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的调查及健康管理方案研究
2011-09-10102211北京小汤山疗养院白雪琴韩萍
102211 北京小汤山疗养院 白雪琴 韩萍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近年来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其主要特征为多重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聚集[1],关键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腹型肥胖与胰岛素抵抗,重要的临床后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2]。目前,我国MS发病率>15%,患者超过2亿。因此,美国AHA、心肺及血液研究所和ADA[3]一致认为,生活方式改变是MS的第一线治疗。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无疑是最基本的干预措施,能针对病因取得良好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整体健康[4]。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认为:人类1/3的疾病可以通过预防与保健避免发生,1/3的疾病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有效控制,1/3的疾病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而健康管理正是应目前医疗需求提出的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新型产物。目前,全国规模不等的健康管理机构众多,但良莠不齐。2005年以来,我院充分利用先进的体检、监测、评估、治疗仪器与慢病健康管理室这一新的交叉学科平台,组建了由心血管、代谢内分泌和肾脏病等多学科人才构成的慢性生活方式疾病健康管理团队,有所侧重地对MS开展了系列研究和健康管理方案的探讨,为M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以2009年在我院进行体检的6 000例个体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探讨了MS及其组成成分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性调查,为心血管病及其他慢性生活方式疾病安全有效、全面系统、更具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MS诊断标准和分型
根据2004年4月中华糖尿病学会提出中国人MS的诊断建议:①超重(和)肥胖。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公布的MS的国际通用定义中规定,腹部肥胖为中国男性腰围≥90 cm,中国女性腰围≥80 cm。或者体重指数≥25 kg/m2。②高血糖。空腹血糖≥6.1 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7.8 mmol/L和 (或)确诊糖尿病治疗。③血脂紊乱。TG≥1.7 mmoL/L。④高密度脂蛋白(HDL)<0.9 mmoL/L(男),<1.0 mmoL/L(女)。⑤高血压。在以上5项中,无1项代谢异常为M0,具有任何1项异常为M1,2项代谢异常为M2,3项以上代谢异常为M3即临床诊断为MS[5]。高尿酸血症判断标准:男>420 μmol/L,女>360 μmol/L[6]。
2 检测对象以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对象 本调查根据2009年度我院进行体检和健康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及退休人群的体检结果,代表性地选择了6 320例个体进行横断面调查,从中淘汰测验项目不全人员320人,剩余有效观察对象6 000人,其中男性4 228人,女性1 772人,平均年龄44.9岁。
2.2 数据来源 ①个人档案资料来源于我院健康管理档案,并报我院存档。②血压、血脂数据来源于个人单次体
检结果,并报我院存档。
3 统计学方法
根据人类关于年龄段的划分标准[7],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青年组(45岁以下)、中年组(45~60岁)和老年组(≥61岁)。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值小于或等于0.05被认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
1)本次调查数据中有一项即M1的比例为30.1%(符合MS仅1项升高例数/总样本量),两项并存即M2比例为26.9%(两项 升 高 例 数 /总 样 本 量 ),3 项 以 上MS即 M3为15.2%(3项及3项以上例数/总样本量),共909例,其中男性777例(18.4%),女性132例(7.4%)。
2)按照年龄段分组男女的MS以及MS不同组分的患病率(表1)数据分析可知,各组中MS、超重、高血压、高血糖、HTG超标5项指标的患病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各年龄组中,女性除高血压、HTG超标指数外,其余各项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
表1 按年龄段分组男女的MS以及MS不同组分的患病率(%)
4.2 MS主要指标的情况
4.2.1 MS的主要指标值 MS各年龄组主要指标值的标化均值±标准差(表2),表2中显示,各年龄组的BMI、腰围、空腹血糖3项指标均高于诊断标准;青年组BMI、三酰甘油、尿酸3项指标的值高于其他组;中年组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3项指标的值高于其他各组;而老年组在剩余的几项中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组。
4.2.2 MS中按中心性肥胖分组后各年龄段MS其他不同组分的患病率(表3) 通过表3中数据可知,在MS中,中心性肥胖患者伴随着超重、TG超标、高血糖的组分的高患病率,且具有相关性(P<0.05);各年龄组内比较可见,中心性肥胖患者的超重、高血压、高血糖的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表2 MS各年龄组主要指标值的标化均值±标准差
表3 MS中按中心性肥胖分组后各年龄段MS其他不同组分的患病率(%)
5 讨论
5.1 对上述测试结果的分析 从上述分析数据看出北京市公职人员及退休人员随着年龄的增长,MS在人群中的百分比呈上升的趋势,这主要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多摄入高热量、高脂高糖、高蛋白以及缺乏运动、起居不规律等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变关系密切;而且男性中年组的MS患病率表现最高,相对来说女性各年龄组MS及其不同组分患病率现象均好于同龄男性组,可能与男性吸烟、酗酒、长期社会压力大等其他危险因素较女性多有关;老年组的多项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组,这说明,随年龄的增大,身体机能也在下降,对各项疾病的抵抗降低,因此,加强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应更加引起我们的关注。
在比较MS患者中各年龄段男女各项的主要指标值发现,各年龄组的BMI、腰围、空腹血糖3项指标均高于诊断标准,表明超重、肥胖和高血糖是引起MS的主要因素,这进一步说明了人们缺乏科学的膳食管理和体育运动,而且我们社会也缺乏对健康饮食和健康运动的重视,为慢性病的多发提供了外部因素。表3表明,中心性肥胖与非中心性肥胖的MS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的患病率存在差异性,且中心性肥胖的MS、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中心性肥胖者。由于现代长期久坐办公的工作方式,大量脂肪堆积在腰臀部引起内脏脂肪严重超标,同时伴有胰岛素抵抗可以解释MS、糖尿病发生率显著升高。其与血脂紊乱、高血压患病率未发现相关性,仍需深入研究。
5.2 MS的健康管理方案探讨 通过多年的慢病健康管理实践,我院针对MS建立了相应的健康管理方案,在对MS个体和群体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的基础上,提出更加灵活、中西医结合(中医体质评估指导、中医养生调理、辨证施膳)、健康管理与健康疗养相结合的干预模式;对MS危险因素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协调和控制;以促进健康为目的,并在现有慢病健康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参考国际糖尿病联盟MS全球共识定义解读,结合专家多年经验找准MS各项指标的切点,进行分级管理。
5.2.1 健康管理与健康疗养相结合 在我院的成功案例中充分体现了健康疗养的有效性成果。健康疗养主要由自然起居、林中漫步、茶道、温泉等一系列的疗养环节组成,基于我院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舒适清静的自然居住环境、特有的浅层温泉水疗以及规模化的健身场所,可以给患者提供对人体有益的各种自然疗养手段,通过环境和自然因素恢复患者的身心健康,从而起到调节心理、缓解疲劳、镇静的作用,减少各种大城市环境污染带来的对神经、心血管、内分泌等系统的影响,达到整体调整、辅助治疗的效果。在优良的医疗环境中,可以改善MS患者的症状,如因肥胖引起的呼吸急促,采取一定量的慢跑方案,其中包括户内外的有氧运动设施(如千米步道、各种运动器械)锻炼。针对MS患者提出阶段性MS强化生活方
式干预,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中医养生调理、心理干预等。
5.2.2 认知性的健康教育 认知性的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必要手段。传统的健康教育由于内容专业和繁琐,使患者不易理解和接受,笔者认为应结合软件平台提供专有的健康咨询,从而取代传统的单纯让患者填写繁多复杂的健康问卷。通过与患者进行长达30 min的健康情况谈话,全面系统地了解患者自身对健康的认识和确保自己健康所采取的方法,并加以引导和改正,制定健康教育方案,如对生活习惯的建议,合理膳食、合理运动的建议等。同时提供MS相关的中医养生保健视频,让其了解我国悠久的养生传统,做到了交互性教育而不是单向的宣教。
5.2.3 健康管理与中医养生康复相结合 中医养生康复主要以患者的中医体质为依据,依照中医养生理论并结合患者的情况,从阴阳五行、气血脏腑、整体观出发进行中医养生康复,包括:中医体质评估、辨证药膳配餐、中医理疗几个部分,通常要求患者在我院居住3~5 d、1周等多种健康疗养的配餐方案基础上,并提出运用软件平台为患者提供精细化、个体化配餐方案。具体如下:先根据MS患者的身高、体质量、性别、年龄、体力劳动强度等基本信息计算出每天摄入的能量及基本营养,再根据不同病情、存在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筛选,剔除不适宜过多摄入的食物,最后通过专家进行中医体质评估、辨证筛选食材,最终确立适宜个体的食材及精细配餐方案,同时将药食同源的食材融入配餐方案,既可保证合理的营养,又能充分发挥药膳治疗疾病的辅助作用。
[1]Eckel RH,Grundy SM,Zimmet PZ.The metabolic syndrome[J].Lancet,2005,365(9468):1415-1428.
[2]Park YW,Zhu SK,Palaniappan L,et al.The metabolic syndrome: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 finding in the US population from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J].Arch Intern Med,2003,163(4):407-420.
[3]Grundy SM,Hansen B,Smith SC,et al.Clinical Manage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Report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National Heart,Lung,and Blood Institute/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Issues Related to Management[J].Circulation,2004,109:551-556.
[4]唐二元,超楚生.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77.
[5]魏华伟,任梅芳.代谢综合征的干预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0):760-762.
[6]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64.
[7]人类年龄段划分新标准[J].现代养生,2005(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