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黄蛰虫丸对血脂异常大鼠脂联素及瘦素的影响

2011-09-12张艳慧郭素丽王艳娜司秋菊陈凤静王鑫国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年19期
关键词:血脂康瘦素高脂

张艳慧 郭素丽 王艳娜 司秋菊 陈凤静 王鑫国

(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受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越来越多人出现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糖尿病。这些疾病血脂异常密切相关,是目前我国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的疾病。血脂异常正是导致包括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症等一系列病理状态在内的代谢综合征的共同危险因素。因此积极预防干预血脂异常显得尤为重要。本实验通过高脂饮食喂养法,建立大鼠血脂异常模型,应用大黄蛰虫丸干预,测定血清脂联素(APN)和瘦素(LP)水平,探求血脂异常与APN、LP关系,进一步研究大黄蛰虫丸作用机制,为中药治疗血脂异常相关疾病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选用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购自河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共50只,体重180~200 g。

1.2 主要药物、试剂 胆固醇(平顶山市东珠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胆酸钠(河北斯迈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丙硫氧嘧啶 (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大黄蛰虫丸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血脂康(北京北大威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鼠脂联素ELISA试剂盒(美国BPB生物技术公司);瘦素放射免疫分析盒(北京普尔伟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动物模型制备 雄性Wistar大鼠50只,体重180~200 g,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A组)10只、模型组(B组)10只、大黄蛰虫丸低剂量组(C组)10只、大黄蛰虫丸高剂量组(D组)10只、血脂康组(E组)10只。空白对照组采用普通饲料喂养,其余4组采用高脂饲料(高脂饲料由87.6%普通饲料、2%的胆固醇、0.2%的胆酸钠、0.2%的丙硫氧嘧啶和10%的猪油组成)喂养。

1.3.2 分组给药 空白对照组(A):普通饲料+蒸馏水10 ml/kg灌胃;模型组(B):高脂饲料+蒸馏水10 ml/kg灌胃;大黄蛰虫丸低剂量组(C):高脂饲料+大黄蛰虫丸1 g生药/kg灌胃;大黄虫蛰丸高剂量组(D):高脂饲料+大黄蛰虫丸2 g生药/kg灌胃;血脂康组(E):高脂饲料+血脂康0.2 g/kg灌胃;连续喂养给药8 w,末次给药后,禁食12 h,断头取血,迅速离心,留取血清标本,-4℃保存,待用于生化指标及血清脂联素、瘦素检测。

1.3.3 检测指标 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LP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APN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各组数据均进行正态检验,数值变量用±s表示,各组数据比较前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组间比较采用LSD检验。

2 结果

2.1 大黄蛰虫丸对血脂的影响 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大鼠TG、TC、LDL-C均明显升高(P<0.01),而HDL-C明显降低(P<0.01);大黄蛰虫丸低、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TG、TC、LDL-C均明显降低(P<0.05),而HDL-C明显升高(P<0.01);大黄蛰虫丸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TG、TC、LDL-C降低,有优于低剂量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黄蛰虫丸低剂量组大鼠HDL-C升高,有优于高剂量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蛰虫丸低、高剂量组与血脂康组相比,大鼠TC、TG、LDL-C降低,有优于血脂康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血脂水平(±s,mmol/L,n=10)

表1 各组血脂水平(±s,mmol/L,n=10)

与模型组比较:1)P<0.05,2)P<0.01;下表同

组别TC TG LDL-C HDL-C A组 5.99±0.811)0.59±0.132)1.63±0.122)1.57±0.322)B组 7.69±0.14 1.89±0.47 2.14±0.11 0.31±0.04 C组 5.47±0.582)0.53±0.142)1.50±0.302)1.40±0.452)D组 5.41±1.121)0.47±0.172)1.45±0.142)1.33±0.172)E组 6.42±0.631)0.56±0.552)1.51±0.122)1.77±0.552)

2.2 大黄蛰虫丸对大鼠血清APN水平的影响 结果见表2,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大鼠APN明显降低(P<0.01);大黄蛰虫丸低、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黄蛰虫丸高剂量组大鼠APN明显升高(P<0.05),而大黄蛰虫丸低剂量组大鼠APN升高,有优于模型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蛰虫丸高剂量组与大黄蛰虫丸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APN升高,有优于低剂量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蛰虫丸低、高剂量组与血脂康组相比,大黄蛰虫丸高剂量组APN升高,有优于血脂康组的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大黄蛰虫丸对大鼠血清瘦素(LP)水平的影响 结果见表2。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明显升高(P<0.01);大黄蛰虫丸低、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黄蛰虫丸低、高剂量组大鼠LP均明显降低(P<0.01);大黄∏虫丸高剂量组与大黄蛰虫丸低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LP降低,有优于高剂量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蛰虫丸低、高剂量组与血脂康组相比,大黄蛰虫丸低、高剂量组LP降低,有优于血脂康组的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大黄蛰虫丸对血清APN、LP水平的影响(± s,n=10)

表2 大黄蛰虫丸对血清APN、LP水平的影响(± s,n=10)

组别 APN(μg/ml) LP(ng/ml)A组 7.86±1.402) 0.51±0.182)B组 3.59±0.98 0.77±0.13 C组 4.83±1.69 0.33±0.062)D组 5.56±1.531) 0.35±0.182)E组 5.52±0.961) 0.36±0.162)

3 讨论

血脂异常即脂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血TC、TG、LDL-C升高,HDL-C降低。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血脂异常有年轻化趋势,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APN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多肽或蛋白质,最近发现的APN在正常人血浆中大量表达,是脂肪组织中最丰富的基因转录产物,是目前所知的唯一具有保护作用的脂肪细胞因子,其在冠心病、肥胖、糖尿病患者中均呈低水平,而且与一些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相关。在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细胞因子中,APN是唯一一个随着脂肪组织的体积变大,其在血循环中的浓度反而降低的因子。即有随体内脂肪组织逐渐增多而血浆浓度逐渐下降的特征,这表明它在血脂异常时存在一种负反馈机制。

LP又称消脂素、苗条素,是1994年鉴定的由肥胖基因(Ob基因)编码的产物,是一种具有14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它主要由脂肪细胞表达,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下丘脑的LP受体,或直接作用于靶细胞的LP受体而发挥生物学作用,其功能主要是抑制食欲和调节机体能量代谢,可使体重下降。LP水平与脂肪百分含量有很强的相关性,脂肪组织分泌LP,经过以下途径起作用:一是作用于下丘脑的摄食中枢,产生饱胀感,从而抑制摄食行为;二则作用于分布在其他组织的瘦素受体如肝脏、脑、肺、肾脏、胰腺、睾丸和脂肪组织,使其活性增加,间接或直接起生物学效应。

大量资料证实,APN可能是将肥胖、冠心病、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连接起来的桥梁。血清APN水平在肥胖和血脂异常状态下显著降低〔1~3〕。LP与血脂异常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大多数肥胖和患糖尿病的动物或患者血浆LP水平显著升高,当给予外源性APN后,血脂异常被改善,而且当给予一个生理浓度的LP时,血脂异常进一步改善〔4,5〕,给予外源性APN可增加胰岛素对肝糖原输出的抑制作用,降低血糖浓度,通过促进肝及肌细胞脂肪的燃烧与能量消耗,从而降低细胞内TG水平,减轻餐后血清FFA的升高,增加肝脏和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总之,机体内环境通过LP、APN与胰岛素等激素间的“瘦素-胰岛素”平衡环、“胰岛素-脂联素”调节环、“瘦素-胰岛素”调节环等的自身适应性调节,使超重或轻度肥胖的患者基本保持了正常的血糖、血脂、血压水平。但当机体体重大量病理性增加后,其机体内分泌体系为减少体内能量的蓄积做出的适应性调节,会改变各种平衡环的内在动态平衡和相互间动态平衡,这为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埋下隐患。

从实验结果中可知,模型组大鼠的血清APN水平降低,血清LP水平升高,说明血脂异常大鼠存在APN水平下降、LP水平升高;而大黄蛰虫丸低、高剂量组大鼠血清APN水平升高,血清LP水平降低,表明大黄蛰虫丸可增加血脂异常大鼠APN分泌,减少LP分泌,这可能是其防治血脂异常机制之一。

1 Shimizu H,Oh-I S,Tsuchiya T,et al.Pioglitazone increases circulating adiponectin levels and subsequently reduces TNF-alpha levels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a randomized study〔J〕.Diabet Meb,2006;23(3):253-7.

2 Lee S,Bacha F,Gungor N,et al.Racial differences in adiponectin in youth:relationship to visceral fat and insulin sensitivity〔J〕.Diabet Care,2006;29(1):51-6.

3 Greenberg AS,Obin MS.Obesity and the role of adipose tissue in inflammation and metabolism〔J〕.Am J Clin Nutr,2006;83(2):461-5.

4 Yamauchi T,Kamon J,Waki H,et al.The fat-derived hormone adiponectin reverses insulin resistance associated with both lipoatrophy and obesity〔J〕.Nat Med,2001;7(8):941-6.

5 Delporte ML,E1 Mkadem SA,Quisquater M,et al.Leptin treatment markedly increased plasma adiponectin but barely decreased plasma resistin of ob/ob mice〔J〕.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2004;287(3):E446-53.

猜你喜欢

血脂康瘦素高脂
瘦素抵抗与糖尿病相关研究进展
瘦素及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相关性
高脂血标本对临床检验项目的干扰及消除对策
从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看血脂康的临床应用
血脂康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瘦素及瘦素受体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关系研究
辛伐他汀与血脂康一样吗
运动降低MG53表达及其在缓解高脂膳食大鼠IR中的作用
瘦素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高脂饮食诱导大鼠生精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