶应用领域、延伸茶叶产业链的重要途径[1]。茶叶精深加工的发展状况标志着茶叶生产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业,力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调整湖州茶区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
1 刘仲华.中国茶叶深加工的技术与产品创新[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
2 林 畅,庄佩芬,黄娇娣.中国茶叶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兼论中国提高茶叶深加工水平的迫切性[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
3 蔡 军.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及思考.中国茶叶,2009,(2):14-15.
4 蔡晓红,屠幼英.如科学引导茶叶综合利用,推动茶产业发展.茶叶,2010,36(1):10 -13.
5 沈 璇,胡迪钧,刁学刚.循序渐进科学发展——发展茶叶深加工的思考.茶叶,2011,37(1):1 -2.
6 罗怡文,韩 晶,梁月荣.加强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促进茶产业提升.茶叶,2010,36(2):87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