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考验社会管理

2011-09-08李中英

浙江经济 2011年17期
关键词:公共事务社会转型微博

文/李中英

微博作为一种网络技术创新,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推动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生长

“微博”考验社会管理

文/李中英

微博作为一种网络技术创新,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推动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生长

2009年微博以一种网络时尚的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2010年经历新浪的推广之后,微博的力量远远超越了最初的定义,开始成为公众表达个人观点、介入公共事务的强大媒介。这项新技术以互动和传播性强的优势迎合了转型期社会公众对公共话语权的需求,让各个社会阶层有了表达自己的平台,释放出巨大的社会空间,对未来的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

微博的新特点非常清晰。一是公共性。微博打破了过去特定群体才享有公共话语权的状况,140字的低门槛,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发声、都能被关注。从微博的关注焦点来看,涉及到政府决策、公共管理、领导言行的话题往往能迅速成为热点。二是通联性。微博可以实现阶层、圈子、群落、个体之间的互联互通,既认识到个性化的存在,同时也认识到他人的诉求、意见和生存状态。近几次微博寻求真相的行动中,它几乎运用了民间社会的所有资源,信息披露者包括媒体记者、普通网民、知情人、公共知识分子等等,具有资源整合与协调行动的能力。三是裂变式传播。微博传播不是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而是裂变式的广泛传播,一个人的微博可以被其“粉丝”转发、再被“粉丝”的“粉丝”转发。有关实验表明,一条微博在半天之内可以传到国内各地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微博对传统媒体、政府的信息传递和处理方式提出挑战。面对突发事件,一方面,作为民间舆论代表的微博积极“自为”,能在第一时间触发社会热点话题,并通过关注、转发等形势迅速聚集信息;另一方面,作为传统的主流媒体尤其是官方媒体谨慎“自律”,对突发事件反应相对滞后甚至是集体失语,自身公信力持续流失。正如《人民日报》所言,公众通过微博参与公共事务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现象”,管理者应该“善待”。这背后蕴藏着执政者正在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顺应新的舆论格局,打造微博问政平台。顺应微博时代的要求,构建一个广泛参与、有序互动的微博舆论新环境。从陌生、茫然,到积极研究、利用,微博问政已经成为很多地方的执政实践。浙江、广东等地组织领导干部参加有关微博的学习和研讨,南京规定突发事件发生1小时内要进行微博发布,都是可喜的探索和尝试。

——提高社会管理者的媒介素养,强化政府在微博上的话语权。面对媒体和公众的集体“围观”,如何使微博成为社会情绪的“减压阀”、官民关系的“润滑剂”,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提高跟媒体和公众打交道的能力,学会“新闻执政”。以平等对话、真诚对话为基本原则,社会管理者与媒体和公众互相赢得信任;正视党政机构和领导干部微博的特殊性,做到直面问题、及时发言、准确发言,不说大话空话,有效回应网友的关切,实现信息引导能力的延伸。

——坚守“善待善管”的原则,净化微博的话语空间。当微博日益成为突发事件传播舆论中心时,如何在言论空间不断拓展的同时净化话语空间,也成为政府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要加强网络舆论管理,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强执法力度;针对网络谣言,政府部门不能简单地封堵信息,而应作为权威信息源,及时发布有说服力的事实;鼓励、支持网民自发纠错,自发辟谣,从而推动民众在公共事务中的理性表达和有序参与。

微博作为一种网络技术创新,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为多元化利益和价值提供了表达与倾听、碰撞与交锋的空间与场所,推动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生长。而作为社会管理者,在听取诉求中改善治理、在回应质疑中寻求进步、在辟除谣言中树立公信、在积极互动中实现善治,方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应有之义。

(供稿: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

猜你喜欢

公共事务社会转型微博
社区冲突: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路径研究
史学研究 课堂教学 教学思想——以“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历史
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公文写作水平途径研究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新模式分析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神回复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