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234例体检人群血清尿酸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
2011-09-10310002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海勤疗养区黄凤楼刁孟元陈学波
310002 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海勤疗养区 黄凤楼 刁孟元 陈学波
血清尿酸(BUA)不仅是痛风诊断治疗指标之一,而且作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病以及周围血管病的潜在危险因素正受到临床关注。为分析浙江地区不同人群血清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HUA)的发生率,对2009-05—2010-04到我院进行体检的人群血尿酸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查对象 29 234例健康体检者均来自于浙江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其中男性19 399例,年龄18~94岁,平均年龄(43.45±13.66)岁;女性9 835例,年龄18~91岁,平均年龄(48.48±8.90)岁。男性与女性各分8组,20岁起间隔10岁分组。
1.2 检测方法 受检前1 d禁食脂类食物,次日空腹抽取前臂静脉血,采用Olympus AU 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尿酸(酶法),试剂由东方顺宇试剂公司提供。
1.3 诊断标准 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BUA男性≥417 μmol/L,女性≥357 μmol/L。
2 结果
2.1 体检人群血尿酸浓度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受检人群血尿酸平均浓度整体上随着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男女总体血尿酸平均浓度以及各年龄段尿酸平均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表1 体检人群血尿酸浓度与年龄、性别的关系(±s)
表1 体检人群血尿酸浓度与年龄、性别的关系(±s)
注:与同性别上一年龄组相比,★P<0.01;与同一年龄组男性相比,△P<0.01
年龄(岁) 男性BUA(μmol/L) n BUA(μmol/L)<20 124 322.2±86.7 73 209.0±50.5△20~29 3 212 326.6±69.1 2 260 225.0±54.6★△30~39 4 704 337.2±73.7★ 2 655 216.4±51.7★△40~49 5 307 345.2±75.8★ 3 081 226.3±54.9★△50~59 4 078 340.2±74.5★ 1 207 248.7±62.3★△60~69 895 342.3±80.5 302 267.1±63.7★△70~79 801 354.9±79.9★ 223 291.5±75.8★△≥80 278 352.4±88.6 34 289.8±57.1△合计 19 399 339.3±75.0 9 835 229.1±57.9△女性n
2.2 男、女各年龄组高尿酸血症检出率 高尿酸血症发病率亦随年龄增长呈明显增高的趋势,男女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表2 男、女各年龄组高尿酸血症检出率
3 讨论
浙江地区成年男性尿酸平均水平与2003年南京地区体检人群调查结果(男性320.6 μmol/L,女性232.8 μmol/L)[1]较为接近,但均低于浙江玉环海岛地区成人尿酸平均水平[2]。男、女两组总体尿酸水平整体上随着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各年龄段的尿酸水平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与男女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差异有关,雌激素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男性在中老年时期出现一个拐点,即50~59岁年龄段尿酸水平较40~49岁年龄段稍有降低 (P<0.01),可能与随着对健康的关注而更加注重饮食调理有关。女性在50岁之前尿酸平均浓度升高幅度较小,50岁以后升高幅度明显增大,和李永臣等[2]报道的趋势一致,这可能是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的结果。
本文结果显示浙江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与上海市黄浦区社区较为接近(男性患病率14.2%,女性患病率7.1%)[3],明显低于佛山沿海地区(男性患病率22.6%,女性患病率10.2%)[4],证实了尿酸水平与饮食结构的紧密联系。本文结果还显示,高尿酸血症发病率亦随年龄增长呈明显增高的趋势,而且尤以70岁以上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原因是人体尿酸主要从肾脏排出,进入老年期后,肾脏的排泄功能呈退行性改变,而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也呈渐进性升高。表2的统计结果中还显示男性50~59岁年龄段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较40~49岁年龄段低(P<0.05),与该年龄段男性尿酸平均水平变化一致。
高尿酸血症大多会引起痛风的发作,此外已有实验证明尿酸结晶在血管壁能引起内皮细胞损坏和血小板的聚集,从而诱发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5];还有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与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相关性,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6]。因此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一定要对高尿酸血症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强对血尿酸的监测,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一方面,尽可能减少进食含嘌呤丰富的食品,努力减少尿酸的生成;另一方面,应用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促进尿酸排除,努力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质量。
[1]李玉华,黄易.1 232例体检人群血清尿酸测定结果分析[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21):3013.
[2]李永臣,单淑萍,段小燕.浙江省玉环海岛地区健康成人血清尿酸浓度调查[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6,4(1):51-52.
[3]杜蕙,陈顺乐,王元,等.上海市黄浦区社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8,2(2):75-78.
[4]余俊文,陆锦波,张小娟,等.佛山地区13 324例居民血尿酸水平及相关指标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6(7):401-403.
[5]蔡醒华.临床老年病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98.
[6]陆鹏云,邱朝晖,郭新贵,等.血清尿酸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09,30(17):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