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变根毛霉致面部皮肤毛霉病1例

2011-09-11周村建王莉徐艳钟白玉郝飞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年6期
关键词:根毛毛霉真菌病

周村建 王莉 徐艳 钟白玉 郝飞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性病科,重庆 400038)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5岁,重庆忠县人,农民。因面部结节斑块伴痒半年于2009年12月25日就诊。患者2009年5月额部出现一米粒大丘疹,伴瘙痒,自行外购药 (不详)外涂,无效后就诊于当地医院,按湿疹治疗仍无效,后皮损渐扩大,延至双侧面部,皮损中央出现坏死结痂。期间患者曾自行间断外用草药及蟾蜍皮外敷患处。近2个月感鼻腔干燥,抠抓后少许流血。就诊时取额部皮损行病理检查及真菌培养,病理检查及真菌培养提示皮肤接合菌病,以皮肤接合菌病收入院。

体格检查:入院体温37.2℃,呼吸、血压正常,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患者额部、眉间、上下睑、颧部及周围见一弥漫性浸润性褐红色斑块,边界较清,边缘隆起,部分中央轻度坏死结痂,双上睑轻度肿胀,耳后、颌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见图1)。

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正常,血糖正常;胸部平片未见异常;电子喉镜检查:鼻腔黏膜干燥、点状浅表糜烂,左鼻腔略狭窄,右鼻腔少许血痂附着,难以清除,鼻咽无异常。头颅CT未见异常。组织病理:HE(苏木精-伊红染色)染色示表皮增生,真皮呈肉芽肿性炎症浸润,其中见粗大、无隔、透明、肿胀扭曲的菌丝;PAS(过碘酸锡夫氏)染色阳性(见图2)。真菌培养:组织块接种于PDA(土豆培养基)斜面,25℃生长迅速,72 h后菌落长满培养基斜面,呈淡黄色绒毛状,菌落背面为亮黄色(见图3)。小培养显微镜特点:菌丝粗大,丝带样,无色透明,偶有分隔,可见分支。匍匐菌丝不明显。假根丰富,可从菌丝体、孢囊梗或囊轴长出。孢子囊较大,孢子囊孢子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均一 (见图4)。分离菌株经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李若瑜教授等鉴定为多变根毛霉(Rhizomucor variabilis)。

治疗:给予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5 mg/d开始,逐渐加大用量,至50 mg/d,共用量1 050 mg,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血钾和心电图,及时补钾,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后患者要求带药出院治疗,出院时患者皮损炎性浸润减轻,肿胀基本消退(见图5)。出院后患者失访。

图1 治疗前皮损:面部弥漫性红色浸润斑块,部分中央坏死结痂 图2 组织病理:粗大、无隔、肿胀扭曲的菌丝 (PAS,×400) 图3 原代培养:25℃、72 h长满PDA斜面 图4 小培养:孢子囊较大,孢子囊孢子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均一 图5 治疗后皮损:浸润减轻,皮损变平,坏死结痂减少Fig.1 Pre-treatment:diffused swelling plaques with slight necrosis in the face Fig.2 Histopathology:characteristic broad,non-septate hyphae in the tissue(PAS,×400)Fig.3 Primary culture:grew rapidly at 25 degrees on PDA slant Fig.4 Micro-culture:sporulation in sporangium Fig.5 Post-treatment:the swelling plaques alleviated after treatment

2 讨 论

毛霉目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属腐物寄生菌,少数作为条件致病菌,引起人类毛霉病,较常见的有毛霉属、根霉属、犁头霉属、根毛霉属、小克银汉霉属等。毛霉目真菌引起的感染属深部真菌病,又称接合菌病。

毛霉病常见于糖尿病、肿瘤及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可侵犯皮肤、黏膜、鼻窦、肺、胃肠道、脑,甚至可经血行播散至全身各系统,病情常凶险,可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国内已报道多例由多变根毛霉引起的皮肤毛霉病[1-4],部分患者无慢性病史及免疫低下,提示多变根毛霉的致病性不容忽视。由于毛霉菌在组织中易侵入血管壁,造成血栓,故常表现为感染处皮肤坏死、溃疡,此特点可作为与其他皮肤深部真菌病的临床鉴别要点。发生于面部的毛霉病常可侵犯鼻窦和颅内,很快致患者死亡,我们报道的病例经头颅CT检查虽无异常改变,但电子喉镜发现鼻腔已出现肿胀和血痂,提示毛霉可能已向深部侵犯,如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向颅内发展危及患者生命。

多种抗真菌药物可用于毛霉病的治疗,如单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均有效,但易引起耐药的发生。目前对毛霉病的治疗仍然首选两性霉素B,但应注意用药的剂量及疗程,且用药应个体化并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

致谢:致病菌承蒙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李若瑜教授协助菌种鉴定。

[1]李春阳,徐永豪.胡勤峰.多变根毛霉致面部皮肤根毛霉病1例[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6,1(5):284-285.

[2]李春阳,李颖,胡志敏.多变根毛霉引起原发皮肤毛霉病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3):158-159.

[3]王爱平,李若瑜,王端礼,等.多变根毛霉引起破坏性黏膜皮肤毛霉病1 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4,27(1):51-52.

[4]李成龙,贾太和,武丽,等.新种多变根毛霉致原发性皮肤毛霉病[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3,26(6):352-353.

猜你喜欢

根毛毛霉真菌病
拟南芥bHLH转录因子在根毛发育中的作用
玉米根毛单细胞类型转录组分析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Ca2+通道抑制剂对小麦根毛形成与伸长的影响
毛霉40899和毛霉M/T混合发酵腐乳的研究
宜宾豆腐乳毛霉分离及应用
矿质养分和激素对根毛生长发育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甲真菌病激光治疗新进展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肺真菌病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毛霉QS1对贵州油菜修复镉污染土壤的强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