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阳市加强示范推广构建节水制度体系

2011-09-11陈卫理

中国水利 2011年19期
关键词:节水型洛阳市节水

陈卫理

(河南省洛阳市计划节约用水办公室,471003,洛阳)

河南省洛阳市地跨黄河、长江、淮河三大流域,水资源总量28.09亿m3,人均年占有量不足450 m3,与河南省人均年占有量基本持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5,属北方缺水城市。同时,由于十年九旱,水资源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实际水资源可利用量仅有19亿m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局部地区缺水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严格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对于洛阳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基本做法

1.以加强组织领导为龙头,完善工作机制

在2008年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之初就成立了以市长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县(市、区)领导为成员的“洛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印发了《洛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和《洛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考核暂行办法》,并将洛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按年度制定下达实施计划,每年对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验收,建立了政府牵头、部门分工、密切合作的协调联动机制。同时,将洛阳市水利局更名为洛阳市水务局,负责统一管理全市水资源,有力地促进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顺利开展。

2.以广泛开展宣传为手段,增强节水意识

在每年的 “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节水宣传周”“‘12·4’法制宣传日”期间,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采取举办板报展览、设立咨询站、发放宣传资料、举行“万人节水签名”活动、制作大型户外节水宣传广告、举办文艺晚会和知识竞赛、通过中国移动和联通编发节水宣传信息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公众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为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3.以加强法规建设为抓手,提供制度保障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的配套法规、规章和文件。2008年以来,出台了《洛阳市水资源管理条例》和《洛阳市节约用水条例》两部地方法规;印发了《关于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地表水环境质量责任目标管理的通知》《洛阳市水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关于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的意见》《关于在全市新建民用建筑中全面推广模块同层排水节水技术的通知》《关于强化水资源管理的意见》等多个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洛阳市加强水资源管理,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4.以示范点建设为重点,推动创建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先后有大唐洛阳热电厂等20多家单位被省水利厅授予节水型企业和灌区,中信重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30多家单位被洛阳市评为节水型企业、灌区、社区、学校。在此基础上,先后总结推广了其节水先进经验。将偃师市确定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县,将偃师缑氏镇唐僧村节水项目、华润集团首阳山电厂中水利用项目、中国铝业洛阳铜业有限公司大循环项目确定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项目,将洛阳理工学院、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社区、洛阳市卫生监督中心等做为推广建设示范点。通过一系列示范点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节水型社会创建工作。

5.以建设节水工程为依托,完成试点期任务

农业节水方面,2009年以来,洛阳市先后投资7.28亿元,改善恢复灌溉面积 3.683 万亩(0.25 万 hm2),新增灌溉面积37.3万亩 (2.49万 hm2),发展灌溉面积10.04万亩(0.67万hm2),完成39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解决56.4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还先后投资6 000多万元完成了长江流域水土保持栾川淯河项目区、嵩县水保项目区、重点小流域治理和黄河流域坝系工程等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0 km2,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城乡生态环境改善,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工业和城市节水方面,洛阳市投资8300万元用于城区新建、改造供水管网,降低城市供水漏损率,共更新改造供水管网288 km(其中县级116 km)。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13座,设计日处理能力达59.5万m3。在工业节水工程项目上,已完成投资2 262万元,先后实施了大唐热电厂30万kW机组废水利用改造和双源干除灰改造、华润电厂循环水排污水处理再利用和生活污水处理再利用、一拖大中水改造项目、中铝洛铜大循环项目改造等工业节水工程,使得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落到了实处。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的成效

①初步建立了政府牵头、部门分工、密切合作的协调联动机制,各相关部门相互沟通、密切协作、运转灵活、高效有序的节水型社会建设体制,实现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②出台了一系列的涉水地方法规、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构建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基本制度体系框架,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制保障,使节水型社会建设走向了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③用水效率不断提升,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相比试点工作开展前的2007年,洛阳市万元GDP用水量由73 m3下降到59 m3, 下降了19.18%;农业节水灌溉率由50.91%提高到53.79%,提高了 5.66%;工业水重复利用率由72%提高到74.4%,提高了2.78%;全市用水总量(14.02亿m3)控制在总量控制指标之内,比控制值低了5.97%。

④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城市品位得到提升。经监测,洛阳市44个水功能区达标率为71.59%,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市区内生态水系工程经多年建设,“水在城中流,城在山水间,人在水边行,楼在水中映”的景观基本形成。

三、存在的问题

①农业节水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多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运行时间较长,病坏问题突出,加之管养经费不足、技术力量缺乏等,在农业灌溉、农村养殖等过程中,水资源损失、浪费现象较重,农业节水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

②用水结构需进一步优化调整。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20世纪50年代一批国家骨干企业落户洛阳,由于受当时工艺技术的限制,用水量较大。近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批电厂、金属加工企业又相继建成投产,用水量明显增加,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在今后工作中,必须立足洛阳水资源实际,合理调整工业布局,优化用水结构,改变过度依赖地下水资源的用水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③部门之间协调配合需进一步增强。节水型社会建设涉及部门多,影响范围广,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全社会共建工程。从目前洛阳节水型社会建设实际来看,各级、各部门基本做到了领导重视,分工明确,措施具体。但是,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需进一步加强,尤其在污水处理排放、工业节水设施推广等涉及多部门管理的,需进一步研究探索建立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从而形成合力,更好地推动工作。

④有关政策或制度需进一步探索完善。一是在节水技术和器具推广应用方面的奖惩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节水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的支持政策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三是在节水型社会建设筹资渠道方面需进一步拓宽思路,研究出台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四、今后的主要工作

①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分工和合作,协调彼此之间的工作关系和业务往来,使之处于一个常态的相互沟通、密切协作的工作联动机制,并加强工作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建立起创建节水型社会信息平台和基础数据收集统计库,使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高效有序、科学严谨、全面深入、健康持续开展。同时,进一步完善创建节水型社会评价方法,建立起公平、公正、操作性强、符合洛阳实际的节水型社会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统计、监督、考核、评价办法。

河南省洛阳市节水宣传站

②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全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加强用水结构调整。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审批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统筹协调好农业、经营、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大力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确保到“十二五”末,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7亿 m3(其中地表水 12亿 m3、地下水5亿m3),全市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30%以上。

③积极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水务一体化进程,在水资源的统一配置与调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打造人水和谐宜居环境、加快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水务良性运行等方面取得成效。

④进一步加大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深入。逐步建立健全节水奖励激励机制,对节水技术开发、示范和改造项目加大资金投入。适时推进水价改革,进一步加强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管理,加强水资源费征收力度,促进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进一步开放搞活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多方筹集资金,为创建节水型社会提供资金保障。同时,重点加大对农业节水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农业用水灌溉系数,加大农业用水计量监督管理力度。

[1]洛阳市统计局.洛阳统计年鉴(2006—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洛阳市水务局.洛阳市水资源公报[R].2009.

[3]洛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R].2009.

猜你喜欢

节水型洛阳市节水
河南省洛阳市东升第三中学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新时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措施
洛阳市
节水型抽水马桶
洛阳市建设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洛阳市建设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