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果构式研究的整体性认知语用框架:HCPM

2011-09-18廖巧云孟利君

外国语文 2011年6期
关键词:构式语言学机理

廖巧云 孟利君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 400031)

1.引言

我们曾对实据因果句的生成机理和识解机理进行过探讨,分别提出了实据因果句的生成机理研究框架(廖巧云,2008:238-244)和识解机理研究框架(廖巧云,2010:10-14)。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觉得有必要构建一个因果构式研究的整体性理论框架。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理论基础,即复杂系统的因果观和方法论、生成整体论、认知语言学及认知语用学相关理论;进而基于这些理论提出用以研究构式运作机理的整体性认知语用框架HCPM(Holistic Cognitive-Pragmatic Model),即一个融研究构式生成和识解机理于一体的模型,然后对构建HCPM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并对模型进行描述。

2.理论基础

2.1 复杂系统的因果观和方法论

复杂性科学是在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流的复杂性科学主要包括三个理论模式,即普利高津(Prigogine)的布鲁塞尔学派、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的复杂性理论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复杂系统的因果观(范冬萍,2008:90-97)是指“在复杂系统的层次结构中,层次之间存在着多种因果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因果网络”。在这个复杂的网络中,有上向因果作用和下向因果作用之分。上向和下向因果作用便引出了复杂的、非线性的因果关系。复杂系统的方法论是复杂整体论,是多层次、多维度协同进化的整体论。范冬萍(2008:90-97)概括了复杂整体论的主要观点:(1)低层次的规律会影响和制约高层次的所有过程;(2)高层次过程相对于低层次过程具有独特性和理论的自主性;(3)每个层次受到更高层次的一种约束、选择和控制的下向因果作用;(4)解释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维度之间具有互补性。

徐盛桓(2008:69-77)基于复杂系统的因果观和方法论,提出了“语言学研究的因果观和方法论”。其基本设定为:语言是一个复杂的层级系统,对语言的研究可以采用复杂系统的因果观和方法论,考虑不同层级的因果作用所带来的多种不同的认识。就因果构式而言,所谓层次的高低是相对的,而整体的组成部分服从于整体的功能和目标;整体的功能和目标实施最高层次的下向因果作用。一个构式的整体功能和目标指一个构式的形成受制于表达的意向、表达的需要;一个构式的表达意向、表达需要具体体现为构式义。这便是语言运用的最高层次。这将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理论导向。

2.2 生成整体论研究范式

生成整体论的概念源于系统科学。其基本内容为:生成整体论的逻辑起点是“生成元”;生成元是整体而非部分、以信息为主导、蕴含着事物生长的全部可能、是可生可灭非既成不变的;生成过程是从整体到整体而非从部分到整体的构成过程。(李曙华,2006)

生成整体论和复杂性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可以通过语义整体论思想得到体现。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假设,语言组织应反映一般性认知原则。(Evans&Green,2005:28-44)那么构式(如因果构式)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生成与演化就同样体现生成整体论所刻画的基本特征:小整体规定整体;构式整体一旦生成,能进入构式的小整体又会合乎逻辑地体现整体,以整体为依归体现其自身的意义;构式的整体不再是作为各组成成分的小整体的简单相加,而是整合为更高层次的整体,生成整体的新信息即其构式意义,使构式获得整体大于小整体之和的效应。

2.3 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认知语义学认为,语言的表层结构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而语义结构并非直接等同于客观外在世界的结构,而是与人在和客观现实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概念结构相对应。(Lakoff&Johnson,1999:497)认知语义学家提出的经验观、意象图式观、隐喻观、认知模型等(王寅,2002)对我们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因果关系的表达式是人类心智的产物,是基于人们对现实世界中因果关系的体验和认识的;认知语义学理论说明了因果构式涉及的语义内容,把因果关系的建立看成是概念化过程,可以从形式语义学角度刻画因果构式的语义构成;人们基于感知形成了有关空间结构和知觉运动等意象图式,映射入人们的头脑后就形成了范畴和概念结构,因果关系也是这种投射的结果。“投射”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不过,如果要用来解释因果句的形成机理,“投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语法化理论认为,语言学家应从共时与历时结合的角度出发,用语法化现象来解释一些从共时角度难以理解的语法现象。语法化的过程是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Hopper,1987);语法化的机制是类推和重新分析,演变的方式有隐喻、转喻和主观化等。因果连词的演变也经历了语法化过程。(Traugott&Heine,1991)重新分析和类推这两个概念对于我们讨论逻辑因果构式和实据因果构式的分类和生成机理具有指导作用。从逻辑因果关系到逻辑因果构式再到实据因果构式有一个类推的过程。语法化是一个连续的渐变的过程,那么在这一过程中,because/for—构式所表示的语义也应该是渐变的。从投射到固化有一个从共时到历时再到共时的反复过程。但是,语法化过程是如何类推、如何固化的却是有待解决的问题。语法化未能从根本上厘清语法化前后的两种结构(如逻辑因果构式和实据因果构式)之间的关系。

构式语法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语素、词、成语、短语、句子都应看作“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一个构式具有“一个表面的形式和一个相应的功能(即意义)”(Goldberg,1995)。Goldberg(1995)在讨论构式之间的关系时,详细讨论了“传承”(inheritance)概念。他认为,可以在两个相关的构式之间建立语义、句法等方面的传承关联(inheritance links);如果构式B由构式A传承而来,那么构式A便是构式B的理据。构式语法理论对于研究和解释因果构式的形成机理具有启发意义;因果构式是一个由相关构式组成的家族;“传承”概念对我们研究逻辑因果构式和实据因果构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概念整合理论关切言语意义的在线构建(Fauconnier,1997)是一种动态研究,为我们研究因果构式的生成和识解提供了理论支撑。“整合”概念对于因果构式的生成和识解机理的探讨具有指导意义;将“投射”这个概念看作语义构建过程中的普遍的心理过程,为我们探讨意义和句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参照;含意获取过程涉及到的概念投射、概念整合、类推等策略,为因果构式的识解机理研究提供了参照。但是,该理论对类空间中的背景知识怎样参与投射、怎样参与选择来自输入空间的信息、怎样参与整合空间的理解等问题未作明晰的讨论;对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原则未作出明晰的表述,实例分析所涉及到的原则有待进一步细化。(Gibbs,2000)

以上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如认知语义学理论的“体验”概念、构式语法理论的“传承”概念、语法化理论的“类推”概念、心理空间理论的“投射”和“整合”概念等等将直接服务或者应用于因果构式的生成和识解机理的分析框架或分析过程中。

2.4 认知语用学的相关理论

关联理论(Sperber&Wilson,1986/1995)把交际活动看作认知活动,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关联”是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指说话人的话语在受话人的语境假设中可以产生语境效果,可以分析为认知效果和加工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所付出的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Wilson,2000:46)对于受话者来说,要想取得交际的成功,正确识别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就必须寻求一种符合最佳关联性的理解,以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由于最佳关联和认知效果成正比,和认知加工努力成反比,我们似乎可以对关联度进行量化,然而在相关著作中,关联理论家们并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这一问题正好可以依靠“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相邻/相似关系(徐盛桓,2007a:34-40;b:1-6;c:2-9)得以解决。

任何两个事物均可以相邻/相似这两个维度来观察。人们的概念系统中储存有格式塔,一个格式塔被激活,其中的其它临近概念也有可能被启动。人们具有以部分认识整体或以整体的一部分认识整体中的另一部分的思维能力,这也是依据相邻/相似关系发生作用的结果。相关的事体(relational entities)倾向于被看成一个整体(互为关系体)。听话人以部分推知整体或以整体中的一部分推知整体的另一部分,抽象出来就是相邻/相似关系,故成为我们观察研究因果关系从逻辑到实据的推衍的依据,相邻/相似成为整合、推衍、投射的中介。

以“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徐盛桓,2007)为基础,廖巧云(2008:238-244;2010:10-14)构建了实据因果句的生成及识解分析框架(图1和图2):

图1 实据因果句生成机理分析框架

图2 实据因果句识解机理分析框架

这两个框架能够分别对实据因果句生成和识解机理进行解释,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可操作性。同时,我们认为,构式运作机理尽管可以分为生成机理和识解机理,但是构式的生成和识解应当看作一个整体过程。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将两个分析框架整合为一个整体性框架。

我们试图将两个框架整合为一体,提出一个整体性认知语用框架HCPM。我们构建的HCPM是以复杂系统的因果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生成整体论研究范式为参照,结合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成果,在认知语用学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而成。实际上是认知语言学和认知语用学相关理论的综合与发展,该模型汇集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和认知语用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3.提出HCPM的可行性论证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认为HCPM可以成为构式生成和识解的研究框架。下面,我们将从生成整体论的要求、认知语言学理论目标的要求、模型方法的要求等方面对HCPM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第一,HCPM能体现复杂系统基本学说的要求。“构式生成机理分析框架”作为研究话语生成的理论工具,一方面继承当代认知语言学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立场,强调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有别于过去对含意推导研究以“原则”为取向的范式,采取心理实在论的立场,主张语言运用要以体现为相邻/相似关系的常规关系知识为中介的思想;认为话语生成是以话语表达者的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为自主成分推衍出依存成分的过程;心理模型是一切推理活动的认知基础。其研究目标和原则同我们在上文所谈到的认知语言学要以人类的认知能力作为一种下向因果力,以此形成观察语言、研究语言的因果观和方法论的认识是一致的。“构式识解机理的分析框架”认为,语用推理的实质,是根据有关的显性表述,利用心理结构的知识集,通过一连串的“如果x则y”的推导进行显性表述和隐性表述的交替编码、组织和补偿,不断获得新认识,最后得到对有关话语用在这里的恰当的理解。这一过程,是对下向因果关系作用做溯因推理,局域话语之间的相互影响进展为话语的整体性解释的过程。我们将话语运用的显性表述看成是话语表达的较低层级,而该话语实际想要达到的交际目标看成居于较高层级,高层级的表达意向制约显性表述,从而具有下向因果力,而由显性表述向表达意向的推导则是对该下向因果力的回溯。这两个过程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提出HCPM符合复杂系统的因果观及方法论的要求。

第二,HCPM能体现生成整体论研究范式的要求。语言的整体性解释综合了语言学研究总的认知(微观、个体)和社会(宏观、群体/共同体)两方面的因素。构式(如因果构式)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生成与演化就同样体现生成整体论所刻画的基本特征。小的信息整体通过体验认知、相互作用生长为构式,构式整体一旦生成,能进入构式的小整体又会合乎逻辑地体现整体,以整体为依归体现其自身的意义。最后,构式的整体不再是作为各组成成分的小整体的简单相加,而是整合为更高层次的整体,生成整体的新信息即其构式意义,使构式获得整体大于小整体之和的效应。

根据Croft&Cruse(2004:92)的观点,在动态识解(dynamic construal approach)过程中,词汇的意义不是在词库中分化定型的,而是在使用中在线(on-line)识解时生成的。因果构式所表示的因果构式义是小整体之间相互作用,通过信息选择、匹配、组织、创生从而生成相对完整的大整体即构式的过程中获得的。构式应看作是一个整体,当因与果作为“组成成分”进入到一个因果构式时,它其实是以一个未分化的整体在起作用的,这与生成整体论所认为的,“生成过程是从整体到整体,而不是从部分到整体”相一致。因而HCPM体现了生成整体论的特征,特别是心理模型集中体现了复杂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第三,HCPM能体现模型方法的要求。命题的表达形式在模型建构中的作用是次要的,主体在乎的是是否存在和命题的内容相对应的情形。所谓建构和操作心理模型,就是依靠认知主体心智中由抽象知识组织起来的类知识所建构的小型知识集进行信息的编码、组织或补偿,以期获得新知识。模型概念已经被证实对语言学研究具有指导作用,而HCPM使之具体化。HCPM集整体性特征、体验性特征、相邻/相似性特征于一体,能涵盖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主要特征。

第四,HCPM能体现认知语言学理论目标的要求。认知语言学将语言视为组织、处理和传达信息的工具,注重分析、描述和解释人类语言构造的认知功能基础,认为句法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任意的、自足的,而常常是为认知上的因素所促动的,与人的身体经验、认知策略乃至文化规约等密切相关。构式在相当程度上不是任意的、自主的,而是有自然的动因,其外形通常是由认知、功能、语用等句法之外的因素促成,表层句法结构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等等。

上述讨论充分说明HCPM体现了构式研究的需求,能够揭示构式的整体性、体认性和动态性。在构式的运作过程中,意向性是一个核心因素,表达什么意思、以什么方式表达等受制于人的体验和认知能力的操控,不过无论如何变化,其运作总是在某一构式整体中进行的。

4.整体性理论框架的提出

4.1 整体性认知语用框架HCPM

鉴于现存理论在解释构式运作机理方面存在的优劣,我们将现存理论采取“优势互补”的方法,在生成整体论指导下,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语用学相关理论对“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修补而成为HCPM。该模型可以图示如下:

图3 整体性认知语用模型(HCPM)

4.2 HCPM 的描述

HCPM集认知语言学理论和认知语用学理论的相关优势于一体,将构式的生成和识解机理分析框架融合,发展成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HCPM用于分析构式的生成和识解的过程从意向性开始并再回归到意向性,即整个过程受到意向性的制约。在具体的表达中,首先有需要表达的具体交际意图,该交际意图制约着构式的生成和识解过程。HCPM可以概括地描述为:

在意向性操控下,构式的生成和识解过程从意向性开始并最终回归到意向性。构式生成是自主成分在交际意向性制约下和相邻/相似关系作用下推衍出依存成分的传承过程;构式识解是在整体性框架内,依靠相邻/相似性寻求最佳关联,推导出隐性表述,再通过整体性补足/阐释,以获得其相对完备表达,并根据具体语境推断讲话人的交际意图的过程。

客观外界的各事物及各事物之间的多重复杂关系(因果关系仅是其中一种)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自主的。人类在与客观外界的互动体验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观察视角与需求,通过运用相邻/相似关系推衍出了客观世界中事物与事物之间各种关系的构式,该构式传承了客观世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特征。表达某一意义的语句是显性表述,它是从大脑中要表达的相对完备的意思推衍(derive)出来的;相对完备的意思就是隐性表述。在一次具体的表达中,大脑中要表述的相对完备的意思(隐性表述)是自主的,据此推衍出来的显性表述是依附于它的,二者构成了自主成分—依存成分的联结。自主成分在交际意向性制约下和相邻/相似关系作用下推衍出依存成分。推衍的机制是传承。如有需要,自主成分向依存成分推衍的过程理论上可反复多次,即自主成分A推衍出依存成分A',依存成分A'又作为自主成分B推衍出依存成分B',如此等等。

构式的识解过程是一个溯因推理过程。构式体现为例示性表达,即显性表述。该显性表述的内容(命题意义)对于交际目的而言是不充分、不完备的,但是讲话人已经通过常规关系(相邻/相似关系)将交际所需要的信息隐含在显性表述之中,这是话语生成的对话性特征。听话人可以通过实施相应的原则还原潜藏在显性表述中的含意,补充、阐释显性表述,以期得到交际所需要的相对完备的表述,并进一步达至话语的交际意图。

这一生成和识解过程至少说明以下几点:(1)含意总是话语不可分割的意义部分,听话人必须从话语中还原含意并用其补充、说明话语的显性表述。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相对完备的交际信息并达致成功的交际。(2)话语的含意众多,只有其中之一是交际需要的。以相邻/相似关系为特征的常规关系生成的含意在交际中受语境因素和交际目的的制约,只有那个与当前语境、交际目的最相关的含意被选择。(3)从字面表述到相对完备表达的过程意味着从字面表述推衍出含意。心理模型的建构并不是分析性的(即语义分解),而是以话语中的组成要素为触发机制,通过相邻/相似关系构建适合当前交际语境的情景。这一过程的逻辑结构是条件蕴含式“如果x则y”的反复应用(徐盛桓,2007b:1-6)。(4)通过建模达致一个适当的解释(即正常情况下是这样的解释),以此说明当前语境中说话人的话语是有意义的。

5.结语

在复杂系统的因果观和方法论以及生成整体论研究范式指导下,基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语用学相关理论,我们构建了分析因果构式运作机理的HCPM。因果构式的运作机理可以表述为:在意向性操控下,因果构式的生成和识解过程从意向性开始并最终回归到意向性;因果构式生成是自主成分在交际意向性制约下和相邻/相似关系作用下推衍出依存成分的传承过程;因果构式识解是在整体性框架内,依靠相邻/相似性寻求最佳关联,推导出隐性表述,再通过整体性补足/阐释,以获得其相对完备表达,并根据具体语境推断讲话人的交际意图的过程。然后,我们从复杂系统基本学说的要求、生成整体论研究范式的要求、模型方法的要求、认知语言学理论目标的要求等方面论证了HCPM的可行性。HCPM能够充分揭示构式的整体性、体认性和动态性特征。一个人的认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使用语言的方式,语言结构将随着其概念系统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我们认为,对发生在讲话人头脑中的认知事件和其他诱发因素的研究能够对一个语言单位的语法、语义和语用功能之间的联系做出比较合理的、比较全面的阐释。

[1]Croft,W.& A.D.Cruse.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2]Evans,V.& M.Green.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5.

[3]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4]Gibbs,R.Making Good Psychology out of Blending Theory[J].Cognitive Linguistics,2000,11(3/4).

[5]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6]Hopper,P.J.Emergent Grammar[J].Berkley Linguistics Society,1987(13):139 -157.

[7]Lakoff,G.& 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8]Sperber,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1995.

[9]Traugott,E.C.& B.Heine.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1.

[10]Wilson,D.Relevance and Communication[J].(《现代外语》冉永平译)Modern Foreign Languages,2000,23(2):210-217.

[11]范冬萍.复杂系统的因果观和方法论[J].哲学研究,2008(2):90-97.

[12]李曙华.当代科学的规范转换——从还原论到生成整体论[J].哲学研究,2006(11):89-94.

[13]廖巧云.英语实据因果句生成机理研究[J].现代外语,2008(3):238-244.

[14]廖巧云.英语实据因果句识解机理研究[J].外语教学,2010(5):10-14.

[15]王寅.认知语义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2):58-62.

[16]徐盛桓.自主与依存[J].外语学刊,2007a(2):34 -40.

[17]徐盛桓.认知语用学研究论纲[J].外语教学,2007b(3):1-6.

[18]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2007c(3):2-9.

[19]徐盛桓.转喻为什么可能?[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69-77.

猜你喜欢

构式语言学机理
隔热纤维材料的隔热机理及其应用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雾霾机理之问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要多X有多X”的构式分析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