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有关问题的思考

2011-09-10杨立杰

中国商论 2011年22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外贸应用型

杨立杰/文

(作者系毕节学院经管系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今和未来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走出去’战略下外贸人才需求预测与供给对策研究”报告。该报告预计,2010年外贸人才需求将达到79万多人,而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仅为13万人,外贸类人才供需缺口仍然很大。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外贸类人才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能适应高科技和新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外贸人才整体素质普遍低下,面临着严重的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关于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是相对于学术研究型人才提出的。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职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外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于时代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外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出现了定位偏高、雷同等错位现象。从总体上说,一般的外贸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具备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熟练的英语交流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技能,熟悉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方针、政策,掌握国际贸易知识和法律法规的高级外贸专门人才。在计划经济时代,在高等教育精英教育阶段,“高级外贸专门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基本符合当时的国家需要,基本符合当时的人才培养规模,因而可以认为是基本正确的。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培养目标定位显然偏高,与现实要求相矛盾。这样的毕业生虽然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具备良好的分析和研究能力,但工作时眼高手低,不愿做具体工作和业务,难以适应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从总体上说,外贸类专业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能将专业知识技能与实践操作技能相结合,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实际上,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与当前欧美、日本等经济和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商科本科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也是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中国对未来外贸类专业毕业生的恰当要求。事实上,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迅速加快,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将越来越多,整体国民素质会不断提高,将外贸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能从事具体外贸工作、综合素质高、具有奉献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外贸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恰当选择。

关于外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早已突破了专业的限制,逐渐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转变,外贸类毕业生的工作选择更多地转向了公司、企业等单位。

实际情况是,不少高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既缺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入研究,又缺乏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认识,最终导致了多所高校课程体系大致相同的情况。这种整齐划一的课程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与学生的发展潜力互相脱节,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性和创造性,更缺乏鼓励学生创新精神形成的环境和氛围。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具有现代意识和突破性,以使人才培养的质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课程体系是形成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主要载体。外贸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只有遵循本学科的现状和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各个层次的不同要求和需要,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一般来说,外贸类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人才的整体素质

新世纪对外贸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说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外贸类人员的敲门砖,那么具有优秀的整体素质就是职业发展的推动力。教育部规定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在培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方面,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之更切合时代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在培养知识素质方面,要精选专业课、加大文化基础课,形成基础扎实知识宽厚的知识结构。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中,一个合格的人才既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性格,能经受得起成功、挫折乃至失败的考验。大学的设立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自由,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探究精神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2.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往课程设置过分侧重于培养专业人才,常常是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培养学生个人的爱好、兴趣和发展个性不利,束缚了开拓创新意识的发育和创造力的发展。爱因斯坦对此做过论述:一个由没有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社会,相反地,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应当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是市场经济社会中十分重视的人才素质之一,应作为重要内容贯穿到课程体系中。用人单位极希望录用有创造力的人才,因为这对提高他们企业的竞争力是很重要的。创造力并非少数精英人物独有之物,而是任何常人都具有的并且能够不断发展提高的能力之一,学校的教学活动应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来进行。

3.强调应用性

即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强调应用性,理论教学和技术训练的侧重点要突出“学以致用”。构建应用学科的课程体系必须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在教学模式上采取强化基础,加强应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和开发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既关注学生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储备,同时又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做准备的教育。因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突出表现在实践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实、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快、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的实用性、技能性教育。在遵循学科和知识内在联系规律的基础上,强调从实际出发,灵活设置专业课程。减少纯理论知识课程,增加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

关于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应服务于培养目标,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针对现行教育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外贸人才实际动手能力弱,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在培养模式的创新上要更具特色化和前瞻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要采取更加开放的模式和机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它突出表现在教学中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得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得到发展,这样的人才既掌握最新的外贸理论、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同时又具备一定的操作经验,最终实现高校外贸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多样化的合作教育就是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最有效的突破口之一。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国际上合作教育的典型模式。例如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具体做法是:学生入学学习半年后,将企业的实训和大学的教学以两个月左右为周期交替进行,到毕业前半年再集中到学校授课,最后完成毕业设计类的教学任务。这种模式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联,工作与学习融会贯通,学校与企业利害相关。

虽然不少高校很早就开始了同企业的合作尝试,但与企业合作的水平、层次和影响都尚未达到应有的程度。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要使我国的合作教育得以发展壮大,一方面需要政府积极推动,另一方面高校和企业也要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共同努力探索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同时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评价体系,引导和促进实践教学改革,真正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一个优秀的应用型外贸人才必须熟悉国情,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国际贸易活动的基本规则,同时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和一定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这需要长期、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教育作为培养的有效手段之一,必须不断地推进教育创新,才能最终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外贸人才。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外贸应用型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