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利看民企战略转型
2011-09-08夏建国夏碧莹
文/夏建国夏碧莹
从吉利看民企战略转型
文/夏建国夏碧莹
吉利善于组合,而组合就是一种创新。企业通过组合获得新的发展动力、新的创新能力
古语有云:“兵无常态,水无定形,守业必衰,创业有望。”民营企业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民营企业普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吉利控股集团,就是一个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民营企业。剖析吉利控股集团转型创业成功的案例,对民企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会有所启发。
组合成就吉利集团
李书福的创新之道,通常既简单又管用,组合就是他常用的一项重要创新。李书福在2006中国企业成长论坛暨第六届中国企业“未来之星”颁奖典礼上说:企业的创新能力来源于企业家的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新兴企业的决胜之道。企业家的核心职能要从繁杂的管理走出来。企业家实现了新的组合,实现了创新的时候,才能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企业家。吉利这个企业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吉利造汽车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属于“新组合”,从生产许可权、土地、人才、资金、技术、零部件协作、营销、售后服务、到教育培训都是用新的方式进行组合。正因为这种新组合才有吉利今天的汽车工业。这说明,创新不能在自我封闭的环境里面进行,创新必须是在一个开放的世界里大胆地展开“新组合”。无论吉利集团360万元征集吉利新徽标,还是2009年全资收购澳大利亚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公司DSI,2010年并购沃尔沃,组合到全球最优资源。
收购国际汽车名牌沃尔沃,使吉利获得沃尔沃100%股权的珍贵资源,得到了沃尔沃商标的全球所有权和使用权,包括轿车、SUV、MPV、十座以下面包车、1.5吨以下轻型卡车和其他总量5.4吨以下的其他车辆;得到了涵盖发动机、整车、平台、模具、安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等领域10963项专利和专用知识产权;得到了拥有83年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开发经验、数据库齐全、设施完整先进的数字化汽车设计开发平台,拥有4000多名高素质科研人才的研发体系和能力;得到了沃尔沃10个系列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全时四驱轿车及核心零部件技术、3个高效节能环保的产品平台及发展升级策略;得到了全球领先的油电混合汽车技术、纯电动汽车技术;得到了哥德堡托斯兰德、比利时根特市、乌德瓦拉、马来西亚4个整车厂约56.8万辆的物理产能及先进的制造装备和设施;得到了一家发动机公司,三家零部件公司,一个拥有40%股权的生产变速箱、悬架及底盘附件的公司,以及面向全球市场的仓储物流中心;得到了分布于100多个国家的2300多个网点的销售服务体系……共享沃尔沃这家世界豪华汽车品牌的重要资源,正是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战略目的所在。李书福的这个行动,合法而巧妙地组合到完整而高端的汽车知识产权,告别中国汽车工业亦步亦趋的无奈跟随。
创造最优组合收益
——实用、管用为先,尽可能多引进培育各类人才。李书福的用人之道突出表现为实用管用。2002年5月,原浙江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地税局总会计师徐刚出任集团首席执行官,迅速帮助吉利集团梳理股权关系,明确汽车为战略主攻目标,吸引并组建强有力团队,并充分利用自己在财经金融界深厚的人脉关系,积极开展与各家银行的合作,为企业获得高达近十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一举使吉利消除了资金链条上的后顾之忧。2002年,发誓要造中国自己的变速箱的李书福,找到当年国家自动变速器课题组电子电气组组长徐滨宽,邀请他来吉利开发自动变速箱。经过3年数百次的试验,吉利自主建起了具有3万台生产能力的装配、生产线,并形成零部件百分之百国内配套的产业链,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箱价格仅是进口产品的一半。多年以来,宽广的事业平台吸引了各类优秀人才,研发人员从2006年不足400人发展到目前1600余人,包括来自美国、日本、德国等国著名汽车企业的海归人才和博士硕士300余人。其中,赵福全博士,曾任美国戴姆勒-克莱斯勒技术总监,回国出任吉利技术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后,在创新团队建设、平台化产品战略制定、研发流程形成、技术体系完善和汽车安全等关键技术突破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用足、用活品牌,尽可能多地占有土地等稀缺资源。土地历来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好的地段,土地的保值增值功能十分明显。这些年,李书福跑马圈地的步子越来越快。据报道,迄今为止,吉利集团已经耗资数百亿元,在国内打造了兰州基地、湘潭基地、济南基地、慈溪基地、台州临海、台州路桥、宁波北仑和上海华普等8大汽车生产基地。此等规模,国内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与之匹敌。土地平时可以以此抵押借贷融资,即使政府规划搬迁,企业也不吃亏。吉利集团现有的土地财富增值十分巨大。
——用足、用活品牌,尽可能多地占用资金。有媒体报道,李书福在造车效应带动下,除了跑马圈地,还到欧洲、俄罗斯、北美、东南亚和印尼等地开设分厂。推倒重来似的转型、爆发式的急遽扩张、频繁的海外收购,这些都意味着巨额的资金投入。据吉利日前披露的信息显示,该集团近三年来的负债总额增长迅速,2008年为47.8亿元,2009年160.5亿元,2010年710.7亿元。其实,这正是吉利集团发展的又一独到之处。只要产品有销路,能赚钱,那么借的钱越多,赚的钱就越多。2010年,吉利控股的营业收入达到689.75亿元,净利润更是达到了138.86亿元,而上年只有12.52亿元。
战略转型突破重围
2007年5月18日,李书福高调地向外界发布了亲笔写就的《宁波宣言》,要“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这标志着吉利从根本上开始战略转型。4年多时间过去,吉利是成功的。为了“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把技术领先、品质领先和服务领先作为吉利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战略和企业战略转型的核心思想。根据这一战略转型要求,吉利率先在国内汽车企业实施从“价格优势”向“技术领先”转变的战略转型:果断停止了豪情、美日、优利欧“老三样”产品的生产,及时切换到了全新的产品研究、生产和销售的阶段——建立了全新的“全球鹰”、“帝豪”、“英伦”三大品牌,构建完成了5大技术平台、15大产品平台并能衍生42款全新产品的技术研发体系。根据战略转型的需要,吉利在管理流程的再造、技术路线、产品路线、产品的规划、配套体系的建设、营销网络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造和革新,使整个企业基础工作都转移到适应新形势的轨道上了。吉利集团的“战略转型”是吉利集团突破重围、由弱变强、顺利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标志”。
2010年1月11日,吉利集团的“吉利战略转型的技术体系创新工程建设”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吉利成为我国汽车行业唯一获奖企业,也是我国汽车行业技术创新体系获得的国家级最高荣誉,这一奖项的获得标志着吉利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跃居我国汽车行业最高水平。吉利在实施战略转型所创建的全新“技术体系”得到了国家高度认可,这说明无论在体系架构运作、机制创新、战略规划创新、研发管理创新、知识积累创新,还是在核心技术突破、新车型研发方面,吉利都走在了我国汽车行业的前列。吉利技术体系的发展和雄厚实力有力提升了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支撑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确保了企业战略转型的成功实施,向公众、向市场树立起了“技术吉利”新形象,吉利成为行业内技术创新的典范。
国家工信部党组书记、副部长苗圩在总结吉利战略转型经验时指出:在国家走向四个现代化的过程当中,汽车工业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吉利集团坚持自主创新,做大做强企业,赶超国际企业的精神和做法,激发了全国汽车企业的创新精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指出:“吉利的战略转型对中国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来说,具有典型和示范意义。”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资深评论员刘戈认为:吉利战略转型所带来的成果代表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转变的过程,并对中国经济转型起到了很好的样板作用。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民营企业转型发展将在新的层次上进行。作为中国汽车界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一员骁将——吉利集团一定能够不断克服自身弱点,与时俱进寻求更大的发展。吉利的实践值得民营企业思考、学习与借鉴。
台州市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